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节选)》课文解说【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内容】

英国学者基托注意到《哈姆莱特》与古希腊悲剧特别是《俄狄浦斯王》的相通之处,指出《哈姆莱特》不仅仅是以哈姆莱特为中心的性格悲剧,更不是单一的复仇故事,贯串全剧的一条主要线索是“罪恶的蔓延和清除”。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节选)》课文解说【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内容】

内容源自【教师教学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

 

《哈姆莱特(节选)》课文解说

 

 

《哈姆莱特》大致创作于1600—1601年,故事原型取材于13世纪的历史著作《丹麦史》中记载的“阿姆莱特复仇记”。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个古老的中世纪传说被转变为一部不朽的经典戏剧,与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时期”(1600—1608)创作的其他几部名作(《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一起,被看作是西方最伟大的悲剧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哈姆莱特》又显得格外复杂、费解甚至神秘。四百多年来,对这部作品的探讨和争论从未停止,包括歌德、柯尔律治、屠格涅夫、别林斯基、布拉德雷、艾略特、布鲁姆在内的众多名家大师,都针对《哈姆莱特》的思想主旨和艺术特点,提出过各式各样不同的观点。可以说,也正是这历时四百多年的讨论,使得《哈姆莱特》不仅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同时在西方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围绕《哈姆莱特》的讨论,其中心问题是如何理解哈姆莱特这个人物,特别是如何理解他复仇的“拖延”。哈姆莱特迟迟不进行复仇,以至于连他本人在第四幕中也责备自己:“现在我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可以动手干我所要干的事,可是我还是在说一些空话……我不知道这是为了鹿豕一般的健忘呢,还是为了三分怯懦一分智慧的过于审慎的顾虑。”难道哈姆莱特真的是“健忘”和“怯懦”吗?对于他的拖延有什么更好的解释?同时,复仇行为的拖延又和剧情上一些似乎不近情理的地方相关联,比如哈姆莱特装疯,似乎反而白白引起国王对他的怀疑,对于完成复仇并没有什么好处;他最后杀死国王,也不是有计划、有自觉的行动,仿佛纯属一系列机缘偶合。由于存在这些疑问,如何理解哈姆莱特的“拖延”,就成为理解《哈姆莱特》这部作品的一个关键。

歌德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里从哈姆莱特本人的性格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哈姆莱特》讲的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的故事,哈姆莱特固然“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但却缺乏英雄所需要的“坚强的精力”。他耽于沉思、忧郁寡欢、犹豫不决,这些性格弱点使他丧失了行动力。别林斯基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哈姆莱特的“软弱和踌躇”,认为这些性格弱点实际上是源于“现实与他的生活理想之间的不相适应”。他们的看法有助于启发我们深入理解《哈姆莱特》。在剧作中,哈姆莱特曾在德国文艺复兴的重要中心威登堡大学求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有着高贵的教养和高尚的理想,与丹麦朝廷欲望横流、人心叵测的现实格格不入。教材节选的段落,篇幅虽不长,却也集中表现了哈姆莱特这些方面的性格特点。我们既通过奥菲利娅之口,领略哈姆莱特装疯前一身兼具“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的高贵风采,更从哈姆莱特看似疯傻却处处蕴含深意的言语、行为中,窥见他的高尚品格和对身边宫廷社会的鄙夷。特别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一段长篇独白,语言雄辩华丽,思想复杂深刻,情感含蓄深沉,展现出这位青年王子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看到,哈姆莱特确实与剧中所有其他角色都截然不同,他有着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无时无刻不在痛苦而清醒地观察现实、反思自我;同时,“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等自白语句,也揭示出他性格上深刻的弱点,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迟迟无法行动的理由。

