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普希金的《致大海》【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选自《作品选讲》,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文中所引诗句为戈宝权译,与教材不同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中册 读普希金的《致大海》【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读普希金的《致大海》

魏荒弩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在俄国解放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高尔基称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普希金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世家。父亲有很多藏书,叔父又是诗人,当时文化界的名流经常是他们家的座上客。环境的影响,使普希金少年早慧,七八岁时便学习写诗了。还有,普希金从小便由农奴出身的保姆照管,经常从她那里听到民间故事和传说,从而受到民间口头创作的熏陶。1811年,普希金十二岁时,进入彼得堡的皇村学校学习,深受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并和反对沙皇的进步贵族革命团体十二月党人接近。普希金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和关于政治问题的辩论。1812年的卫国战争,更激起了他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诗人在青少年时代,为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并受十二月党人的思想影响,写了不少反对专制暴政、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和《乡村》等,都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反映了十二月党人的革命理想和决心。普希金的政治诗,当时在进步的贵族青年中间广泛流传,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极度不安。亚历山大一世曾经愤恨地说:“应该把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他弄得俄罗斯到处都是煽动性的诗,所有青年都在背诵这些诗。”由于皇村学校一些老师的说情,诗人才免于西伯利亚流放之苦,而被放逐到遥远的南方去。从1820年起,他在那里熬过了四年郁郁寡欢的岁月。

但这种变相的政治流放,并没有禁锢住诗人热爱自由的思想;相反,在南俄期间,他同十二月党人的联系更加密切了,他参加了他们的秘密集会,并写了号召反对农奴制、杀死暴君的著名诗篇《短剑》,称颂历史上暴力谋反的人。此外,南方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人的奇风异俗,进一步激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热情,丰富了他的诗歌的题材和形象。在这里,他不仅创作了《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和《茨冈》等著名的故事诗,而且还写了《囚徒》《致大海》等卓越的抒情诗。这些作品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进步贵族青年寻求社会出路的不安情绪,充满着对上流社会的愤懑和对纯朴的山民、茨冈人的同情。在这个时期,普希金的浪漫主义诗歌达到了高峰。从此以后,诗人的创作便开始了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现在我们所要着重讲解的《致大海》,便是普希金在南俄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著名的抒情诗的创作经过是这样的:诗人自1820年5月被放逐到遥远的南方以后,先是到高加索,又到克里米亚,然后在基希略夫住下来;1823年7月又迁徙到黑海沿岸的敖德萨。他在敖德萨住了一年,1824年7月,因为同总督伏罗佐夫发生冲突,于是遵照沙皇的命令,要把普希金放逐到普斯科夫省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交当地的警察和教会监视。当普希金要离开敖德萨,向大海告别的时候,心情激动,感慨万端,于是动手写作这首充满忧愤和革命激情的诗,而这首诗的最后完成,则是在新的流放地——米哈伊洛夫斯克。

诗人在这首诗里,通过鲜明而生动的艺术描写,充分抒发了内心的激情。读过全诗,使人深深感到,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人类解放的热烈追求、对暴力统治的强烈憎恨和抗议,跃然纸上,弥漫全篇,有极大的感染力,使人读了顿觉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几年的流放生活,对普希金的创作来说,意义是重大的。他的生活视野扩大了,秀丽奇伟的自然风光,同各族人民和民间诗歌的广泛接触,特别是同十二月党人的密切来往,使他的诗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更加丰富和成熟了。但是,这种生活毕竟给诗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在敖德萨的一年里,正是他精神上非常忧郁、情绪波动极大的时期。这时候,欧洲的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正由高潮开始低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革命烈火熄灭了,全欧洲的反动势力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像一群疯狂的野兽,向自由,向一切民族解放运动猛扑过来。西欧革命的失败,给十二月党人领导的俄国解放运动,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在这种低沉的政治空气下,诗人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自然会激起满腔郁愤和革命激情,而这种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在《致大海》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致大海》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一)向大海(“自由的元素”)告别。

