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
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多年来一直沿着这条思路考察中国哲学的发展、变化,踪迹昭然、历然。老子首先提出了“无”作为最根本的范畴,是中国哲学史第一座里程碑。
人类认识外界,总是经历由外到内、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儿童心理学发展较快,研究儿童认识外界的过程及其发展轨迹,经过观察、实测、比较,得出大体可信、比较接近儿童思维成长的实际状况。一个民族思维成长的过程与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大体相似,至少从中可得相关的昭示。
儿童认识外界先从身边周围的事物开始。由近及远,先认识母亲,后及家人,扩大到身外的食物、玩具,再扩大到鸟兽草木虫鱼等目力所及更大的范围。如高山、大河、天空、气象、风雷等外界虽在视听范围之内,并不能引起足够的认识。日月星辰先被认识,日月依附着的更大的“太空”则较后才会引起注意。朱熹儿时,其父向他指示天空曰“天”,朱熹问其父:“天之上何物?”这被看作特异儿童的表现,所以古人特别记上一笔。古今中外千千万万儿童,是很少关心“天之上有何物”的。
儿童教育家还发现,小学生春游,虽然喜欢爬山、涉水,但不懂得欣赏山水风景、朝辉落霞之美。认识过程总是由具体事物开始,由微细到宏大。儿童学习数字计算,也是先学计算一个两个实物,然后形成“1”“2”……的数的概念。先有自然数的实数,“0”的概念形成较后。因为“0”没有形象,也找不到与0相当的对象(实体)可供抽象。
我们回顾中华民族的认识史,竟与儿童成长过程有惊人相似之处。
人类认识从有形开始,逐渐由分到合,由具体到抽象,形成了“有”(存在)的概念。“有”有形象(大小、形色等),“有”有性质(坚软、轻重、香臭等),“有”有结果(得到或未得到),各种“有”都可见闻,可感知,可推得结果。这些都属于人类认识的幼年期。
随着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深化,从“有”进而认识到“有”的对立面“没有”。
“没有”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实。打猎、捕鱼,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而且出现的频率很高。把“没有”抽象到概念的高度,也作为认识的“客体”对待,达到这个认识水平,只在具有先进文化的民族才有这种可能。“没有”在未上升到概念时,只是一次性的客观描述。提出了“无”,是认识的一次大飞跃。
由于“无”具有“有”所不具备的“实际存在”,号称“无”,并非空无一物,而有总括万有的特点。老子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不同于“有”,所以“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对这一最高的负概念给以特殊名称,有时叫作“无”;因为它具有规律性,也称为“道”。在一定情况下,“无”与“道”同义,有时“无”也是“道”,“道”也是“无”。
老子的“无”不是停留在描述性的“没有”的认识阶段。“无”并不是消极的存在,而是有它实际多样肯定性的含义,有现实作用,有可以预测的后果,也经常用作对待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的一个原则。“无”的发现,为人类认识史开了新生面,的确非同寻常。
《老子》书经历史上老学传人的补充、完善,现存的定本共五千七百字左右。这部书从各个方面提醒人们重视“无”的地位和作用。不但认识“无”,而且用“无”的原则来指导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
日常生活中认识“无”的功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斑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
把“无”的原则运用到政治生活:
“取天下常以无事。”(四十八章)
“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
“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六十三章)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六十九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为无为。”(三章)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十章)
“道常无为。”(三十七章)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
日常行为准则也离不开“无”的原则指导: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二十七章)
“无”也是政治生活的指导原则: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十章)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十章)
老子由“无”衍生出一系列否定概念的积极含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
处理人际关系,要遵循“无”的原则,以退让、收敛为原则: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老子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善于从纷乱多样的现象中,概括出“无”这一负概念。其可贵处在于把负概念给予积极肯定的内容。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体系,与儒家《易传》尚刚健体系并峙。两大流派优势互补,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人类认识总是在旧的认识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新见解对旧知识来说,是一次进步。同时,这新见解往往成为后来更新见的障碍。《荀子·天论》篇中曾指出,“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老子发现了“无”的价值,把它提高到应有的位置,是老子的贡献。如果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反倒背离了真理。比如,老子指出建房屋供人使用的地方是墙壁中间的空间部分。但也应看到供使用的空间部分是在墙壁、梁柱等实体支持下才能供居住。没有墙壁、梁柱、砖木的“有”,也就没有供起居的空间,只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虽有空间(“无”),却不能居住。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
总之,老子发现,提出了“无”这个范畴,是一大贡献,并赋予以肯定、积极意义,功不可没。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变换一种方法去干。
老子的辩证法贵无、尚柔,肯定生活,而不消极玩世。老子贵“无”而务“实”,不具有怀疑论色彩。战国末期出现黄老之学,讲治道,重形名,在战争后经济残破时期,用来恢复生产,收到了治国安民的实效。黄老不同于原来的老子,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同篇立传,事出有因。韩非子也有《解老》《喻老》的著作,足见二者有内在的联系。老子、庄子,古来并提,老子多讲治国用兵,庄子更偏重于养生、适性,也采取了老子思想的一部分,但历史上还没有发现庄子治国安民的思想。
庄学作为老学的补充,自有其重要地位。庄学的高明、豁达,不谴是非,是庇荫在老子构建的大厦下设立的一个摊位,离了老子,庄子的光彩就无从显露。这一点,正如王守仁之所以能自张一军,耸动天下,是在朱熹的基础上开创起来的。必先有朱熹,王守仁反对朱熹的格物的新见解才有新意。没有朱学,就没有王学。
“无”被提示出来,纳入认识最高范畴,涵盖范围广大无限,给后来道教神学提供了广阔驰骋的领域。这是另外的问题,本文从略。
(选自《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