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文解说
别了,“不列颠尼亚”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中有一条是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再经过1860年的《北京条约》、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九龙、新界也相继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98年签订的“专条”中,明确“以九十九年为期限”。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攀升。随着香港租期行将届满,到20世纪80年代初,收回香港提上了议事日程。1982年9月起,我国政府开始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和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根据“声明”,1997年7月1日0时,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冉冉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世界各大媒体纷纷聚焦这一时刻,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报道这一重大事件。在众多报道中,由新华社记者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正式发表署名周婷、杨兴)联合采写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可谓别具一格,也曾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那么,这篇报道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一是独特的角度和巧妙的标题。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的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样一个角度,新颖且具有象征意义。“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1953年至1997年服役,曾被英国女王及王室成员使用,在战争中也承担过救援角色。这一次,它将承担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离港的重任。与这样一艘极具代表性的游轮告别,告别的就不仅仅是人,而是150余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中国崛起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也自然蕴含其中。由此,我们不能不说到这篇报道标题的巧妙,“别了,‘不列颠尼亚’”,一个倒装,一个借代,以强调的句式、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中华民族扬眉吐气时代的到来,既有对侵略者的嘲讽,又有民族自豪之情蕴含其中。
二是现场与历史的交织,事实与情感的辉映。这则消息第1段导语简明交代新闻事实,即英国长达150多年的统治已经终结,接下来的10段主体部分基本上采用的是现实场景与历史材料穿插安排、互相印证的结构;在记述事实的同时,还通过一些词句渗透作者的情感。下面的表格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明白这一特征。
段落 | 现实场景 | 历史材料 | 表达情感的语句 |
2—4段 | 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表明港督将永远成为历史 | 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扩建、发展 | “蒙蒙细雨”“日落余音”“永远都不会有”“最后一次”“成为历史的陈迹” |
5—7段 | 晚6时15分至7时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象征英国长达150多年的管治结束 | 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 | “恰好构成‘日落仪式’的背景”“雨越下越大”“降下了米字旗” |
8—9段 | 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 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 | “最为世人瞩目”“冉冉升起”“从此恢复” |
10—11段 | 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 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治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 “很快消失”“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 去” |
我们不难看出,四个特定的现实场景构成这篇报道的主要内容,反复被提及的时间真实而细致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而现实场景中着重描述国旗的升与降,则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在记述的同时,作者又巧妙融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历史与现实像一个个特写镜头,既形成对比,又让人产生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同时,在对事实的记述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比如从开始时的“蒙蒙细雨”,到第二次降旗时的“雨越下越大”,这雨似乎是英国人伤心的泪水,而对中国人来说却恰似幸福的甘霖,别具深意。又如“日落余音”“日落仪式”等词语的使用,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所谓“日不落帝国”已经成为“过去式”。教学时,这些地方,都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三是简短的报道文字不乏入微的细节描写。一般来说,消息报道以清楚记述事实为主,不太关注细节,这篇报道则在细节处理上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比如作为末任港督的彭定康,当他即将告别港督庭院时,是“面色凝重”地“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这几个细节连缀在一起,把英国对香港管治的末日之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如“不列颠尼亚”号游轮与大厦上巨幅紫荆花图案所构成的“日落仪式”的背景,这是作者的独特发现,但一经妙笔点染,便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而深刻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再如“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这样细致的描述,更让读者感受到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骄傲,百年前的耻辱,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终于得以洗雪。
四是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手法。这篇报道不长,但对比手法却信手拈来,体现了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例如港督府建筑历史与现实的对比,156年前英国升旗与今日降旗的对比,英国米字旗与中国五星红旗前后易帜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内容各异,但无一例外地都在昭示:英国的统治已经不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我们自己的主权。特别是全文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大海这一诗意的背景,通过一“来”一“去”的对比,中国人民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并发表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报道发表后,全党干部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自此以后,焦裕禄精神也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党仍然没有忘记这位好干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焦裕禄精神。
这篇通讯是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带领周原、冯健两位记者,经过两年多的实地考察、访谈,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七易其稿撰写而成。他们采访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河南省兰考县位于黄河故道,饱受风沙、内涝和盐碱“三害”。1962年底,焦裕禄出任兰考县县委书记。当时正是兰考三害严重时期,全县35万人民面临着生存考验。为解决兰考的灾害问题,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身患肝病仍跑遍全县120个村庄,带领全县群众封沙、治水、改造盐碱地,取得明显成效。他身染重病,疼痛时便用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直至被县委强行送进医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病逝,终年42岁。
这样一个人物,这样感人的事迹,怎样表现才能抓住事迹的本质、凸显人物的精神呢?这是本篇报道所要把握的关键,也是所有新闻报道应该关注的重点。那么,这篇报道是怎样体现的呢?
