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关于单元研习任务
一、《玩偶之家》引发了当时人们对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问题的争论和思考。娜拉走出家门已是一个多世纪之前的事情,但是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在不停地探究其背后的意义。研读《玩偶之家》(节选),完成下列任务。
1.有西方文学史家评论,《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阅读课文,梳理主要的矛盾冲突,说说娜拉为什么坚持“出走”;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同学讨论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
2.“娜拉出走”是戏剧史上经典的一幕,很多人都曾设想过她出走后的结局。试根据人物的性格逻辑,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说你的设想和理由。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杂文《娜拉走后怎样》,找来读一读,看看鲁迅持怎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同。
学生在初中以来已经学习了一些戏剧作品,对于这一体裁的特点已有了一些了解,也掌握了一些欣赏戏剧作品的方法,如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戏剧语言等。作为选择性必修阶段的学习活动,本任务具有一定的总结性,让学生通过完成综合的研习任务深化对戏剧体裁的认识,为将来自主欣赏戏剧作品奠定基础。
子任务1主要针对《玩偶之家》进行综合研读。美国学者韦勒克和沃伦在他们合著的《文学理论》曾提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大类。前者主要指针对作品文本进行的各个层面的细读分析,后者则包括与作品相关的传记、心理、社会研究等。他们认为,在研究作品时,“内部研究”应该是主要的,而“外部研究”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这一观点对于实施本任务可以提供一些启发。这个任务的两个小活动,正是一个从“内部研究”到充分结合“外部研究”的过程。前一个活动,属于内部研究,以细读作为核心方法,它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文本(条件允许时可以延伸阅读全剧),梳理情节和人物关系,把握主要的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尝试在文本内部找到“娜拉为什么坚持‘出走’”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的这一阶段,切忌过度总结、概括,更要避免急于将学生引向某些“标准答案”;应该让学生用从文本中获取的具体内容和真实感受(如“因为娜拉觉得海尔茂自私、虚伪”“因为娜拉希望独立地过自己的人生”“因为娜拉在经历了海尔茂的背叛之后十分痛苦”等)来作出初步回答。在这一步之后,进入“外部研究”阶段,搜集并研读相关资料,认识作品产生时的社会状况。同样地,在这个阶段仍然要强调“具体性”,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具体的线索,循此去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梳理。比如,学生可能注意到剧中娜拉有一段非常痛切的话,说她对于“社会”一无所知。围绕这一线索,就可以查找资料,看看当时像娜拉这样出身社会中层的女性都接受了哪些教育,婚后生活在怎样的狭小天地中,再将获得的认识与剧中的情节和所描绘的环境相联系,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娜拉的话,也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她的这些话在当时会引起观众巨大的共鸣。由此可见,对于时代背景、社会历史状况的探讨,关键在于要与作品中的具体内容形成有机的关联:问题要从作品内部生成,所获得的“外部材料”最终又要带回作品中,促使学生获得对作品更完整、更深入也更丰富的认识。通过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可以实施一次文学欣赏活动的完整流程,这对于他们今后进行文学阅读活动具有示范意义。
子任务2也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活动。前一个活动要求学生设想女主人公可能的命运。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重点还是落在“阅读方法”的实践上。要引导学生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对娜拉这一女主人公形象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在完成这一活动时,也要避免过度的概括。无论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是娜拉这一人物形象,都是复杂的,包含着诸多层面的。学生的回答可能只抓住部分层面,具有片面性,这并不要紧,可以说是真实教学的必然情形。这时需要的是充分的课堂交流,让不同学生虽然片面但很真切的认识(如“因为当时社会上没有多少妇女能做的工作,娜拉自己也没有什么长处,所以她坚持不下去”“当时已经出现了妇女解放运动,也有一些相关的社会团体,娜拉的个性坚强,能克服困难,她也许会加入其中,变成一位女革命家”等)能够在交流中汇聚成一个综合的整体,从而让全体学生获得认识的深化。这样就实现了本活动的教学目的。