(二)与大海(“自由的化身”)有关的一些回忆和联想。

(三)发誓在“静寂的荒原”(诗人新的流放地),决不忘记大海。

诗一开头,便是向大海告别。诗人大声呼唤着:“再见吧,自由的元素!”“自由的元素”,指的就是大海。大海在这里是自由的化身。诗人是怀着悲愤和痛苦的心情来向大海告别的。在敖德萨这一年的孤寂生活里,诗人和大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现在他要离开这里,要到另一个地方去过更孤寂的生活了。面对着大海的汹涌滚动的蓝色波涛,倾听着它那如怨如诉的喧响,诗人的心情该是如何地激动啊!这时候,他想到自己不久就要离开这自由的大海,在宪警的押送下前往遥远北方的一个荒僻小村,心情的激愤,是可以想见的;而这种激越的情感,我们显然可以从诗人向大海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

从第3节起,是诗人有关大海的一些回忆和联想。诗人回忆起他在孤寂的流放生活中和大海结下的深厚友谊。他对大海的爱恋,反映着他对自由的渴望。他热爱大海的任性的、放荡不羁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其实也正是一个自由战士的性格。他惯于在静寂的黄昏,独自在大海岸边徘徊。大海深沉而悲壮的涛声,曾引起了诗人的多少遐想;他热爱大海的喧嚣,聆听大海的音响,心里曾泛起多少关于自由的幻想,他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他让自己那颂扬自由的歌声驰骋在“波涛的峰顶”。他倾听大海的召唤,向往自由,但他自己却被牢牢地束缚着,而得不到自由。因此,他的心灵只有“徒然地挣扎”!他曾为一种“隐秘的愿望而苦恼着”——想秘密地逃往海外,因为他觉得生活在“神圣的俄罗斯”实在是太痛苦了。然而,就连这样的愿望也不能实现。他茫然自顾,可出路在哪里呢?他感到一阵迷惘,一阵悲伤。

茫茫的大海,引起了诗人的种种联想,他想起了拿破仑和拜伦。拿破仑生前的事迹使他的“心灵”感到“震惊”,但他对拿破仑的命运却一方面表示惋惜,同时又有谴责之意。诗人称拿破仑最后流放并死在那里的圣海伦娜岛(那个“峭岩”),为“光荣的坟墓”。这可能是从拜伦那里借用来的,拜伦就写过一首歌颂拿破仑的诗,名叫《译自法文的颂诗》。普希金崇拜拜伦,因此他对拿破仑的看法,就可能与拜伦相同。拿破仑这个不可一世的野心家,是在法国革命动荡不安的局面下篡夺了政权的。当时民主力量与反民主力量之间斗争异常激烈,拿破仑以“超阶级”的、“全民”的利益的拥护者自居,建立了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政权;后来他又恢复了君主政体,自己当上了皇帝,成为压制自由民主、扼杀革命力量的暴君。他用人民的鲜血征服了欧洲的君主们,他用窃得的权力,对人民施行暴力统治。然而,他终于倒下了,一切都成了过眼的云烟。现在他只有“沉溺在那儿寒冷的睡梦里",去回忆那逝去的“光荣。无声无息地“长卧在苦难中”。这就是那个野心家、暴君的最后下场!普希金在这首诗里对拿破仑显然有惋惜之意,但更多的是对他的嘲讽和谴责。

诗人接着又想起了拜伦。这时候,拜伦逝世的消息刚刚传来,普希金对自己一向崇拜的伟大诗人之死,感到无比的悲痛。他称拜伦是“天才”“我们思想上的王者”“自由的歌者”。拜伦的歌颂自由、民主和民族解放的伟大诗篇,对普希金有着巨大的影响,普希金在自己的诗里曾经多次以崇敬的心情提到拜伦。这两个同时代的伟大天才,无论在思想,气质和性格上,或诗的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致大海》一诗,显然受到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影响。但拜

