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元学习任务【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师用书内容】

由于文言阅读量有限,学生可能还缺乏从整段、整篇文章中挑选有较大整理价值的实词的能力,教师可以多加指导,让学生多诵读文章,从中寻找常见的、有助于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实词加以整理。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关于单元学习任务【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师用书内容】

内容源自【教师教学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

 

关于单元学习任务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一  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理解。阅读诸子的著作要把握他们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从中吸取思想养分。学习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先秦诸子文章,完成以下任务。

1.孔子表示“吾与点也”,孟子提倡“保民而王”,庄子重视“依乎天理”。把握这样一些观点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相关文章,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这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找出并分析文中的重要观点,进而深入理解全文。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与同学讨论。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展现了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阅读这两篇文章,思考这些追求的意义,同学之间展开交流。

 

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深刻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的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如刘梦溪先生所说:

我们面对一尊青铜器、一组编钟、一座古建筑或一个古村落,人们有时也说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其实这样说并不准确,实际上看到的是传统的遗存物,这些遗存物所蕴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才是传统。(《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想要深入理解这些“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最简便也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阅读先秦诸子的著作,把握其观点,理解其思路。教材设计这一学习任务,用意就是引导学生从先秦诸子(尤其是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的论说中“吸取思想养分”,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虽然学习内容只涉及三篇诸子文,但抓住了“中华文明之光”的核心与要义。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想要展开真实情境下的任务式、项目式学习,就必须对选文中的观点和思路有准确、清楚的理解,否则就容易出现空洞、浮泛的问题。这一单元学习任务从把握观点、思路入手,有强调学习要“落实”的意思。

 

任务1围绕三篇选文整体设计,从三篇文章中各选一个重要观点为例,教师应充分了解所举观点的特点及在相关文章中的作用,并指导学生学习找出和分析观点的方法。列简表如下:

(限于网页显示限制,请下载doc文档浏览全部内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四位弟子的“言志”都是观点,而从孔子或含蓄或直率的“点评”中,也能看出孔子的观点(具体参见“课文解说”)。这些观点之间本没有特别密切的联系,但也有着某种可以寻绎的“思路”,清人张履祥说:

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饥谨,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乎三代之矣,能不喟然兴叹!(《备忘录》)

后代学者多认为此说“非常牵强但很有趣”,对学生理解文章还是有帮助的。

《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观点比较明确,且有着比较明确的思路,在“编写意图”“课文解说”中均有解说,此处不再重复。《庖丁解牛》则比较特殊,严格说来,庖丁的话中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观点,所谓“依乎天理”,原本属于对解牛过程的描述,只是因为能比较好地体现庖丁话中的寓意,也能承接《养生主》开头处的“缘督以为经”,才被借来作为文章的观点。但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本文丰富的寓意,又多从此四字而来。

为了深入理解选文中的观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对读参证的方法。如《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不妨与《论语·公冶长》篇中记载的孔子与颜渊、子路“论志”对读,也可以与《韩诗外传》中记录的孔子师生游景山、游戎山“论志”对读,以深化对文中观点的理解。又如《齐桓晋文之事》,可以与《寡人之于国也》及《孟子·尽心下》关于如何征税的论述对读,以见出孟子观点的一致性,并丰富对课文的理解,或用《孟子·尽心上》关于“西伯善养老者”的论述参证本文,比较准确地理解“五十衣帛”“七十食肉”的含义,把握孟子心中理想社会的特点。再如读《庖丁解牛》,可以参考《庄子·养生主》开头的“总论”文字,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本意,也可与“秦失吊老聃”的故事对读,比较其寓意的异同。对这三篇文章,自古以来积累有大量的注释评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审慎选择,精心组织,恰当使用,形成对文中观点的丰富阐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活跃思维。

任务2在任务1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治国理念,可以说是任务1的深化和集中。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其社会理想和治国理念深入人心(实际政治中是否实行是另一回事),这样的任务设计,仍是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社会理想、治国理念,孔孟观点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课文解说”“编写意图”中均加以说明。由于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两篇文章中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妨以比较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的异同为重点。同时,还可以联系孔孟所处的历史时代去理解其社会理想、治国理念,联系“文景”“开元”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盛世”,客观看待儒家治国理念的价值。

 

二  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入思考,甚至对史书的记载提出质疑。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史传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因为“为人不忍”吗?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细读课文,探究上述问题(也可自己设计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

 

在初中阶段,古代史传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欣赏历史人物形象、赏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把史传当作文学作品来读的。高中教材中的这一学习任务试图凸显史传阅读中历史阅读、思辨阅读的属性(当然不是完全拒绝文学性阅读)。从思维类型看,学习任务包含“深入思考”与“质疑问难”两种思维路径,前者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后者要求切入“断点”问真伪。

