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评价【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师用书·资料链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涉及命题原则时这样表述:“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可供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的个性,多设置主观题、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的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无论在专题学习时设计问题,还是进行综合性自我评估,都要尽量体现这一特点。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评价【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师用书·资料链接】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资料链接】,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

 

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评价(节选)

毛刚飞

 

 

与文选型的教材学习相比,任务群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材料的组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同样,改变也发生在教学评价的情境设计、主体、方式、题型等方面,结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有必要做出调整。

1.评价情境的真实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真实情境”是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更是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中必须重视的一大要素。在专题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打破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这三者之间的壁垒,在真实或者模拟的学习活动或生活情境中去学习和实践,在真实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相关媒介素养。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都被设计成实践活动,这是学习任务群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设计的专题活动,无论是媒介改变阅读、三国动漫的比较、模拟萨德事件新闻发布会,还是制作自荐信、设计班徽、“纸读·诗社”等都体现了这种特定的情境性。这样的考量符合学生所在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我们希望通过活动化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和语文能力。针对这种模拟情境或者真实情境的评价,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进生活,也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媒介素养。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任务群作为项目化的任务,其目标的达成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因此,在相关任务达成过程中的评价主体也应发生变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很多方面,可以是老师、同学,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素未谋面的网友。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也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譬如在以“主持”为话题的口语活动中,让学生对自己在口语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如果你顺利地完成了以上的任务,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圆满地承担了一场模拟晚会的主持人工作。过了把主持人的瘾,觉得自己出色吗?回顾来路,给自己做个评价吧!每个“自检项目”最高为五颗“★”,你能得几颗“★”?

另外,在一个有关“文学与声音”的活动中,我们这样设计:

(1)欣赏《朗读者》节目中斯琴高娃朗读的《写给母亲》,如果她的朗读打动了你,请说说打动你的理由。

(2)选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试着把它写下来,在班级博客或者其他平台和同学共享。当学生把一段文章录好后,放在某个平台上,他的同学、朋友甚至是网上的陌生人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需要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查。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诊断性评价侧重点在专题学习中的学前,是为更好地了解学情而采取的一种摸底性评价。这种评价的功能在于调查学生在学习前的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问题等。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教学评价,是为了检查一个阶段的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终结性评价是指一个专题或者一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之后,为了检查教学目标有没有很好地达成而进行的教学测评。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时,我们在专题活动前,会采取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在相关专题知识方面已经具备的能力和学习的困惑;在专题活动中,会进行即时的测评,这种测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对专题活动的掌握情况;在专题活动后,为学生准备了一张体现任务群特点、考查学生媒介素养的综合卷。另外,为了增强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我们打破了以往评价过于注重笔试的特点,采用了纸笔测试、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效率。

4.评价题型的创新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涉及命题原则时这样表述:“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可供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的个性,多设置主观题、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的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无论在专题学习时设计问题,还是进行综合性自我评估,都要尽量体现这一特点。如“媒体三棱镜”专题活动中,让学生阅读三篇体裁不一的有关蒙娜丽莎的文章后,再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杜尚的《蒙丽莎》。在“问题设计”中,我们要求学生对达·芬奇的画作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观感,观赏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甚至听听有关蒙娜丽莎的流行歌曲。在“实践笃行”中,我们让学生比较中、日、美三国动漫在音乐、图像、色彩等方面的特征差异,探究背后的文化现象。在我们的相关测评中也强调这一点。如要求学生在诗歌与舞蹈之间跨界比较,对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与剑舞组合《夜深沉》开展比较阅读;在文学与漫画之间穿行,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任选一种媒介,欣赏几米漫画《向左走,向右走》的改编作品,并谈谈观后感。另外,跨媒介阅读这门课程具有活动课程的特点,非常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如何解决?尝试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吧!邀请你的学习伙伴,借助不同的媒介,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1)假设你要创建一个小说阅读学习共同体,你将如何命名?

(2)你希望这个学习共同体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3)请你针对“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为你和你的学习伙伴设计三个具体有效的学习任务,要求至少使用两种媒介。

我们同样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生活,其实也是2017版高中语文课标所强调的当代文化参与的意识在题型方面也有相对应的创新,设计的题目如下:

(1)观察你所在城市的大屏幕广告,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并说说它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2)与传统的“文字+画面”广告形式相比,在大屏幕上播放的广告有哪些明显的优势呢?请总结两点。

(3)为你所在的学习共同体设计一则适合在广场大屏幕上投放的广告,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学习小组。你会怎么设计呢?请你写下广告文字部分的内容。应该说,与传统的语文题目相比,这些题目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但符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特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学生活动中习得的素养迁移和应用到了社会生活中。

(选自《教学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年第5期)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