《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师用书】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宣示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胜利的意义和胜利后国家的前景。《大战中的插曲》和《长征胜利万岁》则是对中国革命的回忆,通过展示中国革命的不同侧面,用具体事件形象地解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以及革命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理念的具体化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上册 《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课文解说

 

 

本课的两篇文章都属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回忆录。这些回忆录的写作初衷是,记录革命家们参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程,留存珍贵的历史资料,为后世传承宝贵的精神遗产;而革命家自己在写这些回忆录时,也有书写个人心志、教育激励后人的意图。

 

长征胜利万岁

 

《长征胜利万岁》记述了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以及红一方面军进行总结的情景。全文一共讲了三件事:到达吴起镇,长征最后一战和红一方面军总结会上听毛泽东讲话。其中最后一件事是重点,毛泽东阐述了红军长征的重大意义,作者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也记录了自己当时的见闻感受;而前两件事是为听毛泽东讲话作铺垫的,也是长征胜利意义的具体体现。

说到长征,一般会认为这是艰苦卓绝的伟大行动,红军在这次伟大行动中展现了无比英勇顽强的作风;说起长征路上种种艰难传奇,后人亦会赞叹不止。但毛泽东则对此做出了更为积极的阐释,他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一论述可以使我们对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有更加形象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理解。

语文课理解长征,和历史课、思政课理解长征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就是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包括历史意义与精神价值。但不同课程理解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历史课理解长征,是通过史料的分析,思考确证长征的意义,并借此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思政课理解长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理解长征体现的哲学思想和精神价值;语文课上理解长征,不是记住历史课和思政课的结论就可以了,而是通过阅读与长征有关的诗文,理解这些诗文的主要内容、诗文语句的深刻含义、诗文表达的情感意蕴,在这个基础上理解长征精神,感受长征给人们带来的情感鼓舞与审美价值。所以,语文课上理解长征,固然少不了历史与思政学科的支持,但研读文本才是最重要的途径,要通过研读文本,用文本语句阐释理解一些关于长征的论断。

就这篇回忆录来说,我们想要理解毛泽东所讲的关于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的论断,就要在文本阅读中理解其内涵,也就是在文本语境中对长征精神加以理解。毛泽东认为,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获胜,一个重要原因是共产党的军事行动始终有政治追求。长征也一样,它是一种撤退甚至在“逃命”不假,但这是战略撤退,是有鲜明政治目的的撤退,所以毛泽东将其定性为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即使最后到达陕北的只有一万人,只要能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起到宣言、宣传和播种的作用,起到锻炼队伍、保留精华的作用,那么长征就算是胜利了。因为长征在军事战略上的目的达到了,在政治上的目标也达到了,在组织上的目标同样也达到了。

在毛泽东看来,敌人仍然强大,红军部队也损失惨重,但经过长征,队伍没有打散,而且还经常能打胜仗,让蒋介石觉得自己无力消灭红军,这就是力量的宣示;十一个省两万万人民都知道了红军的存在,打了那么多胜仗,又扩充了那么大的队伍,这就是在宣传革命;建立了那么多苏维埃政权、当地游击队和地下组织,到达陕北以后留下了一万多精干,这都是在播种,这都是在进行队伍建设,都为革命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长征作为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的意义。

诚然,长征体现了艰苦卓绝的精神,但能吃苦并不是红军仅有的特质;长征的原初目标是生存下来,但生存不是苟活。无论是艰苦卓绝还是顽强生存,红军心中都有切实可行的政治目标,那就是始终不忘革命,始终不忘救国救民,这才是人民的军队。长征所显示的革命意义,就是做好三件事:展示力量、宣传革命、播撒火种。展示力量是对敌人的,宣传革命是对人民的,播撒火种是为了革命的未来。做到了这些,星星之火就可以成燎原之势。

在革命处于极其困难的时刻,在有人看来跑了二万五千里终于可以喘口气的情况下,在队伍内还有同志缺少信心、对前途迷茫的情形下,毛泽东讲这番话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杨成武他们听得那么激动,是因为他们明白了自己过去一年经历的意义,更明白了自己队伍的未来前景。所以文章这一部分一方面重点记述毛泽东的讲话,一方面适时插入听众们的情绪和反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受到深深的感染。

