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用散文笔法写新闻”
——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例
陆永稳
中国新闻文本写作是不断发展、完善、变化的。从最早的古文体例到后来形成的新华体,都是应时而起,为时而作,与时俱进的。在新闻文本写作中,穆青的“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尝试、成功和倡导,在中国新闻界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以其新闻通讯代表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例,对其散文笔法进行解析,以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和启发。
1963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开始提倡“用散文笔法写新闻”。他说:“现在,有的同志在尝试着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我个人是赞成这种尝试的。”“比如可以不一定写导语;也可以不一定要有新闻根据;可以夹叙夹议,既有形象的细节描写,又允许有简短的议论和记者的感受;在选择角度的时候,既可以从领导角度来写,也可以从群众角度来写。突破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以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可能随之改变了。”
1964年12月,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马上向穆青汇报。此前,1964年11月《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已发表过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写的焦裕禄的人物通讯。穆青还是觉得有重新采访、重写的必要,并于1965年12月17日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的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作为穆青最重要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材料真实感人,应该说没有焦裕禄的真人真事和真情真意的这些客观事迹存在,无论穆青等人有什么神来之笔都写不出如此之文。但是,同样的人、事,穆青等人写的人物通讯就非同一般了。下面试就其文按照散文笔法的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榜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思想红线”
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作“红线穿珠”了。这就是所谓的“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文由八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成篇,而且各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题思想,但是这八个小主题无不是围绕“榜样”的大主题来展开的。
作为全文的引子,一开头,作者就用简洁、准确、冷静的陈述把焦裕禄所面临的“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和“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的兰考推到读者面前。接着,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兰考“灾荒的景象图”。这样的困难和灾难场景令人不寒而栗!
面对这样的困难,焦裕禄的态度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榜样”主题的?
“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第二天……他已经下乡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这些都已渐现一个务实、坚定、为民的县委书记的新形象,已见一个敢于面对困难,信念坚定,敢于战胜灾魔的县委书记。这也为下文展开作了铺垫。
接着,作者写焦裕禄亲自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灾害源头做好灾害根源调查,深入群众寻求、研究治“三害”对策。这样作者已经将能够把全县干群凝集到一起战胜“三害”的县委书记的榜样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了——这是以事立人。这是一个坚强的“班长”,是一个信得过的领路人,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
从第二个标题开始,作者从焦裕禄作为一个党员领导时刻把百姓的冷暖装在心里,视人民为父母的情怀,从对自己、家人严格要求,对同志和风细雨和对犯错误的下级极力挽救、帮助,对群众关爱有加的事迹叙述开去。这些真人真事、真情真意无不凸显焦裕禄同志的真性情,其形象也饱满可感、有血有肉、真实可信。不仅如此,作者所写的这些内容都是通过焦裕禄的活动来展开,通过他的工作、言行以及其部下的工作、言行等来表现其领导作用和榜样的力量。当然这些内容只有通过描写、议论、抒情等散文常用的多种手法表现出来,才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节奏感好而不僵硬、没有说教感。文章最后三个标题“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没有死,他还活着”,把生前对同志爱护、对工作认真、尽责,并且全然忘记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为了人民,忘记自己的焦裕禄,展现在读者面前。
总之,在全篇行文中,“榜样”是主线,但每一部分还有各自的中心,只是每一个小中心都是主线的一个方面的表现。
二、表达方式灵活,多用散文常用的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该文主要是运用记叙的行文方式,但是作者为了使文章生动,适时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用数字来记叙兰考的受灾程度,并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灾区面貌,用抒情的笔触来表达对文中主人公的深情。又如在最后一个标题下的文中:“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文中抒情的地方都是发乎自然。
文章还在适当的地方通过议论点明焦裕禄的精神和意义。比如全文倒数第二段中:“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撼人心魄。我们在写人物通讯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富有波澜和感染力。
三、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所叙事情多
全文时间跨度从1962年冬直到1965年春季,从焦裕禄到兰考上任、工作、生病、逝世到次年春季兰考老百姓的祭奠等。空间则从兰考县城、兰考火车站,包括堌阳、韩村、秦寨、赵朵楼、双杨树等公社和所走到的兰考的120多个大队,到开封医院、郑州医院、北京医院等地方。所叙的事情更多,诸如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解灾情,和县委副书记交流,风雪夜召开别开生面的会议,亲自带领“三害”调查队在风沙下雨最厉害的时候去探源头搞调查,冬夜到许楼问寒,与有分歧的同事、犯错误的下级和家人的相处等等,这些事情多而不杂,每件事都有不同的代表性、典型性,都是焦裕禄感人形象的一个侧面表现。这些也是散文和人物通讯可以共同采用的表达方式。(编者注:因文章选入教材时作了删改,因此本段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事件,或与课文略有出入。)
该文另外一个特色是,全文记叙的事情都是有根有据,实事求是的。
据《穆青传》介绍:“第七稿改完好,穆青再拿给吴冷西(时任新华社社长)看。吴冷西通过,穆青让人把稿子打出清样,寄给周原,让他带着稿子到兰考核对。一再嘱咐:‘必须保证全部事实绝对无误。’”
周原带着稿子到兰考,正赶上县委召开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大会。张钦礼(时任兰考县县长)拿着稿子在大会上念……在场两千多名干部哭成一片。最后除订正了几个人名地点,大家都认为事实全部准确,一致举手通过。
(选自《新闻世界》2009年第12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