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加西亚·马尔克斯【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上册 作者简介: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加西亚·马尔克斯【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作者简介: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加西亚·马尔克斯

 

1.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英国作家。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父亲是海军中的小职员,嗜酒好客,经常入不敷出。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狄更斯只上过几年学校,主要靠自学和深入生活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的采访记者,熟悉议会政治中的种种弊端。记者工作使狄更斯有机会广泛接触英国社会各方面的生活,获得丰富的知识,为他日后写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1836年,狄更斯以笔名“博兹”出版了两辑记述伦敦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特写集》,接着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先生外传》在报纸上连载。这部小说使他一举成名,从此摆脱贫困生活,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狄更斯一生共创作13部半长篇小说,20余部中篇小说,数百篇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演说词、书信和散文等。

狄更斯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1833—1841),除《匹克威克先生外传》外,主要作品有《奥列佛·特威斯特》(1838)、《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9)、《老古玩店》  (1841)等。这一时期,作者在揭露社会矛盾方面不断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越来越深刻,但作品的基调仍是乐观主义的,反面人物大多被漫画化,而矛盾总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内部得到解决。第二时期(1842—1847),是狄更斯国外旅行期。他先后游历、旅居了美国、意大利、瑞士和法国,美国社会的黑暗、欧洲大陆的革命斗争、英国国内的社会现状,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时期作品多采用辛辣讽刺和夸张手法,艺术风格也更深沉丰富。代表作有《美国札记》(1842)、《马丁·朱述尔维特》(1844)、《圣诞欢歌》(1843)、《钟声》   (1844)、《炉边蟋蟀》(1845)等。第三时期(1848—1861),是他创作的巅峰期,主要作品有《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荒凉山庄》(1853)、《艰难时世》(1854)、《小杜丽》(1857)、《双城记》(1859)和《远大前程》(1861)等。由于英、法革命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更加嚣张,狄更斯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更加广阔。他着力描写小人物的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乐观主义精神已被沉重、苦闷的心情和强烈的愤懑所代替。这一时期狄更斯的艺术风格也有所丰富与发展,他的作品中幽默和讽刺逐渐减少,感伤、压抑的情绪和紧张的戏剧情节占了上风。第四时期(1862-1870),是狄更斯创作的晚期。狄更斯晚年的处境非常不幸。由于辛勤的写作而损伤了健康,与妻子的不和使他的心情十分沮丧;同时他又感到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深重,因此,以近乎绝望的心情写完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长篇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是狄更斯得了轻度中风之后着手写的,未及完稿即去世。

狄更斯经常被说成是伟大的幽默家,但更重要的是文学上伟大的革新家。他描写为数众多的中、下层社会的小人物,这在文学作品中是空前的。他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生动的细节描写、妙趣横生的幽默和细致人微的心理分析,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英国19世纪初叶的社会面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认识价值,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反映生活广泛、多样,开掘深而有力。他不采用说教或概念化的方式表现他的倾向性,而往往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激发读者的愤慨、憎恨、同情和热爱。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有鲜明的个性。他善于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征,用他们习惯的动作、姿势和用语等揭示他们的内心生活和思想面貌。他还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生动的人民的语言,以人物特有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性格。狄更斯的创作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气息,他所描写的事物似乎也都是有某种能与人物的感情、气质相契合的“灵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狄更斯和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一起,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小说家”。

 

