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伟大的开国文献——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鸣柳
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及其子弟兵,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个革命把奴役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封建势力,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二三十年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势力一齐推翻了;这个革命,使历来被压迫、被剥削的中国劳动群众,变成了国家的主人。一句话,这个革命,推翻了黑暗的旧中国,创立了光明的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盛会。
这个开国盛会,是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提议,在毛主席亲自主持下召开的。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早在1948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就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召开新的、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各民族和海外爱国侨胞的热烈响应。1949年6月15日,正式组成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经过积极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国旗和国徽,决定了国都、国歌和纪年,通过了会议宣言,选举了以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会任命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接着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伟大领袖毛主席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正如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缔造者和英明领袖毛主席所预言的那样:“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
二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新中国的开国文献,是中国历史大转变的科学总结,是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纲领,是在新的征途上继续前进的指路明灯。毛主席在这篇伟大的开国文献里,精确地说明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及其召开的基础,科学地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明确地提出了这次会议的任务,深刻地阐明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英明地规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基本方针、路线和任务,满怀信心地展望了新中国的光辉前景。
文献共16节,可分5段。
第一段(首节):庄严宣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渴望”一词,表达了中国人民要求早日建立新中国的迫切心情,说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是全国人民的殷切期望。
第二段(2—5节),说明这次会议的性质、基础和任务,科学地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第2节,讲这次会议“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着极大的广泛性。代表的广泛性,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大团结,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广大,象征着美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完全孤立和众叛亲离。代表的广泛性,说明这次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
第3节,讲这次会议的基础。首句紧接上文,指出全国人民大团结能够成功的原因是战胜了美蒋反动派。接着用两个“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分别说明人民和战争的关系。第一个“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说明战争解放了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是为人民的解放而战的,因此,这支军队是“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人民解放战争是正义的,正义的战争是无往而不胜的。因此,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内,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在美国援助下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解放了大部分国土,大多数人民。第二个“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说明人民援助了战争。解放战争是人民的战争,在人民的援助下,解放战争才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最后一句作了小结,点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这次会议召开的基础。
这一节告诉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靠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得来的,“党指挥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第4节,从政治协商会议被破坏到恢复的战斗历程中,总结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说明了召开这次会议的基础。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即第一句):说明这次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原因,以引出从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的结果被破坏后到今天恢复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回顾。
第二层(“那次会议的结果……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回顾历史,说明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结果被破坏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毛主席在总结那次政治协商会议的结果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的历史经验教训和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中,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阶级敌人与人民为敌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人民和他们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决无妥协的余地”;人民要获得翻身解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起来斗争,推翻这些敌人,“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这是对马克思的“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72页)这个伟大思想的伟大发展。
第三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进一步回顾历史,说明经过斗争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毛主席在分析恢复政治协商会议的条件中,总结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中国共产党用马列主义作为批判的武器,武装了自己,教育了人民,使人民“很快地觉悟起来”,“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有力地援助了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力部队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这就说明,能够恢复政治协商会议,是靠斗争得来的;斗争取得伟大的胜利,主要靠三条: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的党,一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这三条,极大地丰富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宝库,是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发展,它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保证,也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
第5节,讲会议的任务。由于这次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因此,它担负着关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几项光荣而伟大的任务。用“制定”“选举”“决定”等词语指明会议的任务,用词庄重而精确。
