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内容源自【教师教学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鸿门宴》课文解说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地点在现在陕西临潼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陈涉起义失败后,项梁(项羽的叔叔)等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仍号楚怀王,项梁叔侄、刘邦同为怀王的主力军。公元前207年,项羽在钜鹿(今河北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并在新安(今属河南)坑杀了秦朝降军二十万。项羽继续进军,行至函谷关发现已有人守卫,又听说刘邦已经率先进入咸阳,大怒,派英布(黥布)等攻破函谷关。项羽于是也进入了函谷关,兵至戏西(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戏水西岸)。这就是鸿门宴发生的大背景。
本文内容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鸿门宴的缘起。
这部分交代刘项双方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第1段主要写曹无伤告密和范增劝战。因刘邦先入咸阳且派兵守关,项羽已经大怒,曹无伤报告刘邦“欲王关中”的意图,进一步激怒了项羽。而范增又为项羽分析了刘邦的状况:一是一反常态,可见志不在小;二是望之有天子之气。各方面因素叠加,项羽对击溃刘邦的渴望溢于言表。一方面,项羽自己苦战秦军主力,自以为功劳最著,却让刘邦钻了空子,先入咸阳,感情上难以接受;另一方面,项羽一直有称霸天下的志向,而刘邦正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击溃刘邦,就等于扫除了一个重要障碍。这样一来,大战似乎在所难免,一触即发。
第2段主要写项伯报信和刘邦方面的应对。
项伯因私交向张良通风报信,这就使得事件有了转机。张良不忍独去,故告知刘邦,为刘邦谋划,并拉拢项伯。刘邦对项伯礼敬有加,“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还拿出一大套说辞为自己之前的行为辩解。项伯则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并回报项羽,替刘邦说话。这就直接引出了“鸿门宴”事件。此时项伯的立场已悄然转至刘邦一方,这就为下文鸿门宴中他保护刘邦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这部分是全文重心。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和勇气的较量。宴会上的情节大起大落,扣人心弦。有项伯垫话在前,加之刘邦极力卑辞谢罪,项羽怒气全消,甚至还说出了告密人,可见已无意为难刘邦,且设宴招待刘邦一行,危机似乎已然化解。但范增执意杀死刘邦,“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于是命项庄以舞剑为由,伺机刺杀刘邦,宴席间顿时充满杀机,紧张气氛达到顶点。在这种极其严峻的形势下,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当面斥责。项羽面对樊哙的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其为“壮士”,赐酒,赐生彘肩,被樊哙斥责一番后还赐座。气氛渐趋缓和。这一系列的事件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矛盾错综交织,叙事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第三部分(第5-7段)写宴后余事。
刘邦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脱身逃走,张良则以白璧、玉斗入谢。项羽收下礼物,范增则愤恨不已,这与两人在鸿门宴开始时的态度恰好相应。刘邦回营后则立即诛杀了曹无伤。故事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首尾呼应,结构相当严整。
本文情节围绕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疑问逐层展开,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刘邦、项羽、张良、樊哙、范增等人的形象栩栩如生,生动传神,令人过目难忘。而关于“项羽是否应该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这一话题也一直是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作为《史记》中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它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