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陈情表》《项脊轩志》课文解说
陈情表
《陈情表》亦名《陈情事表》,出自《华阳国志·后贤传》,裴松之为《三国志·蜀书·杨戏传》作注时曾引用全文。本文自被选入《文选》以后,一直都是各类文章选本(如《古文观止》《骈体文钞》等)的常选篇目,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经典名篇。
“表”是一种实用性文体。从汉代开始,由臣下写给君主的文章被区分为章、奏、表、议四体,“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一作“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章表》),“表”的主要内容不是劝谏君主,也不是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而是向君主陈述请求,抒发己志。按照文章学家的说法,“表”的用处其实很多,包括了请劝、陈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辞解、陈谢等多种功能(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在数不胜数的表文中,广为传诵者都是将事、理融于真情之中的,如孔融《荐祢衡表》、曹植《求自试表》、诸葛亮《出师表》、欧阳修《辞枢密副使表》等。其中《出师表》以“忠”著称,《陈情表》以“孝”感人,均堪称这一文体的典范之作。
作者李密出生于犍为大族,但他父亲并不出名,且很早去世,父亡后不到四年,母亲就改嫁了。李密从小依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侍奉刘氏十分孝顺,《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李密除了“以孝谨闻”,还很有才华,长于《左传》,所撰《述理论》曾受到当时著名学者皇甫谧的称赞。他曾任蜀汉的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等职,因为口才出众,曾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国君臣的称赞。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李密成为亡国遗臣。平蜀的大将邓艾闻李密之名,想用他为主簿,写信相招、约与相见,李密都不为所动。后来邓艾被杀,这事也就不了了之。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武帝为加强统治、收拾人心,开始起用亡国旧臣,先任命李密为郎中,后因立司马衷(晋惠帝)为太子,又征李密为太子洗马。但是,李密对晋武帝征召一直辞不赴任,《陈情表》就是他为辞洗马之任而写的一封辞表,也是他留存至今的唯篇作品。
李密辞不赴任,是要顶着相当大的压力的。从他本人的身份来看,作为蜀汉旧臣,不赴征召很容易被认为是心念旧国,拒绝与征服者合作。况且,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拒绝出仕于晋廷了,辞让帝位,不过以三次为限,李密仅辞朝命即有两次,个人所受压力已接近极限。从当时的具体情势来看,李密此前“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已经引发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情况。如果还不治装就道,后果很难预料。但李密还是撰写了《陈情表》“辞不赴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文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作,就在于作者以一个“孝”字,反复阐说,顶住了上述的诸多压力,最终在强大的皇权面前守住了自己拒绝出仕的个体意志,也实现了自己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操守。
文章首段,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下边分述自己的不幸:“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是一不幸,幼年失去恃怙确实让人同情;“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二不幸,幸亏祖母的慈爱、关怀与精心照顾,才能侥幸生存下来,他怎能不由衷感激祖母的抚养之恩呢?祖孙二人感情真挚,相依为命的境况是可以想见的。“孤弱”是三不幸,表现为“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这既是祖母躬亲抚养作者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下文作者“区区不能废远”的原因,可谓一笔双关。现在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生活不能自理,进入人生晚景,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怎能置之不理?于情于理都必须照顾祖母。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愿乞终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希望晋武帝允许他暂不赴任,但这一段先不揭明本意,而是以情铺垫,这当然是一种高明的写作技巧,同时也隐约透露出作者当时身受的压力。从后文看,作者始终注意营造文章的情感氛围,真正做到了寓“陈请”于“陈情”之中,最终打动了晋武帝。