第三段(6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首先,高度概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伟大领袖毛主席无比自豪地指出:“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突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对扭转整个世界局势的极大影响,正如毛主席指出的:“全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字字万钧,气势豪迈,深刻地揭示这是中国历史的大转折,庄严地宣告中国人民长期受奴役、受压迫的苦难生活的结束,形象地写出中国人民挣脱了千年铁锁链,阔步进入扬眉吐气的新时代的昂然姿态。
其次,回顾过去。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至于近代的“落伍”,完全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的压迫和剥削所造成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的先人跟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壮烈的斗争史。但是,在马列主义传来中国之前,中国共产党没有问世的时候,斗争没有指路明灯、没有英明正确的领路人,常常以失败告终。后来,伟大领袖毛主席运用马列主义革命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指导了中国革命,终于完成了先人的遗志,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胜利。这一简要的回顾,突出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者”,它告诉人们:中国人民是怎样“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而“抬起头来,挺起胸来”(《共产党宣言》),站立起来的。它揭示了一条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正确方向,树立了光辉榜样。
再次,展望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前程似锦。“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一方面将创造劳动人民“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另一方面也将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事实雄辩地说明了,毛主席的英明预见无比正确。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新中国蒸蒸日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就辉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对世界革命的贡献越来越大。
最后,回应本段开头,再次庄严宣告:“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进一步突出了中国革命产生的世界意义。
这一段是全文的中心。毛主席以深厚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畅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
第四段(7—11节):规定新中国成立后的方针、路线和任务。
第7节,指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必须坚持继续革命,警惕内外反动派的复辟阴谋。
先说,“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因为无产阶级革命不是以夺取政权为最终目的的,夺取全国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人站起来了,更要奋勇向前。继而,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阶级斗争的新特点。毛主席用千锤百炼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刻的革命内容:“决不甘心”,“最后的挣扎”,说明内外反动派的本性不因失败而改变。“各种方式”,说明阶级敌人从事破坏和捣乱的手段会更阴险狡猾。“每日每时”,说明敌人的复辟之心不死,疯狂反扑过来的可能随时都存在,而且阶级斗争是长期的。“必然”“毫无疑义”,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的阶级大搏斗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毛主席谆谆告诫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事实雄辩地证明了,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的论述是何等英明,何等正确!这一节为下文提出新中国成立的根本方针和路线提供了客观依据。
第8节,规定建国的根本方针、路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
先说,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而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中的继续。”(《〈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出版序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必须牢牢地掌握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有力的武器;丢掉了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背叛。
再说,团结国际友人。无产阶级革命是国际性的,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从来就是相互支持的。在国际上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国际友人,尤其是团结社会主义国家,争取他们的援助,我们就不致孤立,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对本节作了小结。指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团结国际友人,是我们永远胜利的保证。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教导我们:“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根本方针和路线,我们一时一刻也不能偏离它、违背它。
第9、10、11节,提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任务。
第9节,首先紧承上文指出:“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这里的“建设”,包括经济、文化、军事三个方面。这一句是9、10、11节的统领。下面分别讲三个方面的任务。
经济建设:要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指出完成这一任务,我们有“极好条件”,也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们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我们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正确方针和革命路线的指引。毛主席论述这个问题时,充满了辩证法和胜利的信心。
文化建设:我们要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毛主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这里,揭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是基础,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发展了,文化必然要跟着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反转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军事建设:“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是密切联系着的。经济、文化建设给军事建设提供条件,军事建设是进行经济、文化建设的保证。因此,为了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
第五段(12-16节):总结全文。
第12节,以对内外反动派的极端蔑视和对我们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向全世界宣告: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必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必将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这一节是第四段的小结,也是全文的总结。
最后四句口号,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庆贺和对用鲜血、生命换取伟大胜利的人民英雄的悼念。
这篇开幕词结构非常严谨。文章的中心是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文章的各个部分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来安排的。1至5节,主要回顾了中国人民的战斗历程,说明中国人民是怎样站立起来的。7至16节,在第6节阐述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意义的基础上,着重讲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以后,将怎样昂首阔步地奋勇向前。再就文章的第四段来说,先说新中国成立后要继续革命,接着就怎样继续革命、巩固新生的政权的问题,提出了基本方针、路线和任务。谈到任务时,先经济后文化、军事。这样谋篇布局体现了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的内在联系,显示了文章高度的逻辑性。
(选自《教学与研究》1977年第1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