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茶馆(节选)》课文解说
《茶馆》既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话剧史上公认的经典作品。这部剧结构上分为三幕,围绕着老北京裕泰茶馆这个舞台,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第一幕发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第二幕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代,第三幕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之时。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大茶馆,共同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历史画卷。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怎样死去,折射出黑暗腐朽的时代,形象地表现了旧中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幕。此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茶馆老板王利发精神抖擞地穿梭于茶客之间,三教九流都来这里消磨时光。提着鸟笼、礼多人不怪的松二爷,喝茶从不付钱的算命先生唐铁嘴来了。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堪称中心人物的常四爷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一句“大清国要完”,他被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
这个第一幕,被曹禺称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茶馆>的舞台艺术》序言)。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是作者“大茶馆小社会”的独特构思。茶馆是个三教九流的聚会处,可容纳各色人物。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在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情形:一是人物众多,在《茶馆》第一幕里光是有台词的人物就有22个;二是人物杂陈,在《茶馆》第一幕里,宫廷内的太监总管、吃洋教的小恶霸、卖耳挖勺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穷人……各种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同处一个舞台空间之中。每个人物都是那样面目分明,令人难忘,他们合起来,就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幅时代生活的巨幅画图。
其次,与舞台空间的独特安排相应,这一幕的情节发展也十分新颖。它打破了以“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借鉴“立主脑,减头绪”的传统戏剧手法,将不同人物的一个个戏剧片段巧妙地连缀起来。一方面,这一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从戏一开场王利发与唐铁嘴之间的对白开始,戏剧性冲突就接连不断。这些冲突是散点式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它们连缀在一起,又共同构成历史和社会的尖锐矛盾,让观众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本质。
《茶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一向为人称道。全剧出场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让人能够“闻其声知其人”(《对话浅论》)。例如课文节选部分重点刻画的三个人物: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就都刻画得特别生动,使人印象深刻。
茶馆老板王利发,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其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对不同人采取不同的态度。比如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遭遇,他虽然也有同情,但很有限度,绝不会为了他们而损害自己的利益;对巡警、特务,他明知是敲诈,却巧于应付,不敢表露出一点不满;对刘麻子之流,他打心眼里厌恶,但仍然笑脸相迎,不愿得罪他们。在当时的社会,尽管他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就是这样一个精干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小业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吃皇粮”的旗人,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在第一幕中,他就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了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地善良,但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整日游手好闲,喝茶玩鸟。清朝灭亡后,“铁杆庄稼”没了,但他仍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能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儿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个形象寄寓着作者对传统旗人生活及文化的反思,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腐朽。
另外,刘麻子、唐铁嘴等,是地痞流氓的代表。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看相说卦,算命骗人。这一类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个性化的京味语言”是《茶馆》艺术上的又一大特色。作为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作者十分熟悉本地的语言。他说:“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如王利发谦和、周到,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这与他的掌柜身份非常吻合。常四爷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刘麻子、唐铁嘴则满嘴流气,是典型的地痞无赖。全场出场的人物数量很多,台词有多有少,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老舍的语言技巧,同样也表现在剧中人物之间的台词交锋中。改良派秦仲义与顽固派庞太监狭路相遇。秦仲义说:“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庞太监回答说:“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秦仲义与庞太监之间的台词交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戏剧冲突,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冲突的一个侧面。
幽默是本剧语言的另一特色,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国家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的风格。比如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表面看滑稽可笑,但仔细琢磨却又蕴含着深意:明明是受人侵害,却偏偏要自我炫耀,这是一种让人带泪的笑;又如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看起来也像一句玩笑话,实际蕴含着对动荡时局的强烈不满,带着不易让人察觉的讽刺。这种幽默寓庄于谐,给读者回味和思考的余地,展现出老舍讽刺艺术成熟期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