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关于单元研习任务 【教师用书内容】

结合当下的文化现象以及自身的学习体验,探究古诗词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寻觅千百年前古人的生活和情感与当今社会的联系,审视古诗词对个人气质塑造、人格养成、素养发展的影响,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认识古诗词乃至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关于单元研习任务 【教师用书内容】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提供word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语文网  语文资源库

 

关于单元研习任务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一  诵读和欣赏本单元所选的诗词名作,结合已经学过的古诗词,联系当代文化生活中有关古诗词诵读的现象,想一想: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你能看到哪些古诗词的“渗透”?你感觉古诗词的学习到底对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有哪些帮助?……围绕这些问题,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主题,举办一次班级研讨会。结合学习古诗词的心得,提炼观点,推选代表在会上发言。

 

本研习任务聚焦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仅在教材中接触过的古诗词就超过200首,这还不算一些家长在教材之外给孩子补充的内容,但可能很少有学生思考过,诵读大量古诗词的意义到底何在。结合当下的文化现象以及自身的学习体验,探究古诗词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寻觅千百年前古人的生活和情感与当今社会的联系,审视古诗词对个人气质塑造、人格养成、素养发展的影响,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认识古诗词乃至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

与古诗词相关的文化现象,除了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电视、网络媒体上的名家诗词课被热捧,古诗词学习的小程序或公众号流行等,还有一个事件特别值得关注。2020年年初我国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在日本捐赠我国的物资的外包装上,出现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诗句。这些诗句出自哪里?“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唐玄宗在位期间,日本国长屋王送给中国的千件袈裟的边缘上绣的诗句(后面还有两句“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鉴真看到这样的诗句,于是决定东渡日本。这两句诗可以说是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见证。“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入选本套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表达了秦国将士克服困难、共御外敌之情。“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是诗人贬为龙标尉时所作,表达了对相隔遥远的友人的宽慰。这些诗句在这一特殊时期出现在捐赠物资的外包装上,无疑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们的近邻愿与我们共克时艰。尽管诗句本身并不能杀死病毒,却可以给予正在与病毒殊死搏斗的中国人民别样的温暖和感动,让我们感受到了防控病毒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这是人类互相理解与支持的力量,这是唇齿相依、休戚相关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人类社会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的美好意愿,让我们畅想“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社会新图景。

本任务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既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地位等较为宏观的角度来谈,也可以结合个人经验,谈古诗词对自己的影响、自己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收获等。

 

二  中国的古典诗歌以抒情诗为主,也有一些侧重叙事的诗作,如《氓》和《孔雀东南飞》。这两首诗都是讲述古代婚姻爱情悲剧的民歌。试分别梳理它们的情节,从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诗作的异同。

 

这一学习任务的核心是比较阅读。题目要求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从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加以比较,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主题认同。这两首诗都讲述了古代婚姻爱情的悲剧故事。这种悲剧是人类进入婚姻社会后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相似的内容构成了比较的基点。二者不同的是,《氓》产生于先秦,在周礼体制下,妇女受到的约束更多,社会地位更低,因此婚变完全是被动的;而《孔雀东南飞》产生于汉末动荡年代,儒家的教化开始松动,女性追求婚姻自由、个性舒张的意识开始觉醒,所以更多地体现了主体的抗争精神。焦、刘两人最后的殉情,既是对封建礼教的以死抗争,也是用生命的毁灭向世人敲响警钟,可歌可泣。

2.诗体认知。这两首诗都以叙事为主,是古代诗歌中为数不多的优秀叙事作品。《氓》是《诗经》中较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二者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前者为四言诗,简洁古朴;后者为五言诗,生动活泼。学习这两首诗,要体会其民歌的特点和活力。

3.情节梳理。情节是人物行动的轨迹,是叙事的支点和主体;同时,情节还有其内在的逻辑作为支撑,表现出运行的合理性。《氓》的情节相对简单,以女主人公的恋爱、结婚、离异为线索展开,通篇全是自述,研读时要注意它的伏笔与照应。《孔雀东南飞》的情节略为复杂,以刘兰芝、焦仲卿爱情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主要有兰芝归家、抗婚和二人双双殉情等情节,全篇以对话为主,研读时要注意在人物对话中寻绎故事的发展和事态的变化。由于诗篇较长,段落繁多,梳理情节可以用图表的形式来完成。

4.比较人物形象。这两首诗之所以成为不朽的名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诗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人物形象是由人物外貌、动作行为、语言、心理活动等构成的,其中性格(个性)是主要因素。研读时,要细读课文,从具体的诗句中提炼、概括出人物形象。可以参考“课文解说”和“资料链接”中的有关分析。

