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六国论》课文解说【教师用书内容】

内容源自《必修下册 教师教学用书》。提供word文档下载。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六国论》课文解说【教师用书内容】

本内容源自《教师教学用书》2023版,提供word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语文网  语文资源库


《六国论》课文解说

 

《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共10篇,都是评论史事和政事的,本文是其中第8篇。作者生活在北宋真宗、仁宗、英宗时期。其时,宋王朝虽然经济上比较富庶,但统治者重文轻武,轻视州郡武备,军事上屡战屡败,面对外敌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看到北宋王朝的“为国者”被辽、西夏等强敌积威所劫,以物赂敌,以财资敌,换取一时苟安,苏洵内心郁结,忧思不尽,于是借六国旧事针砭当下,写下了这篇名文。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论述性散文,论点鲜明,思路清晰,结构严整。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2、3段)分析问题,展开论证。

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这两段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证。赂是主要的,要先谈;不赂是次要的,应后说。

作者又是怎样分别论证这两个分论点的呢?

文章第2段论证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分析论证。这一段内在包含三组对比。首先从数量上对比,强秦受赂所得的土地要比以攻取所得的土地多很多倍,六国因赂秦所亡的土地要比因战败而丢失的土地也多很多倍的事实,两相对比,观点自明,“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原因不在战,也就是在赂。其次从态度、效果上对比,用先人开辟土地的艰难与后人割让土地的轻易对比,从侧面证明不能赂秦的道理;用“得一夕安寝”与“秦兵又至”对比,说明赂秦的灾难性后果。对三国割让行为的描写,简洁而生动,抒发了作者对他们依靠贿赂苟且偷生的做法强烈的蔑视,从而有力地证明割地之不可取。最后是事理的对比,用“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进行对比,说明正是赂秦导致“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第3段论证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深刻分析了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第一层谈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亲近秦国而不帮助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必然也要被暴秦所歼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守土抗秦,但燕太子丹“以荆卿为计”,这才加速了灭亡;同样,由于赵国用武不终,良将李牧被诛,这才“邯郸为郡”,国家灭亡。作者还特别指出,燕赵两国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没有援助,“智力孤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情有可原。作者层层推进,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剖析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

第三部分(第4、5段)解决问题,收束全文。

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积威之所劫”的忠告。第5段借古喻今,讽谏六国之后的国家不要重蹈覆辙(这是委婉的说法,实际上是指当时的北宋王朝)。

作者是文学家而不是史学家,分析史事也偶有失误之处,如文中说燕、赵“义不赂秦”,实际上两国割地予秦的例子也不少;又如文章说秦之所得主要是六国割让而非秦国攻占,实际上秦国直接攻取的土地也很多。且文章仅仅着眼于土地的得失,对六国败亡和秦国兴盛的原因缺乏更全面的分析。我们读这篇史论,在认识到这些缺点的同时,还是要抓住其本质。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指出:“老泉此论,实为宋赂契丹,借来做个事鉴。”苏洵写这篇文章的根本意图在于借古讽今,指明现实弊端,提出具体对策。文章写的是秦和六国,实际隐喻的是辽、西夏和北宋王朝;既是理性的分析、论说,又始终贯穿着一种沉痛激切的情绪。文章之所以凸显赂秦的问题,原因正在于此。“贤者识其大”,我们学习《六国论》这样的中国古代散文名篇,要抓住其中闪现的古人的理性智慧和心系天下的品格,从而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总结“六国”灭亡教训的文章,历来有很多。如苏轼的《养士论》(又名《六国论》)议论秦国统一而速亡,六国处战乱之世反而绵延较久的原因,认为六国久存,在于善养“民之秀杰者”。苏辙的《六国论》认为六国之失,在于不知“天下之势”,即不能采取“厚韩亲魏以接秦”的正确战略。清代李桢的《六国论》则认为“彼六国者皆欲为秦之所为,未可专以罪秦”,“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如其取胜“未必不复增一秦”。这实际上是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之论的延续,也是儒家的正统观点,只是从秦一国推及整个战国之世了。这些文章,从各自特定的角度立论,都谈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也都有各自的局限,不妨提示学生多搜集这一类文章,进行“群文阅读”。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