第一,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材料是新闻通讯的生命,典型材料常常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篇通讯记录的时间是自焦裕禄到兰考上任的1962年冬天,到焦裕禄去世一年左右的1965年,前后约四年;记录的空间覆盖兰考全县90多万亩土地、120多个大队,还有焦裕禄入住过的医院。时间长度加上空间跨度,涉及的事情必然很多,如何选取、组织就需要精心思考。通读全文,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的材料都是围绕焦裕禄的精神、品格精心选取的,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焦裕禄站在激流中绘制洪水流向图,在严重灾害关头镇定布置工作,到许楼访问无依无靠老人,肝痛难忍仍然坚持听取汇报,躺在病床预见兰考新未来,住在医院仍然急切询问兰考人民抗灾斗争情况……这一个个典型而具体的材料,无不显示出一名模范共产党员面对困难时的英雄精神,面对群众时的公仆情怀。焦裕禄勇敢乐观、无私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与情操令人感动。
第二,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全文。从全文结构来说,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将新闻材料精心串联起来,不同的材料凸显出不同的主题,共同服务于彰显焦裕禄精神这样一个核心主题。选入课文的部分包括一个引子和五节内容,按时间顺序前后衔接,每节的标题就是这一节要表现的主题,各节既有对焦裕禄事迹的概述,也有对典型事件具体而详细的描述。
引子部分,先交代1962年冬天焦裕禄到兰考上任,描述了兰考的状况,也就是焦裕禄将面对的困难。随后以一句“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了”,引出下文对他下乡情况的概述。读者由这些内容强烈地感受到,焦裕禄不仅下乡了,而且说出了让兰考人民“心里热乎乎”的话,说出了兰考的希望。
第一节“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写焦裕禄初到兰考,面对灾害,以正确的思想引路,经过春夏两季的调研,制订出详细的改造兰考的方案。他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认为“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因此不仅组织了调查队,并亲自参与调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这一节内容安排详略得当,概写焦裕禄对兰考工作的思考以及他组织调查队并一次次亲身调研,详写他七天七夜大雨后在金营大队的调研,站在激流中绘制洪水流向图等场景。
第二节“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写面对重大灾害时焦裕禄的思考与行动。1963年秋季,兰考遭遇严重涝灾,焦裕禄一方面审慎思考,周密部署,给出详尽的救灾方案,并号召领导干部“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一方面亲自到9个村子访问生活困难的老贫农,但“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这些内容都突出刻画了一个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关心群众、严于律己的党员干部模范形象。正因为有这样的党的好干部,兰考人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也增强了奋发图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节“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写焦裕禄身患重病却仍然坚守在战斗岗位上。从概述他的病况及对待病情的态度,到详细描摹他在病魔前的泰然自若;从写他关心其他同志,关心全兰考的发展,到写他完全不在意自己的病痛,都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这是一个“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人民公仆。
第四节“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一节写焦裕禄在医院仍然关心着兰考的发展。因已经到肝癌晚期,焦裕禄辗转开封、郑州、北京几家医院,最后又回到郑州。焦裕禄虽然已经感到病情的严重,但当同志们来看望他时,他总是急切地询问工作情况,绝口不谈自己的病情。作者详细写县委副书记张钦礼来探病时与焦裕禄的交流。焦裕禄先问豫东灾情,听说排涝工程起了作用而略感宽慰;再问自己的病情,见张钦礼吞吞吐吐便深知严重,镇定却不无遗憾地交代后事,提出“一个要求”。这是一个怎样的要求呀,这是他对兰考的殷殷期望,是不达目的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第五节“他没有死,他还活着”,写焦裕禄去世后兰考人民对他的怀念以及兰考抗灾事业的初步胜利,突出表现他的精神品格对兰考人民的巨大影响。这一节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1965年春天有人到焦裕禄坟前看望,表达缅怀之情,随后用一段抒情话语来集中展现焦裕禄在兰考的生命足迹,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第二层,用一连串数字表现三年来兰考抗灾取得的成绩,并以“文章”为喻,歌颂这一战胜自然的伟大成就。第三层,写焦裕禄留给兰考人民的精神财富,预言焦裕禄精神必然能在兰考地区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最后一段换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表达歌颂赞美。
第三,通过言行再现人物风范。人物通讯在记述人物事迹时,常常要直接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这篇通讯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
首先看人物语言。如引子中记述焦裕禄下乡情况时,大量记录了他的语言:“见到沙丘,他说……”,“见到涝洼窝,他说……”,“见到碱地,他说……”,“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三次“见到”,写出了他所到地方之多;四次“他说”,表现了他的勇气和斗志。文中这样的语言描写很多:“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这几句表现焦裕禄坚定的信仰,乐观的精神,务实的作风,令人敬佩;“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你回去对县委的同志说,叫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这几句表现他不顾个人安危,牢记责任,公仆情怀,令人感动;“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这几句表现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一切为了人民,令人动容。
再看人物的行为。当别人因焦裕禄身体有病劝他不要下乡时,他坚定地回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说完就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坚持亲自调研。“他和调查队的同志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有时夜晚蹲在泥水处歇息……”与大家同甘共苦,一心为了工作。“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表现他对风雪到来时人民生活的深深忧虑,同时也在思考着解决方案。“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面对风雪灾害,他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特别是很多表现抵制肝痛的细节,如“时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部”,“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弯着腰走向车站”,读来令人心酸难忘。
第四,记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这是一篇通讯,全文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抒情、描写和议论。比如引子部分,第1段记叙,第2段记叙兼有议论,第3段描写,第4段以议论为主。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将焦裕禄推进到一个紧要“关口”,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身上的责任与使命。又如第3节第2段直接写他的肝病状况,以记叙为主,穿插“踩”“顶”“揣”“按”等一系列动作细节描写,末两句又融入了议论和抒情,焦裕禄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全文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有很多,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语句,学习这样的写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当中。
《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是新闻作品,阅读时首先要关注新闻事件,并体会新闻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与社会现实意义。前一篇属于重大事件,相对容易把握;后一篇要放在三年自然灾害、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大背景下去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面貌,感知榜样的力量。
学习这两篇作品,还要结合以往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体会两篇作品各自的独到之处。消息的时效性、简洁性、客观性,以及教材所选这篇消息报道角度的独特性、对比手法的使用等,都需要学习领会;通讯内容的丰富性、材料的真实性、表达的文学性,以及教材所选这篇通讯材料的选择、细节的使用等,也是教学的重点。两篇作品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关注它们的相同性和各自的不同性,学生阅读起来会更有兴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