伦之所以得到普希金的敬重,除了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以外,主要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一个为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理想而斗争的英勇战士。在国内,拜伦曾站在工人一边,反对英国政府镇压工人的反动法令;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以后,曾参加过意大利烧炭党的革命斗争,后来又积极参加希腊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1823年夏天,拜伦乘自己出资装备的战舰到了希腊,受到希腊人民的热烈欢迎,并授予他“总司令”的光荣称号。第二年4月因患黑热病死在希腊的米索隆基要塞。拜伦的死,引起希腊人民和全欧洲热爱自由的人民的沉痛哀悼。拜伦的富于传奇色彩的经历和革命精神,引起了普希金的强烈共鸣。普希金曾一度想要逃往海外,可能也是受拜伦的影响。诗人向大海热情地呼唤:“喧腾起来吧,激荡起阴恶的天气吧,哦,大海,他(拜伦)曾经是你的歌者。”诗人是把拜伦当作自由的化身来歌颂的。他向大海倾诉:“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他是用你的精神塑成。”他在拜伦的身上看到了他所热情歌颂的大海的深沉和难以驯服的倔强性格,他向大海诉说:“他(拜伦)像你一样威严、深邃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驯服。”但是,“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这个歌者消失了”,他把光荣留给世界,让人们永远怀念他,歌颂他。我们从诗里看到,普希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悼念拜伦的;这位伟大诗人和自由战士的死,使他感到悲痛不已。

世事的险恶,自由理想的幻灭,使普希金陷入痛苦的深渊,失望像一片乌云笼罩在他的心头。他感到“世界空虚了……”,“人的命运到处都一样”,他到处不能自由地歌唱,他到处为反动的当局所不容,如今似乎在天地间已找不到一个可以供他栖身的地方了。“有着幸福的地方,早已就有人看守,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指资产阶级文明——作者注),或许是暴君。”然而,诗人并没有被失望和痛苦压倒,他对自由和人类的解放仍然充满着信心。最后,他向大海庄严地宣誓,他决不忘记大海,要永远记着它那“庄严的美色”和“黄昏时分的轰响”,把大海在他心头燃起的怒火,“带进森林,带进静寂的荒原”,带到北方新的流放地去。

不言而喻,《致大海》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由的热爱和赞颂。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描述与大海的特殊友谊,抒发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梦想,梦想破灭后的痛苦,以及为自由而斗争的决心。这首诗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诗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以及他那个时代的人民所最关切的问题和人民的愿望,从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诗人是从自己的内心感受来描写大海的。由于对自由的渴望,他特别渲染大海的形象。诗人把自己的心情和大海密切地联系起来,融合在大海的形象里,使诗歌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正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

诗的结构是和谐的、完整的。为了描写大海的宏伟和壮丽,诗人选用了大量鲜明生动的、富于激情和艺术美感的形象语言,如“滚动着”“闪耀着”“悲泣着”,“驰骋”“召唤”“喧腾”“激荡”,“蔚蓝色的波涛”“骄傲的美色”“忧郁的怨诉”“悲哀的喧响”“波涛的峰顶”“静寂的荒原”等。这些语言,经过艺术地组合和运用,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使诗的形象鲜明突出,使全诗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

普希金以《致大海》等诗篇,基本结束了自己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他于1824年,从南方的海边被放逐到北方的“静寂的荒原”以后,在那里又度过了两年被幽禁的岁月。这时候,他钻研历史,搜集民歌、故事和童话,接触民间创作,从而使他的创作具有了更丰富的现实内容和鲜明的民族特点,走上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他在此后创作的历史剧《鲍利斯·戈都诺夫》、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确立的标志。

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是俄国文学的开创者。他继承了古代俄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并大大发展了它。无论在对生活的描写、性格的塑造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表现方面,他的作品都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在俄罗斯文学中,他为现实主义争得了主导的地位,成了反映俄国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他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童话等,都为后人提供了范例。至于普希金的语言,果戈理说:“他的作品像一部辞典,包含了我们语言全部的丰富、力量和灵魂。”屠格涅夫说:“毫无疑问,他创立了我们的诗的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斯大林也曾指出,普希金逝世一百多年来,“俄语就其结构来说,与普希金的语言很少有别”。

总之,普希金的创作,即使在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对我们来说仍然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今天讲的《致大海》并不是他的主要作品,我们还应该阅读普希金的那些代表作。

(选自《作品选讲》,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文中所引诗句为戈宝权译,与教材不同)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