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实录性新闻的范例
——评《别了,“不列颠尼亚”》
刘保全
现在在新闻写作上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这主要表现在:有的新闻事实少,内容空话多;有的搞新名词“轰炸”,词语随意搭配;有的结构任意跳跃,华而不实;有的空话、大话、套话连篇,读来味同嚼蜡。多写实录性新闻,是医治以上弊病的良方。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新华社1997年7月1日播发)一稿,就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
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场面,并给予形象再现。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等。这些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自然流于记者笔端的这些文字,似乎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读后犹如醇厚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并加深了对香港回归这一具有历史性重大事件意义的理解。
二、生动的可听性。实录性新闻要再现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形象,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各种音响。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形象感强的环境音响,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听性。如文中写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等等。这些描述,仿佛清风徐来,给人以流畅自然的感受,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和升旗的乐曲声,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三、丰富的动感。全文没有令人生厌的套话或可有可无的废话,那些实在的、具体的新闻事实,都是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作者运用捕捉到的镜头,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传递香港回归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主题思想,并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料,运用对比手法,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的信息。如文中写的:“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读后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和亲切感,十分耐人寻味。
四、鲜明的色彩感。如文中实录的“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广场上灯火渐暗”“绿树丛中”“白色建筑”“南海的夜幕”“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五星红旗”,等等,这些多彩交错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实录性新闻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受读者的青睐。希望这束带着露珠的花朵,在报纸新闻与广播电视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越来越旺盛,越来越鲜艳。
(选自《新闻爱好者》199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