理解了毛泽东所说的长征的意义,我们再阅读前面的两件事,就会明白,这两件事其实就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具体表现,也是长征精神、长征意义的具体体现。

我们可以从许多细节看出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国民党中央军和西北马家军的合力追剿,战斗中大队长李英华的牺牲,中央机关很多人都没有过冬棉衣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但艰苦卓绝吓不倒红军战士,同志们胜利到达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一仗获得全胜,这就是宣言书;红军拔掉民团钉子,让陕北百姓欢天喜地,并继续向陕北甘泉前进,这就是宣传队;与当地苏维埃会合,召开大会宣讲长征的意义,这就是播种机。由此可见,这篇回忆录回忆长征胜利的情景,自始至终围绕着长征胜利的意义展开,能让读者切身感受到长征精神的震撼。

阅读本文,我们可以随处体会到红军战士的真诚情感。本文属于实用类记叙文,主要功能不是抒情,但它并不排斥抒情,即使是叙述与议论,也往往蕴含着浓郁的情感。阅读这类作品时,要还原到文章所记述、所议论的情境中,理解所述事件的实质、意义与价值,才能够体会到文章的真情实意。比如文章开头写红军到达吴起镇时的兴奋与激动,这是为“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而产生的兴奋与激动,因为整个长征,其实就是为了找到一块可以立足的根据地。为了这个目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不断战斗,大批战友献出了生命。现在终于来到了这样一个根据地,怎能不让人有无限憧憬,以至于作者觉得“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再比如写去中央机关开会,路上的狂奔表现出了心情的急切,急切想见到毛泽东,急切想听中央给自己指明方向。作者用大段篇幅写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崇敬和听毛泽东讲话时的激动。这种激动是真实的,因为长征途中错误的领导险些葬送了革命,而在毛泽东领导下才有了长征的胜利。作者写此文时已进入21世纪,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发展更进一步证明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所以像他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对毛泽东更是有着发自内心的钦佩与崇敬。这些情感在回忆录中都有充分表达,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大战中的插曲

 

《大战中的插曲》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以聂荣臻为代表的晋察冀抗日军民,在残酷、激烈的战争环境中,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救助失去父母的两个日本小女孩的事情。

这件事本身非常感人,战后多年来也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但对这件事如果仅仅停留在中国人伟大善良这一层面,认识就过于简单,对于其反映出的革命精神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应该引导学生明白,这件事能够发生,绝不仅是聂荣臻个人或某些八路军战士个人的善良所致——当然这些是此事能够发生的前提,还要从革命军队的性质这一层面来思考,这也是为什么文章还用大量篇幅谈到改造日本战俘的原因。

我们从文中知道,这两个孩子不是聂荣臻发现的,而是前线战士在战火中救下的。文中还讲到八路军战士对两个女孩的父亲作了抢救,更是积极救治了其中一个重伤的女孩,而向上请示是因为“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可见,这两个孩子能到聂荣臻这里,完全是整个八路军工作体系的成果。如果某个战士杀红了眼,在战斗中杀死了这两个孩子,聂荣臻根本不会知道这件事。在聂荣臻下达了“送到指挥所来”的命令后,仅半天时间人就被送到了。可以想象,送人就要派战士,而这半天的路程同样充满危险。综合这些细节,我们就明白,这件事不是个别人发个善心就能办成的,这件事能够发生,是由八路军为人民服务这一性质决定的,其中体现着人民军队强烈的人道主义关爱之情。

到了指挥所后,聂荣臻先是关心小孩子的伤势,关心吃奶的问题,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全;接着和大孩子美穗子接触,做的都是心理抚慰,美穗子很快在心理上就接纳了聂荣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美穗子的心理变化。更需要注意的是,聂荣臻对如何合理安排孩子所作的分析,一切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出发,绝无半点儿显扬美名之意,从作者的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到八路军指战员的胸怀与智慧。

