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举例:总结阅读科学文化论著的方法【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教师用书】回想以前学过的课文,查阅初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等教材中链接的“科学史”材料,完成下面表格,并和同学交流体验和感受。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总结阅读科学文化论著的方法【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四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设计一:总结阅读科学文化论著的方法

 

核心任务:

数字化时代,阅读的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多元了,但对于如何阅读科学类文本尤其是专业论著,如何通过阅读增强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我们的关注还相对不够。为此班内要举办一场“科学论著阅读方法谈”的报告会,请你学习本单元内容,围绕“如何阅读科学文化论著”这个话题撰写一份学习报告,并在班级报告会上交流。

 

教学板块一:如何阅读自然科学论著

重点研读《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标注概念术语。

《自然选择的证明》选自达尔文的科学著作《物种起源》,《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节选自卡尔·萨根的《宇宙》。两篇文章涉及生物科学、天文学的知识和原理,专业术语和概念出现的比较多。初读文章时,边读边把这些术语和概念圈画下来,通读文章后,看看哪些概念理解了,哪些概念没有理解;哪些概念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是关键概念,哪些概念出现的频率比较低,是次要概念。就一些重要、难懂的概念如何去把握和理解,同学之间可交流想法,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概念和术语,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给同伴听。

2.画概念图。

科学概念是科学推理的基石。一项科学发现常常从创生概念起步,发展概念的链条,最终形成科学理论。阅读自然科学论著,就要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画概念图的方式,理解科学推理和逻辑,把握文章内容。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均出现了比较多的科学概念和术语,研读课文,研究概念之间的关系,给每篇课文画出概念图。

3.撰写内容摘要。

在把握主要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写内容摘要的形式梳理文本内容要点。学术论著的摘要以叙述、说明为主,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一般不做论析。它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也便于论文的归类、整理。请为两篇课文各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摘要。

4.研读文本的逻辑结构。

阅读自然科学论著要研读文本的逻辑结构,关注文本深层的科学思维。《自然选择的证明》选自《物种起源》的最后一章,“综述”了什么,得出了哪些结论,如何得出的结论?《宇宙的边疆》介绍浩瀚无垠的宇宙,诸多内容和头绪,从何说起?先介绍什么,后介绍什么,有无内在的逻辑?可围绕这一类问题,参阅有关资料,展开研习和讨论。

5.比较表达方式。

《自然选择的证明》是对原创性科学原理的阐释,《宇宙的边疆》是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性介绍,两篇文章呈现内容的策略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教材“单元研习任务二”的第2个子任务。

 

教学板块二:如何阅读科学史论著

重点研读《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完成下列任务。

1.抓概念,理线索。

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科学史则主要揭示科学发现、发明的历史,探讨科学理论、思想的演变。阅读一些科学史文章,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科学、理解科学。阅读《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标出主要概念,把握文章内容。借助关键概念为文章理出“史”的线索,把内容脉络讲给同学听。

2.探讨科学理论、思想的演变。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梳理、概括了众多史料,从而找出科学史的线索与脉络,并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联系,从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展现了科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阅读下列古希腊宇宙学说的材料,学习《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的方法,找出其中的线索,进行梳理概括,并比较其与“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在观点上的异同。

 

材料:

(1)泰勒斯说世界为水支撑着,就像一只船在海上,说它发生震动实际上是因为水的运动使其摇晃。(塞内加《何谓自然》)

(2)阿那克西曼德说大地的形状是弯曲的,圆形的,近似于圆柱的基石。我们行走在它的一个面上,在另一个面上则走着另一些人。大地悬于空中,不为任何事物所支撑,它停留在那里,因为它跟万物具有同等距离。(希波吕忒《反驳》)

(3)阿那克西美尼认为太阳并不在大地之下旋转,而是环绕着大地和这个区域旋转,当它不能被看见时,就形成了夜。这是由于大地在北边处更高。(亚里士多德《天象学》)

(4)毕达哥拉斯学派说,中心是火,大地不过是群星中的一颗,它围绕这个中心作圆周运动,从而生成黑夜和白昼。(亚里士多德《论天》)

(5)宇宙是个球体,并且,在圆的程度上是这样精确,以至于没有什么人手造就的东西,也没有任何我们眼睛所看得到的东西能与之相比拟。(亚里士多德《论天》)

 

教学板块三:拓展运用

1.《物种起源》的“序言”介绍了此书成书的经过,并对全书各章的主要内容做了说明。阅读“序言”部分,与《自然选择的证明》做比照分析,说说第15章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物种起源》全书的结尾一段,既精要概括了作者的思想要点,又充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卡尔·萨根在《宇宙》一书中曾引用此段文字,请朗读《物种起源》结尾一段,写下你的理解和感受。

2.《宇宙的边疆》选自卡尔·萨根《宇宙》一书的第1章,该书第2章、第3章内容分别与《自然选择的证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密切相关,可阅读相关章节,做比照辨析。

3.科学发现固然离不开科学家长期不懈的探索,但也离不开科学家灵感的迸发和对机遇的捕捉。回想以前学过的课文,查阅初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等教材中链接的“科学史”材料,完成下面表格,并和同学交流体验和感受。

科学家

机遇

科学解释

科学发现

达尔文

观察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鸟雀,即便同一个物种在每个岛上也都有细微的不同。


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学说

偶然读到马尔萨斯的名著《人口论》,马尔萨斯指出,人口几何级数增长,粮食则只是算数级增长,这种比例失调,致使人口过剩,必定会发生饥饿、瘟疫或战争,以消灭过剩的人口。


牛顿




屠呦呦




加来道雄








4.围绕“如何阅读科学文化论著”撰写一份学习报告,并在班级报告会上交流。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