2.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东方系学习,后转法律系。在学校期间对哲学和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尤喜卢梭的学说,并对俄国的农奴制度表示不满;专业之外,博览文学书籍。1847年4月,退学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回到庄园后,试图进行农事改革,因得不到农民的信任而中止。1851年4月,追随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11月,参加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战斗中,目睹普通士兵和军官的英勇精神及优秀品质,同时感到高级将领的无能和国家制度的腐败。1856年11月,他以中尉衔退伍。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文学创作。1852—1863年是他创作的早期阶段。中篇小说《童年》(1851—1852)、《少年》(1852—1854)和《青年》(1855—1857)(曾设想写最后一部《青春》,构成长篇小说《四个发展时期》,但未写成),组成自传体三部曲,描写成长中的小主人公,不满意自己,醉心于反省和自我分析,追求道德完善,洋溢着贵族庄园生活的牧歌情调,但也有一定的民主倾向,尽管作家晚年说这是不真诚的。同一时期创作的《袭击》(1853)、《伐林》(1853—1855)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等军事小说,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这些作品克服俄国文学中战争描写的虚假的浪漫主义倾向,表现流血和死亡的真实场面,颂扬普通士兵和军官的朴素而悲壮的爱国主义,揭露贵族军官的虚荣心和装腔作势,受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赞赏。从心灵探索和精神发展的线索来说,继三部曲之后的《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探寻在农奴制度下通过改善农民生活,以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的道路,也是亲自观察所得。1863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哥萨克》,表达了作家要脱离自己的生活环境、走“平民化”道路的初步尝试。早期作品显示了托尔斯泰歌颂人民、批判贵族的思想倾向和擅长心理分析的才能。

1863—1880年,托尔斯泰创作中期。他接连写出两部里程碑式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63—1869),以1812俄国的卫国战争为中心,以包尔康斯基、别竺豪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家族的变故为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反映了1805—1820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成功塑造了从亚历山大一世、库图佐夫、拿破仑到普通农民、士兵等各阶层人物形象,提出了许多社会、哲学和道德问题。小说以其新颖宏大的艺术结构、广泛深入的生活概括、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获得了崇高的赞誉,屠格涅夫称赞“是一部集叙事诗、历史小说和风习志之大成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是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历史特点和深刻矛盾。小说采用了两条平行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一条线索写贵族妇女安娜为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而叛离家庭,最终失败的悲剧;一条线索写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陀思妥耶夫斯基评论:“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1881—1910,托尔斯泰创作的晚期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末开始,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他抛弃了地主贵族的“一切传统观点”,转变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抨击贵族阶级的虚伪、政府机关的暴虐、官办教会的伪善,宣传“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不以暴力抗恶”和“爱的宗教”。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哈泽·穆拉特》(1904)、《魔鬼》(1911)、《谢尔盖神父》(1912)、《复活》(1889—1899)等。《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这部小说对俄国社会的批判最全面、最深刻,列宁称他为“激烈的抗议者、愤怒的揭发者和伟大的批评家”。

晚年的托尔斯泰一直致力于“平民化”,耕地、浇菜,从事体力劳动,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妻子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由于家庭矛盾,托尔斯泰经常产生离家出走的想法。1910年冬,他毅然离家,途中受风寒,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并说由于他的“天才描述,一个农奴制压迫的国家的革命准备时期,竟成为全人类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

 

3.海明威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附近的橡树园村。他的父亲是医生,有时带他一起出诊,并培养他对于钓鱼、打猎等户外活动的兴趣。他的母亲爱好艺术,因而他从小也爱好音乐与绘画。1917年中学毕业前夕,正值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因患眼病未能入伍。同年10月,他进堪萨斯市《星报》担任见习记者,报社提出“用短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等要求,使他受到初步的文字训练,对日后形成简练的文风产生了影响。

20世纪20年代,海明威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1924)、《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等重要作品,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太阳照样升起》通过描写一群经历战争后的年轻人放浪形骸的生活及情感纠葛,透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生活失去了目的和意义,感到巨大的空虚和迷惘。此书扉页上的题词“你们是迷惘的一代”,道出了这部小说的实质。作者借此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早期代表作,以主人公亨利和一个女护士的恋爱悲剧为主线,描绘了纷飞战火下阴暗、破败、死亡的生活画面,反映战争对人的情感、精神的毁灭,揭示战争的残酷和罪恶。小说将季节气候的交换和战事的胜败、主人公的心情变化巧妙结合在一起,采用短小、干净的句子,以凝练的文笔勾勒人物,体现了海明威独特的风格。

20世纪30年代后期,海明威创作了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1937)、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写一个热爱自由的美国人为“人的尊严”而战斗的情形,展现了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广阔画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明威主要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过河入林》(1950)和一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老人与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问世后广受好评。因为这部作品,他在1952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勇气是海明威作品的中心主题具有勇气的人被置于各种环境中考验、锻炼,以便面对冷酷、残忍的世界,而不抱怨那个伟大而宽容的时代”(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海明威创作的文体风格简洁、含蓄,“这种风格主要表现为对话的生动和语言的交锋”。他避免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主张作家要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