学习任务中的三个问题,“课文解说”“资料链接”中有所涉及,略加补充如下,并非“标准答案”,仅提供一些思路而已。

烛之武能说动秦穆公,究其实质在于敏锐地抓住了秦国对晋国的“隐忧”。秦晋两国在晋惠公时期有过战争,惠公被俘,在秦穆公助重耳为晋文公后,秦晋关系密切,此间没有发生过战争。但在秦晋围郑前两年(前632),晋文公在践土之盟上受周天子册命,成为霸主,当年的秦强晋弱之势已然改变。对于晋国的强大,亲历了惠公到文公这段历史的秦穆公不会没有想法。因此,烛之武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出了表面上亲密的秦晋两国之间存在的隐而未发的矛盾(这种矛盾并非由“秦师先去”引发),他所说的“邻之厚,君之薄",所描述的晋国的贪欲,对秦强晋弱时期的秦穆公或许不过是泛泛之辞,对处于“大国争霸敏感期”的秦穆公则是直接击中了其内心深处的疑虑。能“当局者清”,看出大国关系的本质并加以利用,是烛之武的真正高明之处,并不只在设辞巧而口舌利。秦晋围郑后三年(前627),大国矛盾爆发,秦晋之间发生崤之战,可见烛之武的眼光是很锐利的。

关于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前人时贤皆多有评说。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项羽存在比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一方面残暴倨傲,逞匹夫之勇,一方面又优柔寡断,好沽名钓誉。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项羽虽然勇冠三军,在政治上却颇为幼稚,先后被刘邦、樊哙的话迷惑,于是放走刘邦,铸下大错。也有人从正面分析这一问题,认为项羽不愿杀害只带了“百余骑”的刘邦,是“贵族精神”“大将风度”的体现,只愿光明正大一决雌雄,不愿做“当宴杀人”这样的事。还有一些论者则将视野投向历史事实本身,认为项羽不杀刘邦一是不必,二是不能。一方面,刘邦已经示弱输诚,并已表示将让出占领的地盘,且项羽虽然兵力占优,但刘邦也有十万之众,相攻必有损失,因此“不必杀”;另一方面,项羽的大军是“联军”,如果杀掉“道义”上占据优势的刘邦(毕竟刘邦的行为合乎“怀王之约”),其他诸侯会有何反应很难预料,对自己的名声也很不利,因此“不能杀”。更有论者着眼于项羽的政治理念,指出他的理想并非统一天下,而是要做诸侯的霸主,因此当刘邦表示服从于他时,他就不会杀掉刘邦,最多会将其作为一个需要防范的诸侯。上述说法,各有其“理路”,可供教学中参考。

司马迁关于鸿门宴的记述,前人多有质疑,这些质疑有的就是从“常理”角度出发的,“其中不无见解,有时则不免多事”(郭预衡语),但对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颇有价值。姑以项伯“夜报项王”和刘邦“逃宴而去”两事,举古人之质疑供参考:

 

项伯之招子房,非奉羽之命也,何以言“报”?且私良会沛,伯负漏师之重罪,尚敢告羽乎?使羽诘曰:“公安与沛公语?”则伯将奚对?史果可尽信哉?(梁玉绳《史记志疑》)

当时鸿门之宴必有禁卫之士诃讯出入,沛公恐不能辄自逃酒。且疾走二十里亦已移时,沛公、良、哙三人俱出良久,羽在内何为竟不一问?而在外竟无一人为羽之耳目者!别范增欲击沛公,唯恐失之,岂容在外良久而不亟召之耶?此皆可疑。(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董份语)

 

除上述问题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一些问题,如,烛之武起先的“推脱”是否仅仅是为了“发泄”不受重用的郁闷?鸿门宴对楚汉相争这段历史有何影响?项伯是“纯粹叛变”还是有别的考虑?《鸿门宴》中对刘邦、项羽的称呼与其当时实际地位多有不符,是记述有误还是别有用意?刘邦为什么要问“君安与项伯有故”?等等。

古人有“评史”“论史”“疑史”的传统,不仅积累了众多具体的成果,也形成了独有的方法论,如所谓“引而伸之”“浚而求之”“博而证之”“协而一之”(王夫之《读通鉴论》)等,对此,教师可适当了解,指导学生效仿、运用。

 

三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本单元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学习“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一单元学习任务即围绕此重点设计,特别重视贯彻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读写融合的理念,呈现的其实是一个包含阅读、思考、写作在内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从思维的角度来看,本学习任务涉及了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两个类型,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选择,方便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教师可以在学生“运思”之前,提示他们注意这两个不同思维类型的任务应关注的要点(具体的写作技巧,可以参考教材中的知识短文)。

