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诸子驳杂之文,悟百家说理意趣”分课教学设计【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通过研读每篇文本,查阅资料,探究质疑,教师可以从睿智哲思、行文风格、个性魅力等多角度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上册 “辨诸子驳杂之文,悟百家说理意趣”分课教学设计【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辨诸子驳杂之文,悟百家说理意趣”分课教学设计

 

核心任务:

这一教学设计主要按照教材的编排结构,依课文顺序实施教学。本单元的课文体现了先秦诸子卓异的智慧和鲜明的个性,其言论主张可思辨探究之处很多。通过研读每篇文本,查阅资料,探究质疑,教师可以从睿智哲思、行文风格、个性魅力等多角度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学习活动一:儒家君子,仁者爱人

1.疏通第4课三篇文章的文意,依据课文内容和具体学情,适当拓展《论语》《大学》《孟子》其他章句文段,理解、辨析文中的思想主张。下表所列的问题示例,供教学时参考。

 

篇目

问题示例

《<论语>十二章》

本课章句涉及孔子哪些思想观念?结合《论语》其他相关章句,梳理这些思想之间的关系,设计思维导图展现孔子的核心思想体系。

阅读课文中关于“仁”的章句,分析孔子的“仁”包含了哪些内涵。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格?杨伯峻先生指出,《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位之人”,有时指“有德之人”,查阅资料,结合章句内容,辨析这二者有何不同。

在孔子看来,《诗》有什么功用?为什么他特别重视读《诗》?

《大学之道》

“三纲领”“八条目”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

②“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儒家认为怎样才能修身?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联系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说说孟子在文中的推断是否有充分的逻辑依据。

结合本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孟子怎样继承与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2.比较阅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三篇课文在论述道理时表现出哪些相似的特点,又各有哪些独特的言说风格?

 

学习活动二:道家隐者,山高水长

1.反复研读第5课的两篇文本,引导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文中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问题示例如下:

 

篇目

问题示例

《〈老子〉四章》

老子的思想有着鲜明的思辨色彩,说说课文中谈了哪几组关系,老子对此分别持怎样的观点

老子在观察社会人生时,常常超越传统的思维定式,从世人不太看重的方面,提出真知灼见。选择他的某一个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五石之瓠》

《五石之瓠》的寓言体现了庄子怎样的观点?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补充阅读《逍遥游》全文,理解《五石之瓠》与全文的关系,说说课文是怎样体现“逍遥”的?

刘熙载评价庄子:“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如《庄子》所谓‘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今子有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是也。”结合文本内容,谈谈如何理解这一评价。

 

2.比较阅读《《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说说两篇课文的说理方式和语言风格各有怎样的特点,又有哪些相似之处。

 

学习活动三:墨家侠士,兼爱众生

读通第6课课文,把握文意,注意梳理文本说理脉络,对比儒道思想进行思辨理解。

 

篇目

问题示例

《兼爱》

梳理墨子论述的逻辑思路及其践行兼爱思想的具体方法。

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梁启超说:“墨子所标纲领,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辨析墨家之爱与儒家之爱二者有何不同,与道家的“善”“慈”又有何不同。

刘勰评价《墨子》“意显而语质”,结合《兼爱》文本内容,谈谈体会。查阅墨子生平及相关背景文献,思考墨子这样表达的原因。

墨子与孟子行文均颇具论辩之风,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谈谈二者有何不同。

 

在完成分课教学的同时,建议设计读写活动。示例如下:

1.《论语》《大学》《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诸子散文中有不少章句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名言,课外拓展阅读,小组分工合作,整理一本班级的“先秦诸子名言警句集”。

2.按阅读兴趣分学习小组,查阅诸子学说的相关研究文章或论著,组内交流心得,推荐发言人,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分享研读体会。

3.先秦诸子的智慧历经千年仍闪烁着不朽的光辉,依据某一家的观点学说,学以致用,剖析当下社会热点现象与问题,并尝试提出个人建议。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