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娘(之一)》课文解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这首诗每小节的前四行和后三行相互补充,前四行运用大量意象营造出富于画面感的整体情境,后三行则转为直接抒情,让激荡的情感喷薄而出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中册 《迷娘(之一)》课文解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迷娘(之一)》课文解说

 

从18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歌德用将近20年的时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这部小说中穿插了不少优美的抒情诗,《迷娘》(之一)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迷娘”(Mignon,原为法语,意思是“可爱的”“动人的”)是《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出现的小姑娘。她出生在意大利,有着复杂的身世和悲惨的遭遇,从小被拐卖到异国他乡,后被威廉解救,成为他漫游途中的同伴。小说第3卷开始时,迷娘伴着齐特琴声为威廉唱了一支歌,就是这首《迷娘》(之一)。

作为小说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首诗抒发的是迷娘对故乡的思念,还有对威廉的感激、信任和朦胧的爱恋。诗歌前两小节写的是迷娘家乡意大利的风景,明朗、优美而和谐;第3小节写的则是迷娘想象中的归乡之路(也可以看作她当年被拐卖离乡的路途),云雾笼罩的山峦,有着瀑布和岩洞、暗藏着危险的崎岖山路,描绘的是横亘在北方的德国和南方的意大利之间的崇山峻岭。“爱人”“恩人”“父亲”,都是对威廉的称呼,表现了迷娘对威廉复杂的情感。

歌德在18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无法忍受当时德国社会沉闷而压抑的环境,以不告而别的方式出逃,在意大利漫游将近两年才返回德国。在他心目中,意大利是理想化的古典主义的化身,代表着人、自然、艺术的和谐一体。对意大利这种人文主义化的、田园牧歌式的想象也反映在《迷娘》(之一)这首诗里。这首诗因此也就获得了一种独立于小说情节之外的更普遍的意蕴,抒发了歌德对于人类精神发展所可能达到的一种完美境界的向往。

歌德曾在《意大利游记》中称赞拉斐尔的名画《显容》让画作上下两个部分形成互补,构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整体。他写这首诗,仿佛也运用了同样的手法。这首诗每小节的前四行和后三行相互补充,前四行运用大量意象营造出富于画面感的整体情境,后三行则转为直接抒情,让激荡的情感喷薄而出。整首诗的情感就这样不断起伏跌宕,造成流动和变化。三小节之间在画面和情绪上又有着衬托和转换,直至第3小节结尾达到情感的巅峰。全诗在和谐中有丰富的变化,所有的变化又归于和谐,展现出歌德在抒情诗上的高超技艺。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