 

4.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20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格达莱纳省的阿拉卡塔卡镇,自幼在外祖父家生活。少年时期在巴兰基利亚和波哥大等地接受教育。1947年迫于家庭的压力考入波哥大大学法学系。翌年辍学,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为《观察家报》《宇宙报》和《先驱报》撰稿。大学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1947年到20世纪50年代初,他在《观察家报》上先后发表过14篇小说。第一篇短篇小说《第三次无可奈何》(1947),写一个已死的儿童的孤寂感,在选材和手法上,已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1955年后,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从《伊莎白尔在马孔多的观雨独白》(1955)开始,马尔克斯就把神奇的“马孔多镇”作为自己描写的主要地点。中篇小说《枯枝败叶》(1955),描述马孔多镇一家祖孙三代,在一个大夫死亡后到其居所为其收殓的半小时内,三人各自的所见所思,折射出小镇被香蕉公司入侵后二十余年来的变迁,因其“已具备《百年孤独》的雏形”而被誉为“《百年孤独》序篇”。

20世纪60年代是马尔克斯创作的辉煌期。1961年发表小说《恶时辰》,获埃索文学奖,同年发表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7年发表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的一场“文学地震”,也奠定了马尔克斯在拉美文学界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纯真的埃伦迪拉及其残忍的祖母———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1972)以及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1975)。《家长的没落》是一部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反独裁统治的小说,手法夸张,结构奇崛。

20世纪80年代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有《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迷宫中的将军》(1989)。《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力作,作家一改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而用接近传统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写这部巨著。作品以阿里萨和费尔米娜之间持续半个世纪的爱情为主线,引出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哥伦比亚文学评论家安东尼奥·卡瓦耶罗评论其“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爱情的方式、表现、手段、痛苦、愉快、折磨和幸福。它堪称是一部充满啼哭、叹息、渴望、挫折、不幸、欢乐和极度兴奋的爱情大全”。《迷宫中的将军》,写19世纪拉丁美洲独立战争领袖玻利瓦尔的经历,表现拉丁美洲的孤独及人民多舛的命运。

对于马尔克斯的创作特色,诺贝尔奖授奖词中有过精准的概括,摘引如下:

 

加西亚·马尔克斯围绕虚构的城镇马孔多创造了一个他自己的世界。在他的长篇和短篇小说中,我们被引到这个神奇的与真实相会聚的独特地方。他自己奇思遐想的奔放焕发结合了传统的民间故事与实事,结合了文学的典故和真切实在的描述——有时是非常生动的,接近报告文学的注重事实。他与福克纳一样,相同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出现在不同的故事中,被以种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时是在戏剧性展现的环境中,有时是在一种喜剧与荒诞错综复杂的情况中,而这种错杂只有最荒唐的想象或无耻的现实本身才能达到。狂躁与激情烦扰着他们。战争的荒谬使勇气成为鲁莽,使丑行成为侠义,使机巧成为疯狂。

死亡在加西亚·马尔克斯所创造和发现的世界中,也许是置身幕后的最重要的导演。他的故事往往围绕一个死人——一个已经死亡、正在死亡或即将死亡的人。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体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特点——一种命运至高无上和历史残酷无情破坏的意识。但是这种死亡的意识和生命的悲剧意识被叙述的无限而机智巧妙的活力冲破了,这活力代表了现实与生命本身的既使人惊恐又给人启迪的生气勃勃的力量。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中,喜剧与荒诞可能是令人痛苦的,但它也能演变为一种给人抚慰的幽默。

加西亚·马尔克斯用他的故事创造了一个他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微观世界。在其喧嚣纷乱、令人困惑但却令人信服的确定的现实中,它反映了一个大陆及其人们的财富与贫困。

或许还不仅仅是这样。这是一个宇宙、人的心灵和历史的结合力量在其中不时地冲破混乱的界限——杀戮与繁衍。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