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教师教学用书【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第一单元·教学指导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单元核心任务为: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与同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相比,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不像“学习之道”那样具体,也不易直接作为单元的学习情境。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核心任务,考虑选文的情况,据此设计学习情境。如前所述,本单元包括“诸子”和“史传”两部分,前者以说理为宗,后者以记事为本,在设计学习情境时,不妨分而治之,适度具体化,以免过大过空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引向笼统与浮泛。
以第1课为例,其中的三篇文章主要涉及“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这两个问题,因此不妨围绕着“社会理想与生存姿态”来设置学习情境,通过阅读与研讨来理解古人对这一永恒话题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解具体的观点,也要注意把握观点之间的关系和文章的思路;既要注意理解各篇文章的观点,也要作横向对比,注意不同学派观点之间的大差异与同一学派观点之间的小区别;既要强调忠实、扎实地理解文本,也要注意站在当代立场反思古人的思想,并与现实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理想与生存姿态的认识水平。
教师也可以从本单元所属任务群的角度,围绕“阅读诸子的多种方式”来设置学习情境,既关注上文所说的理解、对比和反思,也可围绕儒道诸子思想的不同特征、《论语》《孟子》《庄子》的不同说理风格等,展开更具整体性的对比。师生还可以借鉴前人阅读诸子著作的方法,尝试典籍内部的互相参证,利用前人的注释作多元化、发散性的思考,或对前人的解读进行辨析。
此外,教师还可以从现实语境出发,围绕“古典的回声”设置学习情境,和学生探寻梳理儒、道思想在当代社会思想、语言体系中的影响,由当代人的认识出发,回溯经典的本意,发掘先秦诸子思想的深刻性,体会其充沛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这两篇史传,教师可以围绕“历史的‘长短’与‘表里’”设置整体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立足较长的时段理解“退秦师”这一具体的历史事件,寻找历史的真相,从楚汉相争全过程的角度思考鸿门宴对历史发展有何作用,思索历史事件发展的内在动因。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开掘烛之武精彩辞令背后的精细谋划,思考刘邦、张良应对项羽的策略为何能获得成功,寻绎历史人物行为的内在逻辑。这种具有较强思辨性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大处着眼、小处人手的读史方法,初步养成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阅读习惯。
当然,教师也可以将两篇史传文“分而治之”,分别设置情境,设计学习任务。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在把握历史事件、欣赏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选取相关资料,或围绕“历史叙事中的观念”,探究“礼”的观念及其实质,或从烛之武这个人出发,思考“士人的精神”,感受春秋时期“士”的风范和历史作用。教学《鸿门宴》,除了寻找戏剧化的历史事件背后的本质外,还可以聚焦“合逻辑地‘新’读历史”,如利用《史记》的互见法和《史记》《汉书》记鸿门宴的异同来反观《项羽本纪》的记载,对项伯等基本被定性的人物作新的思考,合理推测史书内容背后的“可能事实”,质疑史书记载中的一些不合常理甚至矛盾的地方,等等。这样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从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出发,感受阅读史书的深层次乐趣。
上面所说的一些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有的比较开放、丰富,有的比较集中、扎实,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别,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自主完善。这些学习任务基本上涵盖了一般性理解、对比式理解、深入思考、多元思考、批判性思考等思辨性阅读常用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的思维含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设置学习情境,分解落实核心任务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建议教师关注和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1.处理好单篇文章教学与整合式的大情境、大任务教学之间的关系。本单元既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又是纯文言文单元,所选文章均为经典作品,有相当的理解难度。这种双重属性提示我们,“单篇”与“整合”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不可偏废。一方面,不解决好单篇文章的理解问题,大情境、大任务就容易沦为空情境、虚任务;另一方面,如果只进行割裂的单篇教学,就文章教文章,就很难完成领会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的单元任务,也会丢失很多进行思辨读写的资源或机会。同时,由于选文本身的经典性,即使进行单篇教学,也完全可以设置较上位的真实情境,设计较多样的任务,调用较丰富的资源,进行思辨读写。设置学习情境、设计教学任务,重要的在于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完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所承担的任务。
2.处理好文言文教学中学语言与思义理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式的问题,但仍然值得引起教师的注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修习必修课程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并不要求字字落实,句句精讲,更不提倡让学生背注释、背译文。就学语言来说,让学生体会古今汉语的差异,适当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了解部分常见的文言语法现象等都是必要的,但这些学习任务要适度、精当,与理解文意结合,为读懂文章、思考问题服务。而要读懂文言文并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诵读与讨论。当然,有些文言字词的多元训释或句子的不同理解,本身就宜乎拿来比对辨析,以开阔眼界、训练思维,这就要另当别论了。
3.处理好“传统任务”与“新任务”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的五篇选文都是传统篇目,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教学任务,如《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史传文中人物形象的赏析等,这些相沿已久的教学任务,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当然还可以继续使用,但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活动任务群和文本的不同组合方式赋予课文的新任务,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情对教学任务进行选择和组合,在选择、组合的过程中落实新的教学目标,避免“拿新书上老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本单元涉及的几部经典著作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因此,建议适当削减与初中阶段重合较多的任务,突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特点。
4.充分借鉴古人对经典作思辨阅读的经验。课程标准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具体学习方法作了一些描述,如: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阅读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学习并梳理论证方法,学习用口头与书面语言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驳斥错误的观点。
这些说法当然值得重视,但它们主要是原则性、一般性的要求,还需要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探索相应的具体方法。就本单元来说,古人的“注经评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辨阅读经验。无论是“注”“疏”“考”“证”,还是“述”“诠”“评”“疑”,都包含着复杂的思维过程,积累了多元的视角、深刻的反思、独特的方法和丰富的智慧,可以帮助师生一起摸索富有传统特色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学法。在教学中恰当使用古人的解读,将前贤之思引入语文学习的多元对话中,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认识,而古人对经典的注解、评述,本身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既能助力解读经典,也是很好的学习资料。
5.选好、用好引入资料。如上所述,本单元的教学势必要引入一些资料。在选取资料时,要尽量兼顾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观点,在资料与问题之间、资料与课文之间、资料与资料之间形成良好的支撑关系,使其相互解读、诠释、辩驳,深化学生的学习。还要注意按照教学任务和具体的教学设计来选取资料,注意其数量和深度,尽量把资料融在教学设计中,而不是简单地“掉书袋”。在必修阶段,对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必提过高要求,资料的选用也要适度。
需要补充强调的是,古代文化经典有很高的思想文化价值,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在重视“保民”的同时,又对平民百姓有一定程度的歧视。在孟子生活的年代,这样重“士”轻“民”的态度并不罕见,但在今天的教学中,对其局限性就要有明确的认识,进行批判性阅读,而批判性阅读本身就是思辨性阅读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