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编写意图【教师用书内容】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意在通过单元内容的学习,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这一理念已经体现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也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有以文言诗文为主体的单元所共有,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教材中的具体落实。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编写意图【教师用书内容】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


第一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意在通过单元内容的学习,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这一理念已经体现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也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有以文言诗文为主体的单元所共有,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教材中的具体落实。

相比而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诗词,主要体现诗人对人生的追求、感慨、思考、体悟;本单元所选课文则为篇幅较长的诸子文和史传文,涵盖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和古代史书的经典,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重要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就传统的四部分类而言,不同于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聚焦于集部,本单元的选文涵盖经、子、史三部,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方面更具深度和广度,切入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内核。这种从枝叶花果到主干根柢的编排顺序,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也体现了教材编者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文化”的认识——只有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才能对其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

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看,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与同属这一任务群的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相比,在选文上都兼顾了课程标准所说的“论说名篇”与“各类文本”(主要是叙事类文本),避免将思辨性阅读简单等同于议论文阅读、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时都能把握本质,有所质疑,多元思考。所选的三篇诸子文虽然以说理为主,但也有不少叙事、描写的成分,有的篇目还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凸显了中国古人的思维特点和说理方式。这样的选文方式将“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与“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两项任务结合起来,丰富了思辨性阅读的文化内涵,也能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木单元与本册教材的第八单元均以文言文为学习内容,两个单元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展现了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具体讨论现实中的“治道”(属于“政论”);《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主要记述“史事”,《阿房宫赋》《六国论》则重视总结历史教训(属于“史论”)。这两个单元在教材中一先一后,同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选文的“议论”属性越发突出,思辨性的阅读活动也从理解、思考转向推理、判断、质疑,体现了逐步推进,螺旋上升的教材编写原则,也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适应。

具体到教学内容,本单元共选文五篇,分为三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为一课,是“诸子”部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各为一课,是“史传”部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自成段落的一篇长文,以“言志”为主线,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论语》中师生“言志”“论志”的记录非止一章,但本文的“言志”涵盖了社会理想、自我判断、为政之道等多方面内容,内容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思考空间,故长期以来为人所重。同时,文章对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的描写简洁传神,也颇具文学价值。《齐桓晋文之事》在《孟子》中也是一篇长文,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全文以“保民而王”为核心逐层展开,既一气贯注,又收纵自如:先从正面入手,论述“保民”的根源是“不忍之心”,进而指出“不忍之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推恩”保民;接下来从反面辨析“王”“霸”之别,指出“发政施仁”才能“王天下”;最后,点明“发政施仁”的关键举措是“制民之产”,又回到“保民”的主题。这两篇文章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如都重视安养民众;也有因论说重点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如孔子重视“为国以礼”,孟子强调“发政施仁”。就整体而言,两篇文章爱“民”望“治”,重“王”轻“霸”,推“仁”讲“礼”,比较系统地体现了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其中的许多论断至今仍为人们认可、重视,《庖丁解牛》是《庄子》中的著名寓言,体现了《庄子》好以寓言说理的特点。所谓“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庄子•寓言》),利用寓言来说理,形象生动,耐人寻味,有时比直接说理、自陈所见更容易为人接受,所以才有“以寓言为广”(《庄子•天下》)的说法。本文寓意丰富,但其寓意的“基本点”和“出发点”都在因应自然、顺势而为,就思考问题的路径和应对外部世界的姿态来说,与儒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中所说的“依乎天理”“游刃有余”,至今也颇具启发性,

综上所述,本单元的三篇诸子文,无论就单篇的内容来说,还是就各篇之间的关联来说,都可以作有相当深度的解读、剖析、比较。就阅读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为何论理”“所论何理”“如何论理”,还是“理的内涵”“理的层次”“理的价值”,这三篇文章都有很大的思辨性阅读的空间。

《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都是史传文,但并没有合为一课,一方面是因为《鸿门宴》篇幅较长,宜乎单列,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和重点有所不同。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记述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勇担重任,游说秦穆公,拆散秦、晋两国的联合,使郑国转危为安的故事。就记事而言,以时为经,一波三折,就写人而言,对话精彩,形象鲜明,这些都是在教学中要注意的,不过,教材将本文列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且单独编为一课,更多的是看重本文在历史叙事中体现出来的思想观念。春秋时期王纲解纽,礼崩乐坏,《左传》在记述史实时特别重视“礼”,常以“礼也”“非礼也”评述所记的历史事件,也常以历史人物的话来自我诠释“礼”的重要性。本文中的“无礼于晋”“贰于楚”“尝为晋君赐”“不仁”“不知”“不武”等,均与“礼”有关。透过历史事件,发掘隐藏其下的价值观,这正是《烛之武退秦师》思辨性阅读的重点。

《鸿门宴》记述了楚汉争霸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会面,叙事详备而扣人心弦,不仅备述这次宴会的前因,更精细描写宴会上各人的表现,使其跃然纸上,很好地体现了《史记》“无韵之《离骚》”的特点。相比于叙事简洁的《左传》,《史记》(特别是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内容更为丰富,细节更多,且司马迁的意图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并不像《左传》作者那样围绕着某一固定的价值观展开历史叙事”就史传阅读而言,历史记述越详尽,越全面客观地反映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其中可供细细玩味的“妙处”就越多,可供评析人物的“素材”就越多,可以悬想假设的“断点”就越多,可以反思质疑的“疑点”也就越多。因此,除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赏析外,对《鸿门宴》的思辨性阅读不妨从上述四个角度入手。

根据综合活动任务群的要求和单元选文的特点,教材设了四个单元学习任务。除任务四偏重语言学习外,其他均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所重视的“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有关,分别要求把握三篇诸子文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对史传文中的史实作深入思考甚至质疑,联系现实或多元化地理解古代文化经典。这些学习任务包含口头与笔头的学习活动,既涉及对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也与课程标准强调的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息息相关。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