5.辨析语言风格。这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共同之处有两点:一是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质朴而有活力;二是都有文人加工润色甚至再创作的痕迹,具有书面体韵文的风格。后一点,尤其以《孔雀东南飞》为著。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点道:“长篇诗若平平叙去,恐无色泽。中间须点染华缛,五色陆离,使读者心目俱炫。如篇中新妇出门时‘妾有绣罗(腰)襦’一段,太守择日后‘青雀白鹄舫’一段是也。”而两首诗的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却有很大的不同。《氓》的人物语言都是自白,且隐含在叙述中;《孔雀东南飞》的人物语言以对话为主,非常贴近人物性格,如或可闻。《氓》的叙述语言简洁精练,《孔雀东南飞》的叙述语言则流转明快,且多抒情色彩。

6.比较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的手法,这既是民歌的特点,也是《诗经》的传统。所以,以《孔雀东南飞》而论,赋、比、兴的运用,是民歌的特点,也有其受《诗经》影响的一面。相比之下,《氓》篇幅虽然较短,但兼用三种表现手法,兴兼比的特点更为突出,表现出《诗经》的本色。《孔雀东南飞》第一段用兴,全篇则以赋和比的运用为主,其中赋的诗句较为华丽,比的诗句较为精警。研读时,要参照对赋、比、兴的一般认识,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另外,细节描写,特别是人物动作表情的刻画,这两首诗都比较突出,也可以作为比较点。

 

三  借助想象,置身诗境,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对意境的体察,把握诗歌的主旨,是鉴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从以下两项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1.古典诗词多以虚实相生的手法营造艺术境界,如《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悄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从本单元中选取一首诗歌,探究诗人是如何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的。

2.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反复诵读品味《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两首词,比较二者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

 

“虚实相生”本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也是诗词的重要表现手法。诗词中的“实”,是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际存在的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诗词中的“虚”,则是指作者通过思考、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的虚物、虚景、虚境。具体而言,诗词中的虚景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①虚幻的想象、神话或梦境;②追忆中的历史、往事;③设想中的情境或尚未实现的未来。

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结合有着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是以实写虚,也可以是以虚写实,还可以是虚实并用。“虚”和“实”之间的关系,可以是表现、引发、衬托、加强、对比等,不拘一格。明代屠隆说:“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与友人论诗文》)以李杜而言,李白诗中多想象,多夸张,似乎是以“虚”为主,但《蜀道难》中的蜀山之高、剑阁之险,又非虚设。杜诗是“诗史”,写实之作很多,但寄托深远,感慨深长,也是实中有虚。

值得一提的是,“虚”“实”的概念因其所在的话语系统不同而有不同含义。从诗歌内容角度来看,景物事件为“实”,情感思想为“虚”;从写作手法来看,正面铺叙描写为“实”,侧面烘托渲染为“虚”;从语言运用来看,实字(非现代所谓实词)为“实”,虚字为“虚”。也就是说,一首诗的虚实结合,是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看的。以《蜀相》为例,前两联的写景是“实”,后两联的抒发感慨是“虚”。写景之中,寄寓敬慕、慨叹之情;抒情之中,带有对历史的回顾,这也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方面,实字居多,“意简而句健”(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而“自”“空”“长”等相对较“虚”的字眼,使诗作的表达更加富有情韵。整首诗虚实相生,创造出蕴藉深沉、慷慨悲凉的意境,既写尽了诸葛亮,也反照出诗人自己。

所谓意象,简而言之就是蕴含主观之“意”的客观之“象”。在诗歌中,诗人对某个具体的事物或景物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由此抒发感情、寄托思想。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写作诗歌的基础。

所谓意境,一般而言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中既包含着诗人笔下描绘出的不同景物组成的具体图景或环境氛围,也包含着诗人寄托在这图景或氛围中的思想与情感。意境可以看成是由多个意象连缀而成的完整画面。将不同意象进行组合搭配,构成浑然统一的意境,从而表达具体的思想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作者写作诗歌的过程。