第2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如果说第1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的话,此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首句以“逮奉圣朝”作为过渡,接着历数两次被荐举而“辞不赴任”的经过和原因:即祖母“供养无主”,与此次辞命的原因是一样的,表明情况属实,并非托词,以消除晋武帝的疑惑。接着写对朝廷征召的无限感激之情:“寻蒙国恩”“猥以微贱”“非臣陨首所能报上”,甚至“欲奉诏奔驰”。“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欲赴任就职以报答君恩的焦急心情,切合亡国旧臣身份。这样使晋武帝相信其不欲负朝廷的器重及眷爱后,才又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有隐情,“刘病日笃”。面对情况急迫的征召“特下”“切峻”“责臣”“催臣”等,“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几句情真意切而含蓄精当的叙述,既含蓄地抚慰了皇帝的愤怒,又直率地表现出自己基于孝心的为难,合情入理地把自己不就征辟的理由暗示出来。作者写皇帝责备自己的诏书,只用八字,写地方官的逼迫和不受申诉却用字甚多,且用对句加以强调,这样就把自己置于一个实有苦衷、无处可诉的悲凉境地,不知不觉地让晋武帝成为自己的倾听者,进一步拉近了上表者和览表者的心理距离。然而,此时李密仍并未直接提出请求,反而就此含蓄住笔。
第3段可以看作前两段的深化。第2段说自己“微贱”,第3段就直陈自己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这样,李密自己揭开了他与朝廷关系中敏感的要害,在身份上自贬,在情理上输诚,委婉地消除武帝的疑惑,取得对方的认同。接下来再次诉说了祖母“朝不虑夕”的情状,强调自己“区区不能废远”的处境。一般而言,在这里把真实的态度和请求明确说出来,也可以算是水到渠成,有理有据,情真语切了。但李密仍然只是说祖母离不开自己这一事实,没有把推辞的话直接说出来。这样其实是在暗示皇帝,逼自己出来做官有违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的嫌疑,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含蓄的,但表达的力度一点也不弱。本段在回扣、深化前两段内容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一句。这既具体陈述了“圣朝”的“清化”,也将自己孝养祖母、不愿远离的“私情”上升到了践行本朝国策的高度,找到了理论依据,更为自己不立即奉诏赴任做了言之有理的开脱。
关于晋朝的“以孝治天下”,其中缘由当然很复杂。鲁迅先生说:“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同时也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与思想观念有关。“自汉以至三国君、亲之间是允许有所选择的”,“自晋以后,门阀制度的确立,促使孝道的实践在社会上具有更大的经济上与政治上的作用,因此亲先于君、孝先于忠的观念得以形成。同时,现实的政治也加强了,并且发展了这种观点”(唐长孺《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这既是李密这篇文章的重要写作背景,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立论的根基。
第4段针对前面铺陈的矛盾,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作者先说明终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国家,只是有先后缓急之分而已。紧接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难处,而且这难处真实到“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尽知的程度。最后再次明确恳求“听臣微志”,那么以后“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晋朝尽忠。直到最后,作者还是没有直说“臣不奉诏”,仍然紧扣“孝”字做文章,以“缓行”代替了“不行”,以“尽孝”代替了“不出”。这样既表明前面所说的愿意出来做官的话都是真的,绝对没有“不合作”的意思,也在以孝道堵皇帝嘴之后,向皇帝服软,给皇帝台阶。在文章快结束时,作者的情感表达更进一步,不乏赌咒发誓一般的言语,将文章从“陈情”推向“恳求”,对皇帝的内心给予“最后一击”。史载,“武帝览之,……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后贤传》),这篇情理并具的辞表确实说服了晋武帝。
从整体风格来看,本文的语言简洁流畅,叙事婉转亲切,描绘生动形象,情感真切动人。刘勰曾指出,表这种文体“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使”(《文心雕龙·章表》)。《陈情表》的语言属于质朴恳切的一类,不堆砌辞藻,不刻意修饰,不滥用典故,说实话,抒真情,自然感人至深。与后代大批徒具文采,缺少实质内容的表文相比,林云铭说《陈情表》“不事雕饰,唯见天真烂漫”(《古文析义》卷十)是有道理的。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以意为先,词不害意,雕而不饰,大巧若拙。
