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元学习任务【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教师用书内容】

随着其年龄的增长、阅读量的增加,势必要接触越来越多的表意丰富、逻辑复杂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会有一些难解的长句——复杂的内容,往往不可能都用简单的方式表达。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关于单元学习任务【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教师用书内容】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

 

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关于单元学习任务

 

一  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本单元的文章展现了革命导师和革命先烈对时代使命的深刻理解,表现了他们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选择。以小组为单位,从本单元中任选一篇文章进一步研读,想想其中展现的精神品质和人生选择,对你思考“抱负与使命”这一话题有何启发。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任务一要求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而前提是研读课文,从课文中把握作者对所处时代的认识以及他们的人生选择。可以让学生结合历史、思想政治等学科所学的内容,深化对作品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认识;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比如马克思《给工人议会的信》、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李卜克内西《在马克思墓前发表的悼词》、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林觉民《禀父书》、范启龙《林觉民》等,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的时代。资产阶级以大规模工业生产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用贸易自由代替了特许的和个体自力挣得的自由。它摧毁了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用公开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可以出钱招雇的劳动者。马克思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住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天才地发现了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对抗,指出了“新生的人”无产阶级必须行动起来进行社会革命、审判旧的制度,最终解放自己。而恩格斯则在他的讲话中着重强调了马克思的这些伟大发现,总结了自己亲密战友的重要贡献,点明了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革命家的历史使命。

李斯的《谏逐客书》,无论其写作目的如何,都表现出了他对历史趋势和自我诉求的清楚认识。分裂在走向统一,人才也势必要百川汇海。他自觉地投入这一历史大势,为秦实现统一天下出谋划策。秦王朝建立后,李斯担任丞相,成为实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等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不是一个道德上的典范,却是一个能认清时代发展方向,并自觉跟从、维护这一方向的务实的政治家。他顺应时代,也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时代。

20世纪初,清政府摇摇欲坠,当时的中国“强邻环列,虎视鹰膦”(孙中山语)。为了给民族谋出路、为国家求新生,革命志士们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但由于种种原因,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林觉民在参加起义前已经知道凶险万状,他写《与妻书》,把夫妻之情扩大为对国家、民族无私的爱,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谋求天下人之永福而甘愿牺牲生命。

由此可见,所谓“抱负与使命”,并非指人自身的理想与责任,而是要把个人的才智、热情、意志与时代结合起来,推动历史的进步,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抱负,完成自己的使命。

本任务的最终成果是一篇演讲稿,但整个任务的活动过程涵盖了阅读、比较、交流等多个环节,体现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将写作任务融入整体学习活动的理念。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写一些随感和札记,即使片言只语也可以。还可以组织一次以“抱负与使命”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演讲稿。关于演讲稿的写作技巧,可以参考教材中的写作指导,也可以参考初中阶段的相关教学内容。

 

二  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体会文中情感,完成以下任务。

1.马克思认为1848年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接下来却宕开一笔,讨论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却在演讲中先评价他作为“科学家”的一面。分别梳理两篇文章的思路,分析文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演讲的结构。

2.实用性文本发表见解,叙述事实,抒发情感,或重在沟通与交流,或意在鼓舞与动员,或旨在劝说与安慰,都有一定的实用目的。任选一篇课文,借助相关背景资料,理解作者为文的目的,思考作者为此运用了哪些特定的表达方式和策略,举例作出说明。

 

任务二的要求是把握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立场观点,方法主要是通过梳理课文结构,理解文章内容,以及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解作者的为文目的。总体来看属于细读文章,理解实用类文章特点的任务。

任务1要求分别梳理两篇文章的思路,分析文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演讲的结构。总体来看,学习任务中所举的两个例子都是文本中看似不合常规的地方,这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思路,又往往被学生忽视,需要特别加以关注。

马克思在宣示无产阶级走上革命舞台这一时代主题后,讨论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其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生产力的提高,而工人阶级的形成、壮大与此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机器工业的发展,就不会有足以成为重要社会力量的工人阶级,更不会有其革命要求、革命意愿。所以,马克思讨论这一问题看似转换了话题,实际上思路是非常连贯且合乎逻辑的。同时,由于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马克思提到的“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发明于英国或最早在英国大面积使用),其工人阶级力量深厚,革命诉求也比较强烈,马克思这样安排演讲结构,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关系,吸引听众的注意。

恩格斯文章的结构安排与马克思对科学力量的重视密切相关。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认识下,马克思高度关注科学的推动力:科学进步必然引起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结构的改变,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动力源泉。马克思曾经天才地预见到“蒸汽大王”的统治即将终结,电力将成为更具有统治性的力量,而在技术革命之后,必将是政治革命的高潮。因此,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和“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马克思是统一的,他对科学的关注,对科学进步的赞许,是基于他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来源于他作为革命家的“真正使命”。正如李卜克内西在马克思墓前所致的悼词中说的,马克思“是科学上的革命家,是运用科学的革命家”。

任务2主要是让学生把握实用文的功能特点,特别是其突出的目的性(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针对性)。这里以《谏逐客书》为例略加解析,具体的详细解析请参考“课文解说”。

所谓针对性,在奏疏这种“以下劝上”的文体中首先体现在要确定三个基本点:“我”的身份地位等状况,君主的性格与思想如何,所奏之事的特点。明确这三点后,才能确立有效的劝谏策略,以更好地达成上奏的目的。

