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资料链接】,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如何理解“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材、教学及评价(节选)(顾之川)
新课标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基本定位是:“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这就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任务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笔者理解,这里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要点。
1.着眼于语言文字运用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重点在“阅读与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仍然是语文,而不是新闻传播学或媒介信息论,仍然是如何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突出的仍然是语言文字运用,只不过是学习的载体或形式发生了变化。探究语言文字在不同媒介中的实践,把握其特征与规律,提高面对不同媒介时的理解、判断、质疑能力,以便更加实用高效地进行沟通交流。课程内容包括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这一个“跨”字,架设了语言文字符号与不同媒介盘旋贯通的“立交桥”,而“语言文字运用”则始终应是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明显“地标”。
2.强调不同媒介的互联互通
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所“跨”的媒介,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报刊,也可能是网络、影视、广播、手机等其他形式。学生所要阅读与交流的,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实物、图片、数字或包含声光电等因素的综合体,甚至可能是博物馆、纪念馆或文物古迹等。通过多样化媒介的考察、阅读与思考,把握媒介信息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对其所传播的相关信息,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浏览筛选、分析识别、辨析真伪,同时根据需要,加以选择运用,并能用这些不同的媒介手段,开展表达与交流活动。也就是说,“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既是一门课程,更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
3.指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语文学习的目的关键在于运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最终教学目标一定是指向学生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或梳理探究,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分析评价能力,即新课标提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不同媒介的阅读与交流活动,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人云亦云,不跟风随大流,而是具有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并能运用于自己的表达交流实践中。对流行的网络文学文化现象,能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并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选自《语文建设》2018年第12期)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节选)(任明满、郑国民、王彤彦)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新概念,但并非新事物,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及课改深入而不断丰富。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课程应“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已关注到信息时代对阅读的影响,但主要将其看作语文学习的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进一步强调了新媒介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并明确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列为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表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高参与、自主性、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阅读与交流高度融合,积极尝试通过多媒介进行表达和交流,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提高对媒介传播内容的辨识力和判断力。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体现时代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互联网+”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形态。作为“互联网+”影响教育的缩影,“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正视时代变革,使学生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熟练掌握跨媒介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的能力,具备适应未来生活挑战的关键能力。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不同媒介的信息,首先应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基于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指学生在跨媒介学习共同体的支持下,通过阅读多种媒介的语言材料,了解其特点和规律,掌握跨媒介信息提取、呈现与表达能力,形成独立判断的过程。阅读载体丰富多样,阅读主体高度参与,阅读、交流深度融合,多元观点激烈碰撞,是其突出特点。
(选自《语文建设》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