关于孟子治国理念的价值,“课文解说”和“资料链接”中均有论及,可以参考。从《齐桓晋文之事》来看,这种理念可以概括为四点:“君为中枢”“宽政爱民”“制民之产”“崇礼重教”。这样的理念在今天自然还有相当的借鉴价值,但将治好国家的期望完全寄托在君主的观念转变和善性自觉上,期待贤君明主推己及人,在当时固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在今天看来,就与现代的国家治理理念相去甚远了。在此,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不等于进行批判,要重视前人思想的历史成因,“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论民族自决权》),考虑其历史价值,客观看待其合理成分及不足。

关于《庖丁解牛》的寓意,除学习任务中提到的两种外,“课文解说”和“资料链接”中均有论及,可以参考。明人袁中道说“庖丁之所以养刀者,以听牛之自然而不以刀与牛争耳,今人养生奔名鹜利,将一具宝刀,使向大瓠肯繁上”(《导庄·养生主》)。明末清初方以智引薛更生语说“庖丁之语,当作三句看。所见无非牛是俗眼,全牛是智眼,有间是道眼”(《药地炮庄》)。清人王先谦说“牛虽多,不以伤刃;物虽杂,不以累心”(《庄子集解》)。当代学者庞朴引用唐代青原惟信禅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语录,以认识论和“知行合一”诠释庖丁解牛故事(见《解牛之解》),别开生面,亦可参考。教师要提示学生,在多元解读故事寓意时,既要自由思考,又要注意两个限制条件,不能随意发挥,信马由缰:其一,语言文字意义上的“文意”;其二,《养生主》的“总论”与作为“例证”的《庖丁解牛》之间的关系。关于后一点,下面的论述可供参考:

 

庖丁解牛,以神遇而官知止,即不以有涯之生,随无涯之知也。依天理,因固然,游刃于有间,即不为善与恶,而惟“缘督以为经也”。是以牛解数千,年经十九,而刀刃若新,即保身、全生、尽年之义,而深合于养生之道者也。然全段要义,则在证明缘督以为经”一句。(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除了教材中的两个话题外,师生也可以一起寻找其他有较强思辨性的话题来思考、写作,还可以把大作文与随阅读展开的、以整理思维为目的的小作文结合起来,在教学的全过程展开读、思、写一体的语文学习活动。

 

四  学习文言文,需要多诵读,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和语法知识,逐步形成文言语感。如文言中一些常见的实词,义项较多,可用卡片记录下来,梳理总结不同义项及相关例句,并根据学习情况随时增补新的内容。仿照示例,为本单元的一些义项较多的实词制作卡片。

(限于网页显示限制,请下载doc文档浏览全部内容)

这是一个梳理文言词语的学习任务,主要目的是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可以说,它是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中“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这一活动的延续,学习要求也基本一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本单元课文中选择有较多义项的实词,利用工具书,对其词义进行梳理。在学生熟悉词义后,师生可以将全班选择、梳理的实词加以归结,一起选择课文以外的文言语句或语段,尝试在新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并理解句意、段意。

由于文言阅读量有限,学生可能还缺乏从整段、整篇文章中挑选有较大整理价值的实词的能力,教师可以多加指导,让学生多诵读文章,从中寻找常见的、有助于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实词加以整理。市面上有一些关于文言常用实词的词典、论著,教师也可以参考这些资料,指导学生选词整理。

与“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的学习要求一样,在梳理义项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关注义项之间的联系。虽然高中生不必像学者那样穷究语源,也不必把词义的引申发展过程捋得清清楚楚(事实上很多实词的词义引申发展过程并不很清楚),但适当了解词语义项的内在关系还是必要的。学力一般的学生,作些梳理即可,有兴趣的学生不妨适当作点深入探究。以“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故”为例,示例如下:

 

本句中的“故”意思是“旧交”,与之有关的义项还有“旧的事物”“旧典、成例”“陈旧的”“古代”“祖先”“死亡”等(采《汉语大词典》义项),这些义项的共同点在于都有“过去”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古,故也”,王力先生认为“故”“古”是同源字,与时间上的往昔、过去有关(见《同源字典》)。

故”更常见的义项(在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甚多)是“原因”“因而”,与“事情”“祭祀等重大事情”“意外事变”“事理”等义项关系紧密,《说文解字》说“故,使为之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今俗云原故是也,凡为之必有使之者,使之而为之则成故事矣”,这样就把“事”与“因”的关系说清楚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故”的义项即按古汉语中的两个意义序列分为两组,这就能看出古今汉语的联系。至于这两个意义序列内部的词义引申发展关系,可以参考《同源字典》《汉字源流精解字典》等辞书,及《汉字源流》《汉语词汇的流变》等专著。

 

这样的梳理活动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还能训练思维,激发对汉语、汉字的兴趣,可谓一举三得。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