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教学指导
本单元在“抱负与使命”的人文主题统摄下,选取四篇实用性文章组织单元教学内容。这四篇文章都涉及较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其中既有文言文,又有翻译作品,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导师的作品,阅读难度较大。由于文章阅读难度较高,无论设计什么样的“大情境、大任务”教学,首先都要把文章读到位,否则就有可能把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架空,把语文教学变成浮泛的研讨与空洞的诉说。
在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以下策略:
1.立足文本内部,抽丝剥茧,节节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思想深刻,表达又很凝练;李斯的奏疏层层深入,思路严整;林觉民的家信百转千回,叙事、说理、抒情融为一体,情意绵长。这些文章都需要细读细品,把握思路,明确层次,徐徐理解或体会。一篇文章,其中难读之处常常就在一些层次较多的段落或较长、表意较丰富的句子上,因此在阅读时不仅要关注文章的意思,还要关注段落、长句的层次、结构、关系等。教材在单元学习任务中设置长句阅读的任务,其意图也就在此。
2.引入背景资料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辅助阅读。这四篇文章的内容都与社会、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如《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与工业革命以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无产阶级作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走上历史舞台相关;《谏逐客书》则与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一个突发事件(及其引发的利益争夺和政策转向)相关;林觉民对妻子所说的“今日事势”则与当时中国命运和道路的艰难抉择相关。了解相关背景,则可以去滞涩入通达,破肤浅成深入,变笼统为细致。此外,马克思、恩格斯的两篇文章,不仅涉及西方历史,也包含两位革命导师对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现代技术与人的异化、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等问题的思考。这就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引入历史、思想政治等学科的内容,辅助阅读课文。
3.可以采用对读或群文阅读的方法辅助阅读。与上一个策略相呼应,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选择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对比阅读,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而组织得法的对读、群文阅读,本身就可以被用作单元的整体教学任务。例如,可以用马克思《给工人议会的信》与《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对读,用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李卜克内西《在马克思墓前发表的悼词》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组合阅读,用《史记·李斯列传》(特别是其中保存的李斯《行督责书》)辅助《谏逐客书》的阅读,用林觉民《禀父书》与《与妻书》对读,并引入一些传记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林觉民的认识。教师既可以挖掘教材内部的文本间性(如马克思、恩格斯的两篇文章之间有很多相通、呼应之处),也可以基于此组织更大规模的群文阅读。例如,《谏逐客书》属于劝谏类的奏疏,《出师表》也有劝谏之意,《邹忌讽齐王纳谏》虽不是奏疏,也是劝谏,这就可以组合阅读;进而还可以引入司马相如《上书谏猎》、韩愈《论佛骨表》、海瑞《治安疏》等勇于进谏而写法各有特点的奏疏,进行带有一定研究性的整合阅读。
4.注意文章的针对性(特别是写作意图和目的),把握实用文的特点。本单元的课文都有明确的写作意图和具体、实际的作用,其结构安排、内容选择、语言运用等都与其写作意图和实际作用密切相关。以语言而论,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意在号召英国工人进一步投入革命、解放自己,所以多处使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多用比喻,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用充满激情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意在致哀并总结逝者一生的贡献,把精要的概述、精辟的评论与深情的赞美融为一体,语言郑重而富有感染力。李斯《谏逐客书》意在批驳错误政见,劝谏秦王收回驱逐客卿的政令。文章多用对偶、排比,夸饰的手法,气势酣畅,有不容辩驳的力量;行文中注意“设彩”,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林觉民《与妻书》是一封家书,也是一份遗嘱。文章语气急切,句式多变。运用感叹句、反诘句、对偶、排比等句式,把“爱汝一念”与对国家民族之爱融为一体的感情表现得既哀婉凄恻,又正气浩然。在阅读实用性文章时,应尽量减少架空的、一般意义上的赏析,而应把赏析与对文章针对性(特别是交互性和情境性)的关注结合起来。
“每一代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时代赋予每一代人特定的使命。”我们教学这个单元,应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索: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这个宏大的人文目标,需要由贯通性、整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来实现。在设计这样一个教学任务时,重要的是找出课文之间具有一定深度的关联点,以此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主线。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体现出作者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看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勃兴,更看出了这种革命其实只是更大规模社会革命的前兆,而后者应该是以无产阶级为主力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抗和摧毁。李斯一方面看到了天下归秦的历史大势,另一方面也透彻地看出六国尚有余力,秦国应继续广占人才资源,不能自乱阵脚的当前形势。林觉民对妻子分析的“今日事势”,在于积贫积弱之国必须有人起来革命,才能避免举国皆为死地、人人面临绝境的惨祸。这些认识都是合乎当时的现实,也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
只有对时代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对自己的时代使命有准确的把握,也才能确立顺乎时代发展潮流的个人抱负。所以,在寻找教学设计主线时,应特别注意四篇课文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哪些认识,又是怎样体现这种认识的。不妨将主线具体化为一些值得思考的贯串性的问题,如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了哪些社会现象和问题?作者在作品中对这些问题是怎样表述的?面对那个时代作者有怎样的抱负与使命?等等。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抱负与使命”的意义,进而学会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把握时代特征,确立自己的目标,承担应有的使命。
当然,整体性的教学也可以集矢于单元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具体的点,设计相对“小”的整体性教学活动。比如,关注不同文体的语言表达,揣摩分析语句在修辞、结构等方面的特点,思考它们是怎样表达语义的。可以让学生积累与梳理本单元课文中比较突出的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如用典、比喻、排比、对比等,分析、归纳其表达特点与语体、对象、场合、意图等的关系,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对这些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