从句式来看,本文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骈散结合,二是善用四言。晋初张华等人的表章已经出现了讲究排偶的倾向,“理周辞要,引义比事,必得其偶”(《文心雕龙·章表》)。《陈情表》则仍以散句为主,间以骈句但不过度使用,可谓善作散行然不废骈语。虽然它被选入偏重骈体的《文选》,虽然它读起来节奏感很强,但仍不离散体。吴讷曾考证表文的句式变化,认为“汉晋皆尚散文,盖用陈答情事,若孔明《前后出师》、李令伯《陈情》之类是也。唐宋以后,多尚四六”(《文章辨体序说》)。在骈句的使用上,本文很有讲究。有时在简洁紧凑的散句叙事之后,以骈句描绘具体情境,强化表达效果,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生动表现孤苦之状,“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含蓄表达感激之情,“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集中展示尴尬处境。有时则用骈句直接抒情说理,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堪称篇中警策之语,把前面的内容一笔收住,四个“无”字,说得斩钉截铁却又饱含感情,将文章的情感推向高潮。总体而言,作者善于利用整齐对偶的骈句来表达重要的内容,以吸引皇帝的注意,起到感动和说服的效果。除此之外,作者也善于搭配骈句和散句,以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一句情感极强烈,有过“亢”之嫌,随即就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的散句把调子降下来,适当重复前一句的内容,又以“是以”二字引出了后面的结论(同时也是含蓄的请求)。
就四字句的使用来说,本文充分体现了“四字密而不促”(《文心雕龙·章句》)的特点,以四言为主,形成了全文整齐、紧凑而不紧迫的节奏,读来既典雅又有气势,强化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特别是抒情氛围)。此外,由于四字句本身就比较齐整,所以可以毫不费力地在骈散之间切换,让文章在整齐的节奏中又具备了流转自如的美感。四字句在表达上非常灵活,既有很强的概括性(如文中对自己生平、被征召情况的叙述,殊少渲染,多为直陈,用语不多但内容不少);又有很强的生动性,可以抓住点状细节作传神描绘(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也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作形象化表达(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本文中不少广为人知的成语,都出自上述生动的表达中。
文中还有一些字数较多的句子,有些如“且臣少仕伪朝”一样由四字句增饰而来,增饰部分或提顿,或承接,或转折,大体属于“立言以间之,然后义势可得相承”(《文镜秘府论·论对属》),主要起结构作用;有些则字数较多且结构不以四言为基础,或为骈句,或为散句。其中后一类句子特别值得注意,它们不仅起到了调节文章节奏,使其疏密有致的作用,往往还带有强调、描绘或抒情、说理的意图。就全文来看,超过七个字的长句最为集中地出现在最后一段,而这一段正是作者比较直接地提出请求和反建议,既抒情又说理,既陈请又哀恳的部分,可见句式的使用自有其表达上的规律和精心的安排,并非随意为之。
本文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值得稍加探讨:李密辞不赴任的真正原因是不是要尽孝,他的“孝”是不是一个借口?
从李密的行止来看,他对祖母确实很孝顺,以孝辞命也并不只是在晋朝。《华阳国志》记他在蜀汉时就“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在上《陈情表》获免出仕之后,他在家一直侍奉祖母以终其天年,直到祖母去世,“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晋书·李密传》)。《陈情表》里反复说自己必须留在祖母身边不能远离,看来也是实情。这表明文章举出的“事亲”这一理由,确是真实不虚。另一方面,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特殊身份,也是李密拒绝出仕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晋初年,政局暗流涌动,以缺乏根基的亡国旧臣身份贸然投身其间,包含着很大的风险。从后来李密在西晋出仕的经历来看,虽然声誉甚高,“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华阳国志·后贤传》),却也在仕途上受到不少打压,很不得志,这也说明他的这一顾虑是有现实依据的。
项脊轩志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项脊,因归有光先人所居之处项脊泾(在今江苏昆山)而得名。将这一书斋命名为“项脊轩”,有怀祖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志”或“记”属于“杂记类”文体,这种文体常常灵活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其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写“书斋记”(如《项脊轩志》),可以写“书画杂物”(如《核舟记》),可以写“亭台名胜”(如《喜雨亭记》),等等。在描写对象时,形神兼顾;写法多样,随物赋形,言而有序。
本文第1—3段写于作者18岁时;第4、5段写于作者而立之年,是对前文的补充。通过记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作者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当年安于清贫、发奋读书的生活和志趣,并引出自己与亲人朝夕相处“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祖母、母亲、妻子深深的怀念。与一般的“志”相比,本文较多着眼于生活中的细节琐事,将过去与现今连结记述,融入了作者深挚的情感。
