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元研习任务【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恰当,还是生动、形象、传神等,都和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推敲锤炼,寻找最合适也最能出彩的字句,应当成为我们表达的追求。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下册 关于单元研习任务【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关于单元研习任务

 

一、鲁迅和沈从文都十分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但观察和描写的角度却有很大的不同。研读本单元的两篇小说,完成下列任务。

1.通读《阿Q正传》全篇,思考几个问题: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怎么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评论,围绕“说不尽的阿Q”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讨论。

2.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又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你是否有类似的阅读感受?循着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去思考探究,形成对作品的理性认识。还可以搜集相关的评论,看看这些评论中有哪些说法可以支持或者丰富你的观点。然后以《《边城>中的“矛盾”》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班级或者小组内交流。

 

任务一主要落实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也涉及作品本身的一些特点。鲁迅和沈从文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家,都十分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致力于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历史命运;同时,两人写作的出发点不同,艺术风格也有很大差别。这个单元将《阿Q正传》和《边城》这两篇小说的选段放在一起组成一课,意在通过研读这两篇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创作动机,探究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教学时可以着重把握两部小说的思想,通过小说主题的分析,感受作者意图为民族寻找出路的拳拳爱国之情。还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经验,对这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加以评析,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活动1主要关注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缘由,探究“精神胜利法”的内涵,讨论阿Q这一形象的意义。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联系鲁迅写过的有关自己创作动机的文章,如《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呐喊〉自序》,以及《阿Q正传》发表前后的创作

谈,理解鲁迅创作的目的就是要唤醒“铁屋子”中沉睡的国民,激励他们振作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进而理解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一贯思想。而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因为其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已经超越时代,成为人类精神的一种共同写照。研讨时既要抓住其性格多样化的表现,理解当时环境下国民精神的愚昧落后,又要超越时代,认识“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性。

学习活动2主要探究沈从文的创作思想和《边城》中存在的“矛盾”。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写了一系列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塑造了大批纯朴自然的湘西边民形象,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湘西就是他的“桃花源”。但另外一方面,他也写出了湘西落后的一面,写出了理想人物悲哀的命运,如《边城》中的爱情故事,结局并不圆满,人物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表对小说人物和主题的看法,同时搜集有关的评论,阅读一些相关论著,如凌宇的《从边城走向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赵园的《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等,以及一些研究论文,寻找可以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形成自己的见解,写成发言提纲,小组交流,训练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研读本单元课文,并回顾初中以来学过的相关文章,再拓展阅读其他一些现当代作品,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在老师指导下举办一次“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

1.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联系自己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本单元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

2.阅读本单元作品,感受不同作家各自的创作风格。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再拓展阅读他的一些作品,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选择其一,深入思考,谈谈你的认识,全班研讨交流。

 

任务二主要是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文学作品,增进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把握和深入了解。一方面,要立足于本单元的学习,从这一单元的四组七篇诗文中,感受现当代文学的风貌;另一方面,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文,并拓展阅读其他作家作品。增进对现代文学的“史”的了解。

学习活动1重在对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把握,注重的是“面”。围绕着“感时忧国”,探讨的主要是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想倾向和主要特点。众所周知,文学本身具有多种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文学的作用应该是多方面的。但中国现代文学因为身处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落后挨打,人民灾难深重,民族危难重重,生活在其间的作家也很难脱离这样的社会现实,只写单纯唯美的作品。所以他们的目光和笔触会更多地投射到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如《阿Q正传》《边城》《大堰河我的保姆》《茶馆》……这些作品无论是何种体裁,其写作的出发点都根植于现实的大地,表现的是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和苦难,并力图为民族新生寻找出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是有道理的。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有不同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学习活动2重在单个作家作品的研究,选取的是“点”。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可以引导学生任选一位喜欢的作家,广泛地阅读他的多部作品,对这个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把握。如鲁迅弃医从文,以文学作为“改造国民性”的武器。他的小说既鲜明地提出了启蒙的思想命题,同时又对近现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本身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这就使得他的作品格外复杂、深刻,能够常读常新。可以广泛地阅读鲁迅的几部重要小说集中的作品,尝试从思想、风格、手法等角度总结阅读体验。也可以读读沈从文的小说和散文,体会他笔下独特的湘西世界和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

 

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恰当,还是生动、形象、传神等,都和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推敲锤炼,寻找最合适也最能出彩的字句,应当成为我们表达的追求。本单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如:《阿Q正传》中,多次用“飘飘然”来表现阿Q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的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冯至笔下,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所有这些,都是作者锤炼出来的精彩语言。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

 

任务三围绕着语言的表达艺术,进行语言鉴赏札记的写作训练。可以联系文本的学习,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作家遣词造句的巧妙之处。

这项任务可以分成两个步骤来完成。首先,是精读文本,寻找本单元作品中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精彩段落或语句。本单元的作品,无论小说、诗歌,还是散文、戏剧,都是语言运用的典范之作,含义丰富,用词准确生动,余味无穷。搜集令你印象深刻的例子,作为写札记的素材。

其次,是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对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进行分析。如用词是规范准确,还是打破常规,独出心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不同的句式是如何交错运用的,由此带来的结构和韵味又有哪些不同。揣摩、分析这些语言运用的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运用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