柳永在《望海潮》中,就是有意选取了多个表现繁华富庶的意象相互连缀,共同营造了“东南形胜”“自古繁华”的杭州美景。全词开篇先以“形胜”“繁华”两词奠定全词意境基调,并点出杭州“三吴都会”的重要地理意义。整个上阕从多个角度分别铺叙杭州的城市风光与自然风景:首先,作者着眼于市容,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等细微景物,突出江南水乡的秀美雅致,又以“参差十万人家”的全景,呈现出杭州城人口众多、鳞次栉比的繁荣景象;其次,“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大句从城内转向郊外,借蜿蜒的堤岸、如云的堤树,以及宽阔的江面、翻涌澎湃的钱塘江潮,描绘杭州美丽雄奇的自然风光;最后,视角再转回闹市,描绘杭州街市上琳琅满目的珠玑罗绮以及竟相奢华的市民风气,体现出都市富庶的生活风貌。在词的下阕,柳永将描绘重点转向西湖风光,同样是包举自然景观和人事风情:重湖、叠峨写西湖周边山水相依、重叠错落的整体风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秋季和夏季,展现出不同季节的西湖美景;“羌管弄晴”直至“吟赏烟霞”,则从官、民两个角度写杭州人的游乐生活,不论吹笛的渔人、采菱的少女,还是仪仗出巡、饮酒作乐的达官贵人,都能尽享西湖美景、自得其乐。词的最后一句收束全篇,为整个铺排做了总结。可以看出,柳永此词所取意象,或为城市风情,或为郊外景物,或为士庶生活,从多个角度浓墨重彩地描绘杭州繁荣、壮丽的景色,以渲染、烘托手法塑造出国泰民安的盛世图景。

姜夔的《扬州慢》则大有不同,是通过实写战争洗劫后扬州的残破萧条,追忆往日繁华,营造出萧条凄怆的意境,以寄托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山河残破的哀思。词的上阕开头,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点明扬州昔日的繁华盛名,以及对传闻中扬州的向往。接下来几句写映入作者眼帘的实际景象,荠麦满目,废池乔木,黄昏落日,空城吹角,极力渲染扬州城此时的残破荒凉。在词的下阕,作者采取用典手法,化用唐代杜牧写扬州的诸多诗句,继续表现昔盛今衰的感慨:“豆蔻梢头二月初”“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明月夜”皆是杜牧记录扬州生活的诗句;如今的二十四桥则只能看到冷月无声与桥边红药,一片荒凉寂寞。作者设想杜牧的“重到须惊”,“难赋深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感慨和哀伤。纵观全词,《扬州慢》把眼前实有的意象与古人诗中的意象纷呈叠加,既写历史上扬州的兴盛繁华,又写战后扬州的残破萧条、荒凉孤寂,今昔对比,强化了悲怆萧条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哀时伤乱、怀旧伤今的情怀。

两相对比,可以看出两首词在意象、意境、手法层面的诸多不同:第一,《望海潮》意象上专取美丽富庶之景物,《扬州慢》则是兼采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既有自然景物也有历史典故;第二,《望海潮》描绘了杭州的富足昌盛,营造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扬州慢》则描绘了扬州的残破荒凉,营造出感伤哀婉的情境;第三,《望海潮》在铺叙写法中运用渲染、烘托等手法营造意境,《扬州慢》则综合采取今昔对比、用典和反衬手法营构意境。

 

四  选择本单元所学的一首诗歌,或拓展阅读下面所列古代诗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欣赏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全班合作,编一本《古典诗词鉴赏集》。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编排,如体式、题材、时代、风格流派等。

(1)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5)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在必修上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已经要求学生写作文学短评;这里要求学生写鉴赏文章,是一种更高的要求。文学短评,一是“短”,可能无法对一些问题充分展开;二是“评”,侧重于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特点。而鉴赏文章一则篇幅要求更长,内容要更充实,对作品的把握要更到位;二则不能止于评价,要对作品的某一方面甚至多个方面的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读者从一般性理解走向欣赏、鉴别。当然,不排除有些学生在必修阶段写出的文章就已经达到了鉴赏的水准,那么能在之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本单元选文整体难度较必修阶段更高),或是挑战教师从未在课堂上讲授过的陌生作品,也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建议教师多鼓励学生选择本题列出的拓展篇目(均为课标推荐篇目,因教材容量有限无法编入,只能于此处存其目),或自主选择其他篇目,这样更有助于锻炼他们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除了撰写鉴赏文章之外,本任务还要求全班合作,编一本《古典诗词鉴赏集》,并提示了不同的编法。这其实有一点总结的意味。因为本单元是学生在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最后一次集中地学习古诗词,过去十多年的学习,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古典诗词体式、题材、风格流派的认识,可以借此机会温习、总结,对于复习备考也有帮助。而编出一本有质量、有特色的《古典诗词鉴赏集》,对于十几年的古诗词学习来说,也是一个圆满的阶段性成果。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