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旧时的项脊轩是“室仅方丈”的“百年老屋”,简直无法居住。经过作者修葺之后,变成了理想的书斋。他在其中安居休息,长啸歌吟,陶醉于自己的世界中。这段文字在对闲适清幽的理想书斋生活场景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对往日闲适、静谧的生活的无限眷恋。第2段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往事。庭院本是一个整体,在“诸父异爨”后“多置小门墙”,狗吠鸡栖,客逾庖而宴,篱笆变为围墙,家中变得凌乱不堪,每况愈下。在这一铺垫下,作者接着讲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抚和祖母对自己的期望。写母亲,是借老妪的口述,表现母亲的温柔慈爱;写祖母,则是抓住她看望并鼓励孙子读书的感人场面,特别是祖母“持一象笏至”的叮咛和勉励,希望孙子改变“读书久不效”的家庭现状的嘱咐,细致入微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子的关怀、疼爱和殷殷期许。作者“瞻顾遗迹”,睹物思人,又感慨自己当时无法改变“吾家读书久不效”,不禁悲从中来,“长号不自禁”。第3段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回忆自己闭门苦读、以足音辨人的情境,项脊轩四次遭遇火灾的变故。这一段是补叙,用极富生活实感的琐事写出作者的生活体验,与第1段呼应,进一步表达作者对人、对老屋的深厚感情。
第4、5段补写作者与妻子的往事。妻子“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向作者转述小妹的问话,充满生活乐趣。然世事难料,生死无常,妻子去世,项脊轩也渐渐破败,直至作者将其再次修葺。结尾一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入了作者无限的感伤之情,寄托了作者对往事、亡妻的追怀。补写部分从时间推移、人物关系变化、感情发展等角度看都是正文的自然延续和补充,以妻子所植的枇杷树作结,无一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
文章无论是记述还是描写,都渗透着“喜”和“悲”的浓烈情感,两种情感互为衬托,彼此交织,最终将文章推入悲欣交集的境界。这篇文章也因此成为古代散文的名篇。
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如小鸟啄食、风移影动的景物细节,东犬西吠的场面细节,母亲、妻子动作言语的细节。特别是写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子的场面,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诙谐,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子的疼爱和关心。临去时,以手阖门,喃喃自语,细致生动地刻画出祖母内心的喜悦和对孙子的期许。而后祖母“持一象笏至”,再三叮咛,激励孙子为改变整个家族的现状而发奋读书。祖母的这些语言、动作描写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这些细节看似平淡,实则感人肺腑,使祖母的音容笑貌、神态举止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
《项脊轩志》在选入时做了删节。“殆有神护者”后面删掉了一段,原文是: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这段其实是《项脊轩志》正文的结尾。以议论结束正文,是古代记叙文常见的写法。这一段议论用了蜀清、诸葛亮两人的例子,意在说明他们之所以后来显赫,一个是因为“利甲天下”,一个是因为遇到明主,而自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似乎也不羡慕他们。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以此排解心中郁结,也表露自己不得志的感慨。
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亲人、家庭、家族的重视。李密不愿为官而要奉养祖母,体现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归有光对“诸父异爨”感到遗憾,深情怀念与项脊轩相关的亲人,体现的是对家庭、家族的珍视。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化传统的某些核心内容。正如梁漱溟所说:
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它总是把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到社会上去,跟“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以对方为重。(《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两篇文章之间的相异之处很多,开展比较探究时,不妨抓住文体这一要素。《陈情表》是“表”,其叙事、说理,总以实现具体目的为指归。这篇文章的内容本身是感人的,但由于是给皇帝的奏表,仅仅靠孝心、孝道去感动对方显然是不够的。作者必须基于自己的目标,评估自己的处境,揣测皇帝的心理,考虑表文的体例,作出有针对性的安排,文章要做到思虑有序且不露痕迹,反复致意又不能烦冗,以达到感人服人的效果。换句话说,《陈情表》的感人固然是因为作者的孝心本来感人,也因为作者精心结撰文章刻意感人。与此不同的是,《项脊轩志》是“志”,是作者自抒情意之文,虽然不无法度,但毕竟可以随性落笔,写景物,绘细节,记言语,不求感人而自有动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