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关于单元研习任务
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比如《〈论语〉十二章》,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都富于启发性。梳理本单元各篇课文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展开讨论。
这一学习任务是对单元选文作专题性的回顾和总结。任务聚焦在“立身处世之道”上,要求学生逐篇梳理课文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再阐发它们的现实意义,以做到合理继承、学以致用。任务表述中涉及《〈论语〉十二章》的文字,是以此为例,对师生做的提示。
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必须首先明确两点:梳理什么,怎样梳理?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复杂。有的课文把立身处世之道直截了当说出来,有的意义隐晦而又多元。前者容易梳理,后一种情况就比较困难。像《五石之瓠》,非要先准确把握寓意不可,讲解课文的时候必须先说透,不能留在单元研习任务中解决。因为立身处世之道的内涵太宽泛,所以师生在概括、提炼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丰富性,允许多样性。有些立身处世之道从根本上就相互矛盾,因为儒、道、墨三家济世主张不同、方法不同。如孔孟提倡“有为”,老子在方法论上大讲“无为”,庄子则走向彻彻底底的“无为”。再如仁爱与兼爱的问题等。教师在组织学生梳理观点的时候,可以先并存,再比较。另外,在梳理这些立身处世之道时,建议先列出课文原句或关键词,再用自己的话把道理概括出来。
其次,关于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其现实意义的问题。建议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又与时事、国情紧密结合的立身处世之道作为重点来讨论。例如2020年我国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肆虐,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老子所说的“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危机意识问题。这种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做法,有利于深入贯彻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二、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总结概括其各自的风格特点。你更喜欢谁的文章风格?结合课文,联系你的语文学习经验,同学间相互交流。
这一学习任务借萧统和吕思勉古今两位学者的话,指出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诸子散文以“载道”为主,且文辞斐然成章,各富其美。任务的焦点不在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对高中生来讲难度略高,而是放在让学生品味其风格特点上,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任务要求来看,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放到课堂上展示、讨论。
要而言之,《论语》温文尔雅,《孟子》气势磅礴,《大学》条贯分明,其中蕴含着儒家文质彬彬、言之有物、充满用世激情的正统美学观。《老子》冷静、简约,正言若反;《庄子》汪洋恣肆,意在言外,体现了道家超拔卓荦,体任自然的精神。《墨子》实实在在,不厌其烦,重“理”轻“文”,也与其学术思想一致。我们落实学习任务时不必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可以鼓励学生先谈感受,再借鉴一些文献材料,把这些直觉感受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有条件的话,不妨组织学生就自己喜欢的类型仿写一些论说文,文言、白话均可,以加深体会。
三、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有着丰富的意义和用法。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常见虚词,有助于我们培养文言语感,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找出上面列举的虚词在本单元课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表格示例略)
这一学习任务侧重“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作一些梳理、分类工作,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该任务以“之”字为例,列了一个表格,作为落实学习任务时的一个参考工具,供大家借鉴。
高中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者、其、所、则、且、为、乃、因、乎、也、焉、哉、矣、亦、然等20多个,还有“所以”“无乃”“奈何”“何以”等多种常见的凝固现象。今天在中小学教学文言文,用的是“以今例古”的思想方法,即把现代汉语词性、语法结构作为尺度,来分析和衡量古代的语言和语法现象。因此,在指导学生梳理文言虚词时,要做好四项工作。
第一,要给学生补充或强化一些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比如什么是介词、连词、助词、代词,每种词在现代汉语系统里有哪些常用词汇,教师可以讲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不然,学生连词性有多少种、每种内涵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是没办法归类的。
第二,要帮助学生把常见的虚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一个一个地对号入座。古汉语中的虚词按照现代汉语的观念看,大多都不是只有一种词性,比如“以”,既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介词用;“之”,代词、助词,甚至实义动词都可以。所以要让学生梳理出来,每个虚词有几种可能性,以免妄猜、妄议。
第三,为每个虚词的不同词性找例句,在例句中观察其用法。本单元文章不少,但篇幅不长,不可能每个虚词、每种词性都涵盖,故找到多少用多少,没必要求全,因为语言建构不是朝夕之功,要注意自下而上地不断积累。所以,不建议过早使用工具书去提前列出每个虚词的用法表。
第四,可以适当从诸子散文中选几篇课外文本,供学生迁移、验证和巩固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提高其根据语境理解词义的能力。
四、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致知在格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这一学习任务在命题内容上和第一项任务有所交叉,但侧重古为今用,也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这些源自古人的思想财富。从任务类型上看,这是一道言语类材料作文题,适用于本单元关于“审题与立意”的写作训练。
写这样的作文,首先要提醒学生,不要脱离言语类材料的语境意或在曲解原意的基础上搞“创新”,这样做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伪创新”。譬如“士不可以不弘毅”讲的是士要志向远大,若将其故意歪曲为“立志过于高远”,说做人不要好高骛远,应脚踏实地,做好眼前之事,这就是刻意曲解,为辩证而辩证,为质疑而质疑,达不到思辨阅读的效果。
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思想创新的源泉。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孔子为什么不说“己所欲,施于人”呢?因为人的所欲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尊重人们不同的兴趣、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做好底线要求就够了,不能以己度人,不强加于人。
第三,要鼓励学生利用新时代的新素材写出新意。当今时代,网络信息铺天盖地,每天都有大量关于好人好事、模范人物的报道,支撑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古人崇尚的道德观念必然有共通之处,只要找准结合点,也可以视为一种创新。需要说明,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美丑、善恶、真假、是非是对立统一的两面。鼓励学生选取正面典型阐述圣贤经传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社会问题有所关照与反思,甚至是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孔子坚持的名利观和财富观,孟子崇扬的善良之心,庄子对“无用之用”的阐发,墨家“爱人如己”的理想,放置于今天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仍旧可以烛照出人生、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有破有立,爱憎鲜明,既是作文的不二法门,也是做人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