在安排好送美穗子姐妹回去的同时,聂荣臻给日本方面写了一封信。之所以写这封信,用聂荣臻自己的话说,是为了“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就是毛泽东曾说的“长征是宣传队”传统的延续,是革命军队性质的体现,更是革命家大局观的体现。

信的内容首先直斥日军暴行,指出灾难责任完全“由日阀负之”,这是必有的严正立场。然后简要交代救助日本孤儿的情况以及我方对待孤儿及家人的态度。之后指明这一惨痛事件发生的原因,日本孤儿的遭遇,正说明了日阀侵略同样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而我八路军对待日本普通民众的态度更与日军暴行形成鲜明对比,表明抗日战争是为了中日双方人民谋求和平的正义之战。接下来一方面表达中国人民“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的坚定态度,另一方面也提出“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通过对日阀与普通日本兵士、民众态度的区别,号召“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最后表达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对日本士兵“幡然觉醒”的希望。整封信既揭露批判,义正词严,又满贮人道的坚守,人性的光辉;既讨伐主战日阀的行径,又不忘宣传教育,呼吁两国士兵及人民携手共建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聂荣臻对写这封信的缘由的具体阐释——主要是对敌进行政治工作的需要。他是想通过两个小孩子的事告诉日本军人,八路军有宽待战俘的政策。日本军队中的下层人员同军阀、战犯是不同的,好多人是强征来的工人、农民,与中国人民有着共同的阶级属性,他们也是受害者,是可以争取的。只要他们手不拿武器,就对他们实行宽待。事实上,这个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少日本战俘组成反战同盟,为中国人民的抗战做出了贡献,后来他们回到日本也为中日友好做出了贡献。而这一切,都是由人民军队的性质与人民战争的性质决定的,军队不是为了个人恩怨打仗,抗日战争不是为了个人仇杀,而是为了民族独立与人民幸福,这也是八路军战士救助日本孤儿甚至还要抢救日本副站长的根本原因。为了起到宣传作用,聂荣臻特意说明:“我写的这封信没有加封,不管你高级军官理不理,反正要经过你下层人员的传递,他们总可以看到。”考虑得多么周到、细致呀!

作为回忆录,聂荣臻并不想通过救助日本孤儿这件事表现自己的善良博爱,而是借此展现人民军队与人民战争的性质与影响。正如他所说:“这件事,不只是我一个人会这样做,我们的军队,不论谁,遇到这样的事情,同样都会这样做的,这是我们的政策,是我们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所决定的。”这件事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其佳并不仅仅体现在这是对一群善良中国人的感念,而是因为这件事彰显了人民军队的性质、人民战争的正义性,以及这种性质与正义的强大力量。后来日本战俘回国后的举动,参加过正太路作战的日本军人的谢罪,像美穗子一样的普通日本百姓的感恩,都证明了这一点。回忆录在回忆完战时事件的来龙去脉后,还用较长的篇幅写新中国成立后寻找美穗子、美穗子事件的影响,以及接见来访的美穗子等后续情形,更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这件事在两国交往中的深远影响。

作者将这篇回忆录命名为《大战中的插曲》,既点明了这一事件深厚的历史背景,但又说明它的特殊性不是战争的主要部分,而是“插曲”。正因为是“插曲”,才更让人觉得有意思,耐人寻味,强调了事件的美好性。美好在哪儿?美好在参与这件事的八路军指战员的善良,美好在所有指战员都是人民军队性质的体现者。所以作者用比较多的篇幅写了将美穗子姐妹送到指挥所的前前后后,重点突出了全体指战员对美穗子姐妹的无私关爱与精心照顾,然后用美穗子对聂荣臻的情感变化写出指战员们的工作成效,如此等等。而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后续内容的回忆,更显示出这一救助事件的深远历史影响和重大意义。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宣示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胜利的意义和胜利后国家的前景。《大战中的插曲》和《长征胜利万岁》则是对中国革命的回忆,通过展示中国革命的不同侧面,用具体事件形象地解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以及革命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理念的具体化。教学时,可以将这三篇文章整合起来,找到其中的有机联系,让每一篇课文发挥更大的教学价值。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