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主题导写
一、界定概念深入细致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就议论文写作而言,“名”通常指的就是核心概念。概念是思维的核心灵魂,也是一篇议论文分析说理的起点。
“讲信修睦”,源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它强调了各国之间要相互讲究信用,要建立和睦关系。上古时代。“信”是为人、处世、治国的重要原则。“睦”在《说文解字》中意为“目顺也。一曰敬和也”。一个人的目光平静温和,能让人产生亲近感,由此引申出人与人融洽、亲近、友善的关系。“讲信修睦”,便指人们通过讲求诚信,建立起相互信任、密切联系与普遍认同的共同价值,为建构团结、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现实基础。
“亲仁善邻”,源自《左传·隐公六年》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它强调的是亲近仁义而与邻邦友好。以仁爱友善的原则与邻国相处,是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仁”界定了我们注重仁爱真诚,关注共同命运的积极交往方式。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称“仁者爱人”都强调了交往中的仁爱之道。关于“邻”,古人解释为两个维度:一方面指地缘上的邻居、邻里,包含亲密、亲近、亲善之意。中国古语说:“远亲不如近邻。”从中可见中国古人对邻里关系的深刻认识。邻里、邻国关系不是相互对立、矛盾冲突的关系,而是唇齿寒、相互依存、团结互助的伙伴关系,这种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另一方面,“邻”亦指道义上相近、相通的国家。《论语》有言,“德不孤,必有邻”。有道义的国家,一定不会孤立于世,而是会吸引志同道合的国家与之相交,形成万邦汇聚、共商大计的世界图景。“亲仁善邻”表达了中国追求天下有序的良性互动。
二、追问原因角度多元
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当中,信、睦、仁、邻等传统理念共同汇集为中华民族对交往之道与天下理想秩序的探索。时至今日,为何我们还要坚持“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呢?
天人合一的天下观,孕育出亲仁善邻、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的交往之道。邻里、邻邦之间命运与共、守望相助,不同文明之间交融交流、和平对话,是中华文明赓续至今的核心价值与历史基因。中华传统文化中,天、地、人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理念。在此基础上,并生出“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强调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人与自然之间,都是和谐一体的关系,皆应遵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交往准则。由于天下是一体的,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以仁德来安定天下,这样就能形成和谐、和平、和乐的国际关系,最终在成就别国的同时也成就本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段愈合的股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数字技术革命的到来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深化,特别是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论是文明发展的需要,还是当前人类自身面临的挑战,都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全球化时代,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文明发展的逻辑和人类生存的现实出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成为解决人类现实难题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案。“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只有如此,世界不同文明才能得到普遍尊重,世界各国才能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多元一体。
三、思考启示联系当下
赓续历史文脉,践行“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对当今时代的个人、国家、民族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贵信重义、合作共赢,是讲信修睦的应有之义。信,诚也。古人云:“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矣,信则诚矣”“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中国人自古对“诚信”非常看重,把诚信作为人生而为人、立身处世的德行之一,失德失信就是失义。古人提出“利者,义之和也”,意思是若想追求利益。必须与道义相统一。在互尊互信、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展开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减少相互猜疑,坚持正确义利观,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才能同舟共济,天长地久。
彼此尊重、和而不同,是亲仁善邻的重要前提。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扎根的生存土地,每一个民族都有着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所以要尊重每一个个体、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历史、现状、品格等。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和而不同”,即要尊重不同,不同而和,和而平等。公平对待一切个体、民族和国家,不因其大小、强弱、贫富而偏颇,寻求契合点,包容差异性,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是亲仁善邻的必要前提。
交流互鉴、发展文明,是“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带来的持续活力。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借鉴吸纳中实现创新超越。张骞通西域开辟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向西打开了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大门;玄奘赴天竺取经,推动了印度佛教经典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鉴真东渡日本,将唐朝的先进文化传至东瀛;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西贸易流通和文化交流。中华文明在凸显民族特性的同时,以开放心态吸收借鉴域外文明,在相互碰撞和交汇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创新。可以说,“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能带来文明的交流互鉴、发展更新,而这也让中华文明得以历久弥新、绵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