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课文解说【教师用书内容】

当时的诸侯醉心于征战杀伐、武力兼并,尽管如齐宣王、梁惠王等愿意让孟子陈述白己的主张,却没有一个统治者真正愿意践行;更何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孟子的主张在当时也是难以实现的。但不得不说的是,现实中的不得施行,并不妨碍孟子的思想光耀后世,成为一代代仁人志士奋力追求的目标,成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资源。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课文解说【教师用书内容】

本也内容提供word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语文网  语文资源库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见齐宣王的,齐宣王有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大欲,却没有行王政的志向和信心。要在思想上破其所有,立其所无,本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孟子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最终说动了齐宣王,并从正面提出了自己“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本文就是孟子与齐宣王这次谈话的记录,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齐宣王首先提出想听听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则用“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将齐宣王的问题拨开,并提出“无以,则王乎”的话题。这是由于双方的立场、主张不一致的缘故,在齐宣王看来,齐桓、晋文是春秋时代的霸主,自己也渴望像他们那样称霸诸候;而孟子则从儒家主张仁政的观点出发,认为武力征服的方式是野蛮的,不足取的。所以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齐宣王对此表示怀疑,孟子就以发生在齐宣王身上的一件事为例:某次衅钟时,齐宣王不忍看到牛的恐惧战栗之态,而提出“以羊易牛”。接着指出这个“不忍”就是“仁术”的表现,就是行王政的基础。这样既分析了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可能,打消其疑虑,也为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王说,曰……”至“王请度之”),论述齐宣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齐宣王觉得孟子说到白己的心里了,同时提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孟子举有人能“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能“察秋毫”而不能“见舆薪”为例,说明“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齐宣王还不能理解,于是孟子又举“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为例进一步说明,两问两答,两次取警,同时进行反诘,词锋犀利,使对方明确“不王”的症结所在。

第三部分(“抑王兴甲兵……”至“其若是,孰能御之”),揭出齐宣王之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当反本而行王道。“孟子提出:“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齐宣王说:“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孟子抓住齐王的“大欲”,连连反问,最终揭示其“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图霸夙愿,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又以邹人与楚人战为例,详细剖析,晓之以利害,指出只有放弃称霸的企图,反本而行王道,才能一统天下。这样,齐宣王的图霸大欲便失去了成立的基础,不得不重视孟子“保民而王”的观点了。

第四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结尾),归结到“保民而王”的主张,并举出实现这一主张的根本措施。经过上面的层层剖析,反复交锋,齐宣王愿意放弃图霸的主张,诚恳地接受孟子的意见。于是孟子才正面论述自己“保民而王”主张的具体内容。孟子认为老百姓“无恒心,放辟邪侈”,是因为“无恒产”;只有拥有了“恒产”,解决了生活问题,才谈得上讲礼义。其具体措施就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在此基础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总之,孟子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推行王道,而王道的关键在于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这种主张渊源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即有先“足民”后“礼乐”的提法,但孟子将这种思想阐述得更为细致、具体,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政治蓝图——衣食无忧,守礼知义,天下归心,远人来附。然而,当时的诸侯醉心于征战杀伐、武力兼并,尽管如齐宣王、梁惠王等愿意让孟子陈述白己的主张,却没有一个统治者真正愿意践行;更何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孟子的主张在当时也是难以实现的。但不得不说的是,现实中的不得施行,并不妨碍孟子的思想光耀后世,成为一代代仁人志士奋力追求的目标,成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资源。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