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哈姆莱特(节选)》课文解说【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

实用类 第二单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必修下册教师用书 DOCX   4页   下载0   2023-06-25   浏览258   收藏0   点赞0   评分-   3366字   12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哈姆莱特(节选)》课文解说【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 第1页
《哈姆莱特(节选)》课文解说【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 第2页
剩余2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内容源自【 教师教学用书 】 《 哈姆莱特(节选) 》 课文解说 《哈姆莱特》大致创作于1600—1601年,故事原型取材于13世纪的历史著作《丹麦史》中记载的“阿姆莱特复仇记”。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个古老的中世纪传说被转变为一部不朽的经典戏剧,与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时期” ( 1600—1608 ) 创作的其他几部名作 ( 《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 一起,被看作是西方最伟大的悲剧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哈姆莱特》又显得格外复杂、费解甚至神秘。四百多年来,对这部作品的探讨和争论从未停止,包括歌德、柯尔律治、屠格涅夫、别林斯基、布拉德雷、艾略特、布鲁姆在内的众多名家大师,都针对《哈姆莱特》的思想主旨和艺术特点,提出过各式各样不同的观点。可以说,也正是这历时四百多年的讨论,使得《哈姆莱特》不仅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同时在西方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围绕《哈姆莱特》的讨论,其中心问题是如何理解哈姆莱特这个人物,特别是如何理解他复仇的“拖延”。哈姆莱特迟迟不进行复仇,以至于连他本人在第四幕中也责备自己:“现在我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可以动手干我所要干的事,可是我还是在说一些空话……我不知道这是为了鹿豕一般的健忘呢,还是为了三分怯懦一分智慧的过于审慎的顾虑。”难道哈姆莱特真的是“健忘”和“怯懦”吗?对于他的拖延有什么更好的解释?同时,复仇行为的拖延又和剧情上一些似乎不近情理的地方相关联,比如哈姆莱特装疯,似乎反而白白引起国王对他的怀疑,对于完成复仇并没有什么好处;他最后杀死国王,也不是有计划、有自觉的行动,仿佛纯属一系列机缘偶合。由于存在这些疑问,如何理解哈姆莱特的“拖延”,就成为理解《哈姆莱特》这部作品的一个关键。 歌德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里从哈姆莱特本人的性格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哈姆莱特》讲的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的故事,哈姆莱特固然“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但却缺乏英雄所需要的“坚强的精力”。他耽于沉思、忧郁寡欢、犹豫不决,这些性格弱点使他丧失了行动力。别林斯基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哈姆莱特的“软弱和踌躇”,认为这些性格弱点实际上是源于“现实与他的生活理想之间的不相适应”。他们的看法有助于启发我们深入理解《哈姆莱特》。 在剧作中,哈姆莱特曾在德国文艺复兴的重要中心威登堡大学求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有着高贵的教养和高尚的理想,与丹麦
《哈姆莱特(节选)》课文解说【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