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两则)
教学设计一: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研习及成果报告会
学习活动一: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1.整体了解单元学习内容和要求,制定研习计划。(1课时)
(1)阅读单元导语,总体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及地位、价值,明确单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2)阅读本单元每课的学习提示,如阅读第5课的学习提示,大略了解《阿Q正传》的主题、背景、主要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并注意对《边城》特点的提示,以及对这两篇课文的比较阅读学习要求。
(3)略读或翻阅这四种体裁的七篇作品,结合单元导语及学习提示,关注重点内容所在,明确研习角度的要求。
(4)根据对单元学习内容及要求的初步了解,综合考虑其中的文学体裁、作家个体、创作时代等因素,明确学习目标,安排研习计划。
2.研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4课时)
(1)按照学习计划,以文学体裁分类,自主阅读,深入研习作品。
学生自主研习,应以中学阶段的学习经验为基础,结合单元导语和学习提示,借助网络和图书资料,研习作品,整理提要,分析主旨,探讨创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在探究过程中提交和分享有价值的问题和发现。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交、分享的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或发现,通过参加讨论、点拨思路、指导方法、推送资源等途径,指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例如,研习第8课《茶馆》,可围绕以下文本研习任务进行:
《茶馆》的第一幕,被曹禺称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请研习文本,查找资料,讨论“罕见”的内涵及其价值。
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研习任务,如学生解决有疑难,教师可以先推送解决问题的思路:①“大茶馆小社会”的独特构思,关注“小社会”的构成→②茶馆是个三教九流的聚会处,各色人物出没其中→③这一幕中塑造了众多的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这样学生就不难发现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以此为基础,则“罕见”的核心内涵就容易理解了:第一,各色人物的活动造成戏剧性冲突接连不断,而冲突又都是散点式的。第二,与戏剧内容相适应的是“图卷戏”或者说“风俗画”的形式结构的创新。
(2)在研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供相关资料或与学生一起寻找资料的方式,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习。
例如,单元核心研习任务之一是讨论“说不尽的阿Q”。围绕这一任务,教师可以推送资料,引导思考与讨论的方向:
《阿Q正传》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阿Q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不同的作家读《阿Q正传》常会有独特的感受。高一涵说:“记得《阿Q正传》一段一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栗栗为惧,恐怕以后要骂到他的头上。并且有一位朋友当我的面说,昨日《阿Q正传》上某一段仿佛就是骂他自己。”孙犁认为:“写了绍兴一地,就体现了全国的农村;写了辛亥一时,作品就能传留永久;写了一个秃头的阿Q,就使人人得到一面镜子。”阿英觉得:“《阿Q正传》着实有它的好处,有它本身的地位,然而它没有代表现代的可能,阿Q的时代是早已死去了!阿Q时代是死得已经很遥远了!”可陈白尘不以为然:“一个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碰过女人,但并不像小尼姑们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据考据家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你读阿Q,也会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表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写一段札记,有个性地表达你的阅读感想。
学习活动二:探讨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
1.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单元核心研习任务,深入理解这些经典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写文学评论。
例如,教师利用单元核心研习任务中汪曾祺关于《边城》的论述,理解《边城》的生活既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的;既是温暖的作品,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感,组织学生讨论“《边城》中的‘矛盾’”,引导学生“循着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去思考探究,形成对作品的理性认识”,并“搜集相关评论”,以“支持或者丰富”自己的观点。利用这个范例,具体指导学生了解文学评论写作的基本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本单元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反映的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
教师可以利用《阿Q正传》《茶馆》这两部社会历史背景起着显性作用的作品,引导学生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与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然后再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去分析历史文化背景的隐性作用,从而深入了解其他作品反映的现当代时期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通过引导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提示学生学习选择写文学评论的角度。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边城》: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当冯至走进自然时,他认为,“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自然对于他不仅是审美上的愉悦体验,也是汲取生命思考的源泉,是“灵魂憩息之地”。同样,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具有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充满着爱与温暖,有着桃花源般的幻想色彩和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他的湘西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他的精神家园。梳理你读过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分析作家们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还有哪些“灵魂憩息之地”,营造了什么样的精神家园,并写一篇评论,讨论这一问题。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文学评论,来比较和评价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
