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选择的证明》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教师用书】作者主要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大量多重复句的运用,尤其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这几类复句的综合运用,体现出逻辑的严密。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自然选择的证明》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四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自然选择的证明》课文解说

 

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这一理论不仅在科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有着深远的思想史意义。《物种起源》这部著作系统、集中地阐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的经典论著,有着丰富的学习价值。全书共15章。最后一章《综述与结论》,是对全书内容的概述和总结,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自然选择学说遇到的难题和种种异议,进行解释和答复。

第二部分,主要从正面综述支持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依据。

这两部分是对全书前14章的总结。

第三部分,陈述其他博物学家坚持每一物种都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观点,分析他们普遍认为物种不变的原因。

第四部分,回答自然选择学说可以引申多远的问题,并提出对自然选择学说引发博物学研究大变革的期待。

课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节选自第15章的第二部分,即正面综述支持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事实,关注在生存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适者生存现象,并对生物的地理分布、古生物与现存生物在组织结构上的关系、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等各种现象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有力地证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驳斥了特创论。

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文章的第1-2段,明确提出自然状况下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部分内容包含以下两个基本观点:生物变异是普遍性的;自然条件下的变异非常微小,但可以逐渐积累并产生巨大效果。论述的依据就是:自然变种的存在以及地理种、亚种、变种等的难以判定。

第二个层次:文章的第3—7段,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理论解释自然中的各种生物现象和事实,证明物种形成依靠可遗传的有利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的适应体现自然选择的作用,经过种间和种内的生存斗争,有利变异得以保存和不断积累,使得生物进一步适应环境条件,不断得到改良;这种适应表现在生物的形态结构、行为和习性等方面。

第三个层次:文章的第8—11段,针对自然选择学说面临的一些疑问进行了解释,证明其科学性。

第四个层次:文章的第12—14段,主要是用自然选择理论来解释生物在地理分布上的各种现象。其核心的观点是:不同种的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生物发生过迁徙和变异现象。

全文四个层次的整体思路是:提出自然选择理论→列举大量事实和自然现象,用自然选择理论进行解释,论证物种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体现自然选择的作用→针对自然选择学说面临的难题进行解释,证明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用自然选择理论解释生物在地理分布上的各种现象,总结生物同源、迁移与变异的观点。各个层次间连接紧密,各有侧重,展示出严密的逻辑性。

作为全书的“综述和结论”,本文在论述上体现出提纲挈领、精要概括的特点,有时候只用一句话概述过程或者总结观点,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恐怕难以理解。遇到这样的语句,一方面要尽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参照原书的相应章节对照阅读,帮助理解。比如,在第9段中提到“级进原理”,对照原书第8章的相应内容就能理解,这是用来解释简单的土蜂蜂巢一墨西哥蜂蜂巢一完美的蜜蜂蜂巢所体现的蜜蜂筑巢本能的“级进”现象。提到习性与本能,文中用一句话概括:“习性无疑常对本能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就像在中性昆虫中所看到的那样,它们并无后代来遗传其长期连续的习性效果。”在《物种起源》的第8章,作者详细比较了习性与本能,用家养动物和不育的工蚁(即中性昆虫)的例子,论证其基本理论:无论动物还是植物,任何变异量都是通过积累无数微小的、自发的,而且在任何方面都是有利的变异而实现的,其中没有训练或习性的作用。这种总结性的语句还有很多,可以有选择地参照全书内容深化理解。

课文列举了支持自然选择学说的大量具体事实和现象,包括物种与变种的关系、物种的灭绝、优势物种的规模扩大等生物现象,大量生物变异、古生物演变的地质记录及生物的亲缘关系、地理分布等事实。这些现象和事实成为作者分析原理、阐述观点、证明理论的依据。第一类,某些现象和事实就是作者理论分析的对象,比如,第11段,用遗传变异的基本原理解释种种地质记录的事实,用演变论解释化石的性状能体现物种在世系链中的位置,用共同祖先说解释已经灭绝的生物可与现生生物一样进行分类,用生存竞争解释古老类型在分类谱系上常处于现生类群之间的位置,用适应说解释体制上的退化现象,用世系关系解释近缘类型长期共存。第二类,作者依据基本原理展开推理,得出结论,事实材料便成了证明这些结论的依据。比如,最后一段,按照遗传变异学说进行严密推理,推论具有亲缘关系的生物分布,总结“各个地区的生物,必然与其最邻近的迁徙源区的生物有关”这一法则,而生物亲缘关系地理分布的事实就成了有力的依据。第三类,作为解释原理、证明观点的补充依据。比如第13段举出更多的生物地理分布的自然现象,证明迁徙观点和生物变异理论。

作者擅长推理论证,展示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别人评论他“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但缺乏推理能力”时,达尔文为自己辩护:“我觉得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因为《物种起源》从头到尾都在推理论证。而它能使那么多人信服,没有一些推理能力的人是断然写不出来的。”比如,第10段用了两个逻辑推理。第一句,由前提“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推出其杂交的后代遗传了父母的特性,遵循同样的法则。第二句,由前提“物种是独立创造的”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推论应该是“杂交的后代无法遗传父母特性,不具有相似性”,而事实却是具有相似性,以此来证明特创论的荒谬。再如最后一段,连续运用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进行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明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

作者主要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大量多重复句的运用,尤其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这几类复句的综合运用,体现出逻辑的严密。比如,“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句话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体现逻辑推理关系。“由于”表述前提,“所以”表述推理的结论;前提又表现为递进关系的复句。科学论著中常有多重复句,在阅读时要注意分出层次,分析各个分句的语意关系,理解其中的逻辑。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