有一些研究观点尝试不将视野局限于哈姆莱特这一个人物,而从戏剧整体的角度来考察这部作品。英国学者基托注意到《哈姆莱特》与古希腊悲剧特别是《俄狄浦斯王》的相通之处,指出《哈姆莱特》不仅仅是以哈姆莱特为中心的性格悲剧,更不是单一的复仇故事,贯串全剧的一条主要线索是“罪恶的蔓延和清除”。《哈姆莱特》中的“罪恶”,源头是克劳狄斯弑兄娶嫂、篡夺王位,剧作在第一幕就借哈姆莱特之口指出,在这一罪恶笼罩之下的丹麦宫廷好似“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正是由于这一罪恶的逼迫,哈姆莱特不得不伪装发疯、寻机复仇,而这又引起国王针对他的各种阴谋,剧中几乎所有人物都或被动或主动地卷入这一涌动的暗流之中,犯下各式各样的罪行和过错,最终都以死亡来偿还——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莫名其妙地丢了性命,波洛涅斯在偷听时被哈姆莱特刺死,奥菲利娅发疯投水,雷欧提斯在比武格斗中被杀,丹麦王室更是谱系断绝,王位落到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手中。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哈姆莱特》的情节和作品的深层悲剧意蕴也是有启发的。在教材节选的段落,我们也可以看到剧中人物的各种过错乃至罪恶:国王克劳狄斯以“虚伪的言辞”掩饰自己的丑恶;波洛涅斯是毫无道德感可言的廷臣,一面念着“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一面毫不犹豫地吩咐奥菲利娅试探哈姆莱特,试探未成后更提出自己亲自偷听哈姆莱特与母后的谈话;奥菲利娅本是哈姆莱特的恋人,由于幼稚和轻信,竟成为国王和父亲阴谋的工具;罗森格兰兹与吉尔登斯吞曾是哈姆莱特的老朋友,也被国王收买,帮助国王试探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为了保护自己而装疯卖傻,却深深伤害了奥菲利娅,最终导致她发疯而死。丹麦宫廷里的这些人物,禀性有善有恶,罪错或轻或重,但却没有谁完全清白无辜。另一方面,所有这些人物最终又同被卷入毁灭的深渊,他们的美德恶行、欲望抱负全都化为乌有,这一结局又在我们心中引起强烈的震撼和悲剧意识,从而产生悲剧的“净化”效果。正是这种“复杂”使得《哈姆莱特》成为一部伟大的悲剧。

在理解《哈姆莱特》时,应该注意它作为一部戏剧的体裁特点。歌德就曾经指出,《哈姆莱特》的情节安排,有一些从小说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不适合的,但对于戏剧来说却是和谐的,因为戏剧比小说更能允许让“命运”或者说看似偶然的事件来驱使人物行动。除此之外,《哈姆莱特》作为戏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剧中人的自白。让人物通过自白向观众揭示自己的性格,是当时英国戏剧的舞台传统,也是莎士比亚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有人称之为“间接性格刻画法”(许金)。在课文节选的段落中,除了最著名的哈姆莱特的长篇独白之外,国王的旁白“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和奥菲利娅的自白“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都起着凸显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剧中人物的其他对白,也都性格鲜明、动作性很强,值得反复推敲品味。

从登场人物的角度来看,课文所选的第三幕第一场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出场人物是国王、王后、波洛涅斯、奥菲利娅、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主要情节是国王听取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的“汇报”,心怀鬼胎,指使奥菲利娅进一步试探哈姆莱特。第二部分的人物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哈姆莱特看似疯狂的言行令奥菲利娅痛苦万分。第三部分,国王和波洛涅斯再次登场,国王的疑虑进一步加深,波洛涅斯自告奋勇,提出让王后再次试探哈姆莱特,自己充当窃听者。以国王为中心的一方不断试探,步步紧逼,哈姆莱特则孤立无援,以疯言疯语来保护自己,这构成这一场戏主要的戏剧冲突。冲突双方又都不约而同地既自我伪装,又进一步暴露自己。国王装作不怀恶意,波洛涅斯装作老成持重、深谋远虑,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装作依然是哈姆莱特的朋友,奥菲利娅装作正在“用功”读书,哈姆莱特更是装疯卖傻。同时,各种人物又都在各自的伪装之下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性格。国王暴露出自己的心怀叵测,波洛涅斯暴露出自己是全无心肝的佞臣,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暴露出自己对友情的背叛,奥菲利娅暴露出自己的幼稚天真,哈姆莱特则更是时时刻刻在自我剖析、自我展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各方人物面对哈姆莱特言语举动的不同反应:奥菲利娅虽然接受了试探的任务,其实却一片痴心,对话中只想着自己与哈姆莱特的恋情,既可悲又可怜;国王看破哈姆莱特不像是真疯,而是“有些什么心事”,便立刻“当机立断”,“防止万一”,表现出一个盘踞王位的阴谋家的性格;波洛涅斯则一门心思只想着自己女儿与哈姆莱特的恋爱,“相信他的烦闷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恋爱上的失意”,看似洞明世情,实则愚蠢无知,显得十分可笑可鄙。这一场戏既集中凝练,又摇曳多姿,展现出极为丰富而高超的戏剧技巧,我们由此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领略《哈姆莱特》这部经典戏剧和莎士比亚这位伟大戏剧家的风采。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