后一个活动要求学生阅读鲁迅的杂文《娜拉走后怎样》,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篇杂文中,鲁迅实际上对于娜拉出走之后的命运提出了自己的判断:“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教材安排学生阅读思考这篇文章,并不是将鲁迅的观点当作“标准答案”,而是包含着两个用意:其一,学生无论是否同意鲁迅的结论,文中对社会的分析都可以与他们在前面的几个活动中形成的认识形成对话,这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现实和作品思想内容的认识;其二,这篇文章鲜明地表现出鲁迅思想方法的特点,如重视对社会现实的真实认识,客观而理性地进行分析,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处等,这是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除此之外,从鲁迅这篇文章,还可以勾连出易卜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巨大影响,如有条件,可以鼓励学生以此为线索进一步了解五四时期《玩偶之家》等易卜生剧作在中国的传播,开展一项相关的小研究。
二、本单元的四首外国诗歌各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从下列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深化对诗歌的认识,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1.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会选择一些意象,并将它们精心组合,展现情感的起伏,形成诗歌特有的内在节奏。朗读《迷娘》(之一)、《树和天空》两首诗,梳理诗中的意象,探讨诗人是如何运用意象的组合来造成情感的起伏流动的。
2.《致大海》和《自己之歌》(节选)两首诗,都将自我安放于宏大的自然之中,在两者的互动中体验现实。前者体式谨严,四五行一节,注重押韵,和谐整齐,读来抑扬顿挫;后者奔放恣肆,不拘格律,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反复朗读这两首诗,体会不同体式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可以试着用其中一首的形式改写另一首诗,进一步体会二者之间的差异。既可改写整首诗,也可挑选一段改写。注意不要改变原诗主题,要用上原诗中的意象。
本任务针对四首外国诗歌进行探究。子任务1要求体会诗歌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获得内在的节奏,这就要求不能仅仅注意单个意象或单个诗行,也不能只注意全诗整体的思想主题或情感氛围,而要学会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中分析诗歌的内在结构。西方文学批评流派之一的“新批评”派曾提出对诗歌进行“细读”的重要性。“细读”的重要手法之一就是梳理一首诗中由若干个在形象、意义、情感上相似或有密切联系的部分构成的局部结构或“组元”,并进而分析各个“组元”之间的关系。例如前面《迷娘》(之一)的解说曾提到,这首诗每个小节的前四行可以独自构成一个有意味的画面,这就可以看作一个“组元”;3个小节前四行描绘了3个不同的画面,分别具有不同的情感意蕴,这就形成诗歌在情绪上的起伏。对于《树和天空》,也可以运用类似的方法来分析,例如,可以聚焦于这首诗内在的“动”与“静”的转换——从第1小节的“动”,转入第2小节前半部分的“静”,最终随着雪花的“绽放”,又从“静”转入“动”。这首诗就是在动静的反复转换之间让情感和意蕴流动起来,从而获得独特的内在节奏的。分析诗歌时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结合,避免对局部的过度阐释,要在把握诗歌整体情境的基础上,通过对局部的细读,深化对诗歌整体的理解。
为了表现不同的思想主题,表达不同的情感意蕴,诗人会运用不同的诗歌体式。子任务2就聚焦于诗歌的体式这一点,意在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主题、内容与形式上的密切联系。在课文解说的相关部分已经提到,《致大海》是一首浪漫主义诗歌,其中表现的诗人的自我是一个浪漫化的英雄形象,因此,这首诗在诗体上采取了严谨的五行和六行体,显得崇高、庄重,富于英雄气概;《自己之歌》(节选)则体现了诗人在自我与世界关系上带有“泛神论”色彩的观念,形式上也就采取了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自由体。要引导学生通过改写注意到,随着诗歌体式的转换,诗人所表现的情感和所呈现的抒情自我也会出现相应变化,由此认识诗歌作品形式与内容的有机关联,从而加深对诗歌这一体裁的理解,提升文学欣赏水平。在实施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诗歌包括中国古典诗歌的经验,设计不拘一格、妙趣横生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作为语言艺术品的特点。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在90分钟之内完成。
(材料略)
这是一个与本单元主题密切联系的写作任务,实施时应注意与单元其他教学内容的有机关联。能够理解世界文化传统的多样性,正确认识文化差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多元共生的人类文明,积极面对不同国家、地域、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是新时代的青年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要引导学生通过本单元作品的阅读探究,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材料,通过写作实践活动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申论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要求,把握这一重要应用文体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