李斯任郎官时,秦王“听其计”,确立了尽快统一天下,以防六国再次结为一体的战略,不久后,秦王拜李斯为客卿。逐客事件便发生在李斯任客卿之后。此时,李斯虽然身份上有不利之处——是“客”,但地位正在提升中——是“卿”(地位已与大夫相类,甚至要高于大夫,参见《公羊传·襄公十一年》),且颇受秦王信任,所以他才能直接反对由秦国旧贵族发起的逐客之议。另一方面,秦王是雄才大略之主,他的战略目标是吞灭六国、一统天下。由于秦国是“后发国家”,有任用客卿的传统,所以对秦王来说,继续任用客卿或由秦国本土人才来执行统一战略,是相对次要的事情。所以,李斯只要把劝谏的立足点放在秦国将要一统天下的雄心(现实)、如何有一统天下的实力(历史)和潜在的难以统一天下的危险(未来)上,就比较容易说动对方。

从所奏之事的角度来看,虽然郑国事件在当时影响很大,逐客之论甚嚣尘上,但是这个疲秦的阴谋与过往客卿有益于秦的众多事实相比,毕竟只是个案,只不过后者年深日久,倡议者刻意回避,主政者不易想起。因此,只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对郑国事件刻意回避,反复强调客卿在秦的历史贡献,就容易让自己的立论显得客观,立于不败之地。

同样重要的是,逐客之令与秦王刚刚在李斯的建议下确立的尽快“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防范“诸侯复强,相聚约从”的战略是矛盾的。在上述战略的主导下,秦国对东方诸国展开了一场残酷的人才争夺战,“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史记·李斯列传》),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抽干”六国的人才资源,彻底削弱它们,不给它们“复强”的机会。如今刚刚厚结六国才士,就搞出个逐客令来,岂不是自打耳光?这一层意思,李斯用“资敌国”“业诸侯”“藉寇兵而赍盗粮”等数语轻轻一点,精明如秦王,自然能理解其中深意。

 

三  分析下面的句子,把握作者运用长句表达的深刻含义和复杂情感。

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3.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4.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任务三要求细细揣摩品味表意复杂的长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或体会其中的复杂情感。这一学习任务对学生有很好的提示作用,随着其年龄的增长、阅读量的增加,势必要接触越来越多的表意丰富、逻辑复杂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会有一些难解的长句——复杂的内容,往往不可能都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学习理解这些句子,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

第1句旨在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句先以自然领域中达尔文的发现作类比,表明马克思在历史领域中的发现的重要性。接着进一步解释这个发现,一方面称之为“简单事实”,表明了这个规律广泛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和全人类的生活中,从而显示出重要性;另一方面又用“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修饰“简单事实”,说明其容易被遮蔽。这样的句中逻辑显示出马克思思想之敏锐、贡献之伟大。

句子的主体部分具体解释马克思发现的“历史的发展规律”,分三层意思:1.基础性的生存需求决定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2.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上层建筑的基础;3.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这三层之间关系是:第一层推出第二、三层,第二层由第一层推出,又是第三层的依据。由此可以看出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和句子内部的逻辑思路。

整体而言,这个句子是个单句。句子的主语为“马克思”,谓语为“发现了”,宾语为“事实”及之后的内容。而冒号后面的部分单独看又是一个复句。可以大致划分层次如下: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这里对复句的分析不必过细,只要能借此把握句子内部的结构并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就句子而言,这个句子很长,但就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与重大贡献来说,这个句子是非常凝练的,概括性很强,而这种概括性很大程度上正来自其内部的缜密。

第2句整体来看属于判断句,“此”概指前面的内容,但整个句子又不能只当作简单的判断句来看。全句在前文多用整句铺排事实的基础上,以散句形式分析“逐客令”的悖谬,而散句中又有适当的“整”,最后判断作结,鲜明指出逐客令的错误本质,文气有收有纵。

这个句子是文章实际意义上的结论,与开头的表态相呼应。后面的“夫物不产于秦”等句子其实是回应全文,以类比的方法进一步强化这个结论。因此,这个句子就必须显眼、突出表态。全句紧紧围绕着“逐客就是强敌弱己”这层意思,先概述错误行为的表象,再推论这些行为可能产生的恶果,最后深入一步归结到其错误实质上,句子看似较长,但态度鲜明,十分紧凑,读来使人为之一警。

第3句是《与妻书》开头的句子,表现写信的缘由、情景和心情。这个长句的主要特点不在内容之丰富或逻辑之谨严,而在于以反复的转折表达细腻的情思,其中的“而欲”“又恐”“故遂”,多次转折,最后才说出自己为何要写这封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与“泪珠”相应,表现自己要与爱人永诀的悲痛;“又”后所“恐”的,实有两层,一层细似一层,一层深似一层,从夫妻间的相互依靠,到彼此的心灵相通,虽是假设之辞,实是否定之意,能见出作者对妻子的情之深、思之切;在反复陈说后以“故遂”作结,“忍悲为汝言之”呼应“笔墨”,开启下文。整个句子从功能上讲主要是交代为何写这封信,突出了贯串全信的一个“无解”的矛盾——写,恐妻子为自己死亡而悲痛;不写,又恐妻子因不理解自己而悲痛。这个矛盾本身就是充满悲情的,所以作者一起笔即满怀深情,为文章奠定了基调,感人至深。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读长句并不等于学习划分句子成分或划分复句结构,虽然后者也是学读长句的重要方法。文言文的表达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汉语语法去解析,译文也常常会为了照顾作者原文的表达,在汉语使用上作一些妥协。比如恩格斯在说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工作经历时,用了一个很长的句子,这个句子省略了一些成分,由名词性短语构成,有人误以为它是一个病句,但这种句子成分的省略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省略的成分可以通过上下文补足,因此,这就属于所谓“孤立看成分不齐备,但有了语境的补足,便可以成活,能够有效表述意旨”(邢福义语)的句子,在教学中要灵活处理,以“达意”为主。

此外,学习时不仅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效果,还要关注句子与语体、文体的关系。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