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曾国藩实地考察后认为:“石钟山者,山中空,形如钟,东坡叹李渤之陋,不知坡亦陋也!”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石钟山记》课文解说

 

《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说理性质的游记。山水游记散文,始于魏晋,所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到了唐代,经元结、柳宗元等人的创作实践,山水游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形成了山水游记散文新的风格。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文章通过记叙作者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说明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第1段交代了文献记载中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文章首先引用《水经》的记载,交代了石钟山的位置在鄱阳湖口。然后提出郦道元对此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和人们对“水石相搏”这一说法的质疑。钟磬放到水中,即使有大风浪也不能鸣响,更何况石头呢?由此通过郦道元的说法引出其后唐代李渤的说法。李渤亲自到石钟山,扣打双石,聆听其声,以此成说。而作者认为处处皆有石,有石皆可扣而发声,因此李渤之说也站不住脚。正是对郦说的“人常疑之”和对李说的“余尤疑之”,引出后文作者探访石钟山的经历。

第2段记叙了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元丰七年……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此部分承接上文,正因为第1段中作者对石钟山的得名存疑已久,才有本次的实地考察。当地的僧人让小童拿着斧头扣石发声,说明僧人相信李渤的说法,侧面反映李说有一定的影响力。“余固笑而不信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照应第1段的“余尤疑之”,于是才有了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作者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暮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在绝壁下是一幅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景象: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这部分描写堪称“绘声”文字中的上品,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对绝壁下环境的着力渲染,烘托出作者亲往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就在作者“心动欲还”的时候,水上传来钟鼓一般的响声,让船夫非常惊恐。作者仔细查看,发现是山下的石洞和裂缝因水波激荡而发出声音。到“舟回至两山间”时,看到人港处有大石当中流,其空窍与风声相吞吐,发出簌坎镗鞯的声音。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入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吆如钟鼓不绝”和“簌坎镗鞯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在疑惑消解后,作者欣然而笑,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了郦道元的说法。

第3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点明文章主旨。然后从两方面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首先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认为郦道元的说法正确,只是说得太过简略,导致“人常疑之”;二是士大夫不肯亲身实践,不做实地考察,所以不能知道真相;三是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不能写成文章记录下来。郦说不详,士大夫能为文却“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而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发现了真相,这是李渤产生错误观点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文章最后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即记录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文章行文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姚鼐《古文辞类纂》卷五十六引方苞语云:“潇洒自得,子瞻诸记中特出者。”刘大概则说:“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发于水上,才有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钟声二处,必取古钟二事以实之,具此诙谐,文章妙趣洋溢行间。坡公第一首记文。”(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五十引)这些说法都是很有道理的。

苏轼写成此文后,明代罗洪先也写了一篇《石钟山记》:“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东坡般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认为苏轼的考察有局限性,没有看到山脚下。罗洪先考察时为早春,春汛尚未开始,而苏轼考察时鄱阳湖已入汛期,他只看到了石钟山的上半部分。清人彭玉麟《石钟洞叙》认为:“盖全山内空,如钟覆地,而上钟山,亦中多空洞。且山势上锐下宽,似宜以形论,不以声论。苏子……乃过其门未入其室也。”曾国藩实地考察后认为:“石钟山者,山中空,形如钟,东坡叹李渤之陋,不知坡亦陋也!”这些人都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得名。但不论《水经注》、李渤还是苏轼,都记载石钟山是有声音如钟声的,且石钟山也并不完全似钟形,故罗、彭、曾等仅认为其“以形得名”亦不全面。今人通过考察,渐以石钟山之得名是因其“形声兼备”。此问题不妨引导学生进行研习讨论。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