这同样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来进行:贾平凹说,他写散文,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于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充满女人气……小,巧,甜腻”的文风,所以,《秦腔》就体现了讲求“张扬、大度、力度”的审美情趣。作为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却始终处于沉吟与咏思的状态。他拒绝的想象,是那些宏大的民族传说和故事,而他不自觉进行追溯感悟的,是草木之间普通生命的淡淡余韵。他缓缓道来的自然景致,浪漫中略带唯美。在时间空间的对话中,有着淡淡的对现代文明与现代人生的荒芜感的感喟。可以选择贾平凹或冯至,也可以选择一位你喜欢的作家,写一篇评论,感受他的创作审美追求,分析他的写作理念、艺术特色,探讨他的创作风格。
4.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对作家的创作意图、创作过程以及作品风格特色的形成进行评论。
例如,在文本研习阶段,我们讨论了《茶馆》中为曹禺称誉的“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的“罕见”的内涵及其价值,明确了他选择以“小茶馆”表现“大社会”,以“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的形式结构剧情的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老舍何以会作这样的选择呢?
对学生来说,这是个疑难问题,教师可以推送材料启发学生思考:
老舍要通过写《茶馆》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历史的变迁。但他说:“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和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
结合文本,探讨老舍既然“不十分懂政治”又“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既然“没法子正面描写”高官大人的“促进和促退”,那么他是如何表现政治问题,又是如何描写他不熟悉的高官大人和他认识的小人物的。从这一角度,写一篇评论,探讨老舍戏剧风格的形成,以及他和曹禺戏剧风格的差异。
学习活动三:举办研习成果报告会
报告会形式的报告、聆听,意在交流,所以这一课段的教学设计一般不多作预设,而是自然生成。
1.组织报告会,可以促进学生表达自己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经典作品的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收获与成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研习成果交流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报告的作用,二是聆听的作用。就研习成果报告会而言,聆听在这一环节中对于促进多数学生的发展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如,有同学交流了他所作的对阿Q“精神胜利法”研究的综述,其中提到,从《阿Q正传》发表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评论界一般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国民性弱点的自我批判。但近年来,评论界开始重新解读“精神胜利法”,有观点认为是人处于一切生存困境时追寻思想安慰的合理反应。只不过这种选择根本不会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的生存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基于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阿Q正传》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利用这个活动,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评论界对作品的争论,也可以探讨评论界对作品认识的发展与变化,拓宽文化视野。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随着讨论的深入,有利于发展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
2.报告会上学生研究的内容、角度必然会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有价值的问题。如从语言的角度,探究作品的魅力。
例如,不少同学会关注老舍的“个性化的京味语言”,但却有同学发现:《阿Q正传》第二章结尾一句是:“他睡着了。”第三章是:“‘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茶馆》第一幕最后一句台词是:“将!你完啦!”这几句结尾的语言表达都极有意味,细微之处,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以小见大,两位作家的这几句结尾的语言表达,各有特色,能体现鲁迅的幽默夹杂着诙谐,调侃中蕴含着批判,也能体现老舍“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的幽默风格。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语言表达实例,写一篇语言札记,探讨自己发现的现当代作家及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并使学生在研习与交流中,受到这些具有丰厚文化积淀与人性内涵的作品的启示浸润。
过程性整体评价量表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设计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回眸
核心任务:
聚焦“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品,了解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基本概貌,体会其多方面的成就,感受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这一单元学习目标,将本单元学习内容与课程中涉及的其他现当代文学的相关内容整合重组,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按积累、梳理与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设计教学。
导入情境:
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正门前,立着一块石碑,两面的碑文,是巴金的两段话:“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们从它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鼓励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
巴金的这两段话启示我们去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使命、成就和意义。学习本单元,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回眸”作为整体学习任务,依据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开展多方面的学习活动,并以组织研讨会、编辑电子书、布置展览等不同形式,交流学习成果,总结研习经验。
