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致和
守中致和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转化镜鉴1 附耳细说
这篇文章论述了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批评与表扬。论证从两方面深入展开,一方面是批评,另一方面是表扬。作者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法,认为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永远是一把双刃剑”。接着围绕“双刃剑”这个特性进一步深入说理分析,阐述应该怎样用好批评或表扬。辩证式的思维及分析,使所说之理深刻透彻,令人信服。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主题导写
客观事物处于永恒变化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适应事物变化发展的现实。“执两用中、守中致和”,既是思维方法,也是君子德行修养、行为处事最合宜的尺度。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问道原典1 非攻(节选)
知小黑而不知大黑,反而将大黑说成白,这是不辨黑白;晓小苦而不晓大苦,反而将小苦说成甘,这是不辨甘苦。类比于以上两方面,可以得出知道偷盗杀人是不义,却不知攻国是大不义,这是分不清“义”和“不义”的愚蠢举动。墨子的说服力主要体现在善用类比,层层推进,逻辑严密且形象易懂。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问道原典2 秦将伐魏
秦国攻打魏国,秦强魏弱,要想保全魏国,只能向其他诸侯国求援。可是怎么才能说服其他诸侯国呢?这就要看孟尝君的劝说艺术了,实际也是思维的方法。先向赵借兵,孟尝君运用了因果(利弊)分析法。先说赵不受秦国威胁的原因在于魏国的遮蔽,再说如果不救魏,则会让魏与秦结盟,从而使赵年年受到秦的威胁。一利一弊显而易见,赵王同意出兵。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转化镜鉴2 媒介即认识论
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都是一种媒介,但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存在不同的作用。文章分别举了非洲部落解决纠纷、法庭审案、证人作证、大学口试、论文答辩的事例,说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各自起着一定的作用,论证了媒介“影响着我们对于真善美的看法,并且一直左右着我们理解真理和定义真理的方法”的观点。作者在论述时采用了寻找反例的方法,不断提供相反的事例,并分别分析采用口语还是书面文字的原因,辩证地分析了二者作用,让读者认识到各自适用的情况,避免了认知的片面化、绝对化和肤浅化。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佳作共赏1 由熟入生方能有所成就
文章以具体的事例小角度切入,引出观点,首尾呼应,层层推进、逻辑严密。在引出观点后,先论述由生入熟的意义,是根基;再论述由熟入生的价值,在于创新和发展。然后阐释“画到生时”之“生”的本质内涵,进一步由小到大,从个人扩展到社会的发展层面,最后再回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开有合,张弛有度。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佳作共赏2 在熟与生之间
文章以质疑人们所熟悉的认知开头,引发读者的思考,接着阐释“生”的两种不同含义,点明观点,给人启发。然后说明由熟到生的难度和条件,表明其可贵、为后面深入阐释由熟到生的意义和价值作了铺垫。最后强调要把握好生与熟的辩证关系。总体上体现了较强的思辨意识,深入阐释了生与熟的辩证关系及其转化的条件,引人深思。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写作任务
​见路不走,是有路,先不急着走,而是分析自身客观条件,看适不适合走这条路。见路不走,是不唯经验教条,不跟着经验教条瞎跑,而是看因果、本质。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不以经验主义为导向,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道路。而与之相反的“见路才走”是处处找经验、找方法,而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实事求是。
1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