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大任务统领下的单元学习设计【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内容】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教学设计:大任务统领下的单元学习设计【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内容】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大任务统领下的单元学习设计

 

 

核心任务:

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请写一篇科普文章,并在班级里的科普交流会上介绍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

 

学习过程:

1.任务一:形成小组,讨论交流的话题,确定角色,分配任务。

班级内自发组成小组,讨论决定本小组交流的科普话题。如何确定科普的话题?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也会遇到让我们困惑的问题,如怎样煮鸡蛋蛋壳不会破,微波炉加热食品会不会有害健康,“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没有科学依据,我国古代宫殿为什么多采用对称布局,等等。小组广泛搜集某一类问题,思考其传播的价值,考虑同学们的感兴趣程度,确定准备交流的话题。

话题确定之后,通过搜集材料、实地采访、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形成对这一话题的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注意随时记录,可以利用以下表格,留下学习的过程。

(网页显示限制,请下载doc可编辑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2.任务二:阅读课内选文,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探讨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习文章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方法,讨论形成本小组的科普交流稿的写作思路。

(1)通读《中国建筑的特征》与《说“木叶”》,明确两篇文章的重要概念、主要内容,并借助图表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2)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与《说“木叶”》,探究两篇文章在语言、结构等方面的严密性问题。两篇文章之中,《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可着重探讨结构的严密性问题,《说“木叶”》一文可着重探讨语言的严密性问题。

(3)学以致用,借鉴所学两篇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在小组已经搜集到的素材和已经形成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讨论科普交流稿的写作思路。须着重明确一些要点:重要的概念有哪些,选择哪些素材来阐说,这些素材以怎样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等。

 

3.任务三:阅读课内选文,梳理第7课两篇文章的结构,探讨文章的语言特点。完成本小组的科普交流稿。

(1)通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梳理两篇文章中展示的科学发现过程,发现两位科学家在研究和早期探索过程中取得突破的转折点,体会"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

(2)细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联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探讨学者们是如何深入浅出地介绍研究过程和其中的科学道理的。还要着重关注四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探究语言特点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

(3)学以致用,借鉴所学四篇文章的结构、语言,讨论确定小组科普交流稿的结构、语言。着重关注交流稿的切入点和转折点是否能激发听众们的兴趣,充分讨论交流稿的用语怎样才能清晰易懂且风趣幽默。

(4)形成科普交流稿的初稿,组内交流,收集意见,修改并完成交流稿。

(网页显示限制,请下载doc可编辑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4.任务四:在班级内开一次科普交流会。

在班级内开科普交流会,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反馈,老师评价、反馈,小组内综合各方面反馈,再次修改,形成终稿。终稿形成之后,可投寄《少年科学》《大自然探索》等科普类杂志,或者可以在班级的公共媒体平台上发布,收集更多的反馈,以便进一步修改。

 

学习资源:

1.拓展阅读材料:蒋祈《陶记》、宋应星《天工开物·陶蜒》、王世襄《中国古代漆器》、杨文丰《自然笔记》、林庚《唐诗综论》。

2.写作指导书籍:徐传宏《科普写作技法》。

 

评价建议:

本单元要求开展的科普交流会,可以用以下的量表评价。

(网页显示限制,请下载doc可编辑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