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资料链接】,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案例选编
(一)媒介素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关键因子(节选)(张悦)
1.媒介素养之一:信息筛选与甄别、呈现与表达的能力
(1)素材呈现与活动要求: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分析新闻的真实性。
【本报讯】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六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大量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某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2)学生独立做出判断:是真的吗?并提供依据。
生:第一感觉是那个手机商家打的广告。
生:新闻不完整,缺少部分内容,比如目击者的描述、相关专家的看法。
生:描述过于简单,细节模糊,比如时间、地点,因而可信度低。
(3)教师提供“新闻真实性衡量表”。学生合作填写表格,并在班内交流。教师补充。
(受网页呈现限制,表格显示不全。请前往文库下载doc可编辑文档,以阅读全部内容)
新闻报道的真伪可以从报道来源是否可靠、报道内容是否完整、报道者提供的证据是否真实以及是否有事件之外的其他意图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信息真伪的确定,可以尝试从直觉捕捉和认知分析两个角度切入。锻炼敏锐的感知力,运用真实的证据进行认知判断,并尽可能远离主观对判断的干扰,得出的结论就会相对公允客观。养成信息辨识能力,还需要“犁去”现象(假象)的虚无,抵达本质的存在。(以上案例为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蒋文杰老师课堂教学案例)
2.媒介素养之二:认知媒介传播方式、特征、功能以及影响,了解媒介如何塑造历史与当下。
阅读文段(主题词:自然教育),根据要求,完成学习活动。
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不断蚕食自然环境和休闲区域。我们必须知晓如何为所有的生物保留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特性,除了捡拾垃圾和废弃物,还必须多采取一些行动,以保护自然环境,认识自然环境的价值,教给人们一些户外活动的知识,让保护环境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1)网上搜索“无痕山林”户外准则与行动等有关资料,了解“无痕山林”项目,知晓他们做了哪些事情,为什么做这些事,是怎样实施这些项目的。
要求:设计一个“无痕山林”主题活动方案,选择便捷的网络媒介推送。方案中要有插图和一个宣传“无痕山林”户外准则的3分钟视频脚本。
(2)设计一个路演脚本,把活动方案推广给现场参加路演的听众,让更多的人参与和支持你的方案。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活动对象,比如小学生、大学生、社区居民或村民,语言方式要符合他们的文化心理。
②文本撰写要适合路演的特点。类似说明文,但又夹叙夹议,阐述方式要符合新网络环境下新语言特点,简练高效,通俗易懂。
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社会功能与运用价值。以上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到多种媒介中去认知生活世界的丰富与复杂,并能运用媒介功能生成其社会价值。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将学习内容直接延伸至生活世界中真实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这则学习活动的可借鉴处。
(选自《教学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年第5期)
(二)让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真实情境中展开(节选)(满春燕)
在课例《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设计中,围绕主任务“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笔者选择了与学生校内生活相关的情境,在这个现实生活情境中围绕“为学校编写网络百科词条”这一真实的语文问题展开学习活动。笔者曾在三所学校进行课堂实践,但三次课堂实践中为主任务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其目的是为了创设“有我之境”,使学习者在进入主任务之前就已经开始与已有的经验进行对接,真正思考问题。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次实践:2018年5月在常州市第一中学为高一(1)班学生授课
真实情境:刚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面临着学校即将原址改造的现状,他们不仅需要了解自己的学校,更快地融入全新的高中校园生活,而且要思考如何把老校和改造后的新校一起向世界展示。现在需要为学校设计网络百科词条,可涉及历史、风光、教师、校友或者一场有意义的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主任务:设计常州市第一中学网络百科词条
第二次实践:2018年10月为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一(6)班学生授课
真实情境:南京市第一中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校园文化特色非常鲜明。一进入学校就会被校园内各种风格的墙绘所吸引。在课堂上,我们从教室门口的一幅墙绘说起,谈到了学校的天象厅、校史馆、交响乐团等,它们都非常有特色。由此引出本次任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可能都有人想要了解这所学校,现在我们就要为它设计网络百科词条,向全世界介绍这所学校。
主任务:设计南京市第一中学网络百科词条
第三次实践:2018年11月底为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一(1)班学生授课
真实情境:大学是大多数学生进入未来社会的通道,通过网络百科词条来了解自己心仪的大学是学生感兴趣的跨媒介阅读领域。课前调查了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自己向往的大学信息时采用了哪些途径,了解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课堂上,请学生将结果呈现出来。学生有不同的网络途径选择,正是因为有不同的经验和体会。
主任务:修订宁波市效实中学网络百科词条
相同或相似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主任务却由不同的情境催生,新校老校的联结、百年的特色校园文化、每个人的大学梦,这些都是与不同群体产生联结的情境。
(选自《语文建设》2019年第4期)
(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节选)(戴晓娥)
比如,学校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教师选择这个真实的校园生活情境,设计了“为学校的文化艺术节制作邀请函”这一学习任务,就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而又富有挑战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应用场景。学生在进行创意策划的合作探究中会发现,邀请函有多种媒介表达形式,产生多种样态的设计方案。可以采用传统的图文结合的纸质邀请函,可以选择音视频与文字融合的电子邀请函,或者利用一些应用程序完成具有场景感的全息视频邀请函……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现实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在实践中积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经验,发现不同媒介要选择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不同媒介可以用在不同的场景,在选择、设计、发布、推送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一位教师根据“一则咖啡致癌的消息在网络上形成热点事件,各家媒体利用各种媒介在网络上发出各种不同声音”的真实情境,设计了“为星巴克咖啡拟一条公告进行危机公关”的任务。根据这一任务,组织了三个语文实践活动。第一,发现“不同声音”。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各类新闻报道,通过阅读比较,梳理出几种观点,并通过讨论发现“不同声音”背后的“媒体立场”。第二,说出“我的立场”。根据掌握的资料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选择适当的媒介手段(微信、PPT演示、图片或表格、短视频等)来发布“我的立场”。第三,评选“最”公告。学习新闻公告的语言表达特点,为“星巴克咖啡”拟一份500字以内的公告,在班级内开展最“诚恳”“公正”“有说服力”等特点的公告评选。这三个学习活动目标明确,指向信息的搜集与梳理、运用多种媒介进行表达与交流、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等,都是具有鲜明语文特质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搜集、梳理信息,解读、评判并且运用各类媒介信息形成独立思考;学生发现了不同媒介的语言表达特点,选择适合的媒介,站在自我立场进行有效表达;在撰写公告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熟悉公告的表达要求和语言特点,在深度参与中形成互动式的跨媒介交流能力。
(选自《语文建设》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