学习活动:
1.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座丰富的文学宝库。请结合初高中的课内外学习,梳理你所了解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及其作品,设计电子表格,展示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概貌。
(1)梳理所了解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及其作品,如在课内学过的鲁迅小说,郭沫若、闻一多的新诗,郁达夫、朱自清的散文,曹禺《雷雨》、郭沫若《屈原》等戏剧。
(2)整体预习,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依据作家、文体、发表的时间等因素,理解这四种体裁七篇作品作为现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成就及地位。
(3)设计电子表格,依据作家、作品、体裁、时代等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并根据学习的进展,不断补充与完善,逐渐加深对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了解。
2.选择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高中部分)》中推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结合先前的文学阅读与整本书阅读单元的学习,从高中起始阶段起,有计划有系统地选读10位现当代代表作家的作品。
(1)不断加强课外阅读。把这一学习活动前置到必修学习的起始阶段。可以在所推荐的现代小说中,选读鲁迅的《彷徨》、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等,全面了解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的概貌。
(2)在阅读过程中,整理内容提要,撰写阅读感受及作品评论,在参加班级组织的“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读书报告会”时,介绍你的研习成果,并通过同学的推荐与交流了解更多的作家作品,从而拓宽视野,为研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貌奠定基础。
3.整体阅读本单元作品,根据单元导语和每一课的学习提示要求,围绕单元核心研习任务,拓展探究,参照下列示例,但不限于示例,自选一个角度,搜集资料,然后整理资料写一篇综述,再就你的发现和见解写一篇评论,与同学交流。
也可以多角度研读本单元的不同体裁的七篇作品,理解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整理作品的提要,撰写读书笔记及研习札记,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与发现。
(1)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说不尽的阿Q”,还有作为作者美的理想化身的翠翠,还有茶馆里可以“闻其声知其人”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还有诗歌中的具有“紫色的灵魂”的大堰河。
(2)讨论作品的思想情感。如《边城》“温暖”“后面隐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阿Q正传》用喜剧的外衣,包裹着一个悲剧性的故事;老舍《茶馆》里“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还有在表达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情感达到高潮时,徐志摩流露出的低落情绪。
(3)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感时忧国”特点。如《阿Q正传》《茶馆》的时代悲剧;艾青诗作中表达的对农民遭际的同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还有在桃花源般幻想的色彩和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背后,所折射出的沈从文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与价值观失落的痛心、对现实物欲泛滥的批判
4.关注当代文学创作动态,选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及相关评论。这也是一个前置性的安排,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整合在其他单元(如整本书阅读单元)的学习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安排一课时,进行学习成果的报告与交流。下面以阅读路遥《平凡的世界》为例略加解说。
(1)通读全书,整体理解,抓住其中交织着的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生活轨迹的两条线索,观察社会生活及变革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和制约,理解作品的时代氛围和历史内涵。
(2)思考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深入探究。
如结合作品中表现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生活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通过作品中表现的既是原生态又有所超越的现实生活,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通过其中描写的普通人的爱情与婚姻生活,了解当代西北农村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
(3)关注作品的影响和相关的评论。
如阅读路遥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的自传部分,了解其创作状态及对创作方法的选择。可以阅读贺仲明《《平凡的世界〉现象透析》,阎真《路遥的影响力是从哪里来的?》,以及王兆胜《路遥小说的超越性境界》等评论,了解评论界对作品的争论,以及作品对普通读者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5.依据你梳理的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概貌,结合政治及历史学科的学习,查阅资料,了解近百年来现当代文学生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作家的创作在不同时期发展、演变的情况。
(1)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的洪流不断发展的观点。如必修阶段所学的一组新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鲜明的“五四”时代特征,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就文学史的分期而言,属于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初期的作品,这类作品的产生,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在老师指导下,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分期,并把梳理的作家作品放在特定的文学发展时期研讨,关注当时的文学思潮及对有影响的作品的讨论,比较深入地了解现当代文学。
6.完成上述学习活动,为举办“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回眸”活动汇集材料,在此基础上依据具体条件,策划可行方案,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