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石钟山记》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记叙抒情 高考真题 教材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教师用书 DOCX   3页   下载0   2023-09-13   浏览130   收藏0   点赞0   评分-   2201字   12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石钟山记》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第1页
《石钟山记》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第2页
剩余1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 三 单元 《 石钟山记 》 课文解说 《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说理性质的游记。山水游记散文,始于魏晋,所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到了唐代,经元结、柳宗元等人的创作实践,山水游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形成了山水游记散文新的风格。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任县 尉 ,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文章通过记叙作者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说明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第1段交代了文献记载中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文章首先引用《水经》的记载,交代了石钟山的位置在鄱阳湖口。然后提出郦道元 对此山 得名由来的说法,和人们对“水石相搏”这一说法的质疑。钟磬放到水中,即使有大风浪也不能鸣响,更何况石头呢?由此通过郦道元的说法引出其后唐代李渤的说法。李渤亲自到石钟山,扣打双石,聆听其声,以此成说。而作者认为处处皆有石,有石皆可扣而发声,因此李渤之说也站不住脚。正是对 郦 说的“人常疑之”和对李说的“余尤疑之”,引出后文作者探访石钟山的经历。 第2段记叙了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元丰七年……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此部分承接上文,正因为第1段中作者对石钟山的得名存疑已久,才有本次的实地考察。当地的僧人让小童拿着 斧头扣石发声 ,说明僧人相信李渤的说法,侧面反映李说有一定的影响力。“余固笑而不信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照应第1段的“余尤疑之”,于是才有了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作者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 暮 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在绝壁下是一幅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景象: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 鹘 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 鹳 鹤像老人 边咳边笑 的怪叫声。这部分描写堪称“绘声”文字中的上品,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对绝壁下环境的着力渲染,烘托出作 者亲往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就在作者“心动欲还”的时候,水上传来钟鼓一般的响声,让船夫非常惊恐。作者仔细查
《石钟山记》课文解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个人认证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