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的本意【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选自《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上册 庄子“逍遥游”的本意【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庄子“逍遥游”的本意

鲁洪生

 

《逍遥游》是《庄子》三十三篇的第一篇,是理解庄子思想体系的关键。“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但古来对“逍遥游”的理解分歧较大。举其要者,略说几家。

任性”为逍遥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曰:‘夫大鹏之上九万,斥鷃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

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为逍遥说。《庄子集释·庄子序》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

“无待”为逍遥说。晋人支遁《逍遥论》曰:“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当为‘待’),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列子)乘风轻举,虽免步行,非风不进,犹有须待。自宰官已下及宋荣御寇,历举智德优劣不同,既未洞忘,咸归有待。唯当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而能无所不成者,方尽逍遥之妙致者也。……言无待圣人,虚怀体道,故能乘两仪之正理,顺万物之自然,御六气以逍遥,混群灵以变化。苟无物而不顺,亦何往而不通哉!明彻于无穷,将于何而有待者也!”“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要。”

放狂自得”为逍遥说。“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穆夜说,引自唐成玄英《庄子疏·序》)

大”为逍遥说。“‘北冥’,即北海,以旷远非世人所见之地,以喻玄冥大道。海中之鲲,以喻大道体中,养成大圣之胚胎。”“‘大’字是一篇之纲。”

逍遥游,是指的明道者——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以后所具有的最高精神境界。大鹏就是这种人的形象。”

大知境界”为逍遥说。《逍遥游》可分六段,六段之间在逻辑结构上高度一致,其共同逻辑指向是“小知不及大知”。“小知”代表惠子的境界,以出仕为官作为自身价值的实现;“大知”代表庄子的境界,否定出仕为官作为自身价值的实现。“大知”境界即是“逍遥”。“逍遥”的本义是“无为”之乐。

并认为庄子“以‘大鹏’形象自比”。“无待”是“逍遥”,“有待”不是“逍遥”,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能将大鹏说成是“有待”、非“逍遥”的。恰如宣颖所指出的,“大鹏”与“无待”的“乘天御气之人”处于等价的地位,同属“逍遥”的境界。(檀作文)

中段入手,撇却知效一官等人,不过如斥鷃而已。宋荣子、列子,固在斥鷃之上,若乘天御气之人,其大鹏乎!庄子胸眼之旷如是。”

浦江清批郭象:“郭象说:‘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则是庄子之旨,在齐大小。问题是庄子在别篇里有齐大小的意思,在这一篇里没有,不但没有,而且说小不如大。所以庄子的原意,与郭象的解说,恰恰立于相反的地位。大鹏之适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蜩与学鸠笑之。郭象说:‘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这完全以物任其性解释《逍遥》的意义……不过庄子原文并没有赞成蜩与学鸠的笑,反一再加以指斥,这又如何能说得通呢?‘之二虫,又何知?’是第一指斥,‘小知不及大知’是第二指斥,文章本来是很明白浅显的。”

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为逍遥说。“《逍遥游》者,篇名,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

无己”为逍遥说。“《逍遥游》主意,只在‘至人无己’。无己,所以为逍遥也。”

高远”为逍遥说。“逍遥’就是高远的意思……本书(指《庄子》)中有几处用到‘逍遥’,都是由‘高远’引申而来的‘超脱’、‘自在’义,因志存高远而超脱自在。”

飞”为逍遥说。“飞,以及飞所代表的上升,正是《逍遥游》的主题。”“逍遥游其实是一个从人间世开始的艰难旅程的终点。在这个旅程中,有德的内充,有道的显现,有知的遗忘,有行的戒慎……所有这一切,对于逍遥游来说都是必须要走的路。”“彭祖和大鹏等大物的出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为了显示众人和小鸟等小物的无知和局限。……可是在以大鹏们破除了小鸟们的无知和局限之后呢,如果我们执着于大鹏和彭祖的世界,我们是不是仍然和小鸟们一样无知和局限着?因此在鲲鹏的寓言中,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知识,而是眼界,或者人们习惯说的境界。……小大之辨,突出的是眼界的高低,数丈和九万里,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在如此不同的高度上来看世界,该是非常不同的吧。一个是历历在目,清晰可见,山是山,水是水,你是你,我是我。另一个呢,山水你我都消失在如野马尘埃般氤氲着的宇宙大化之中。各种各样的形体都不见了,融化在十日并出的光芒中,没有固定的东西,鲲可以化作鹏,庄周可以化作蝴蝶,这是一个流动的世界,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执着吗?其实重要的不是执着于外物,而是自己。……自我的丧失使得人间世的引力失去了作用,功名利禄等失去了寄放之地,你就会像大鹏一样高举和上升,到达九万里的天际。当然,这样高举和上升的并不包括你的身体,而仅仅是你的心灵。”

探寻庄子“逍遥游”的本意,应当尊重庄子《逍遥游》中的表述。从《逍遥游》文本看,“无待”说似是庄子本意。“无待”就是无所凭借,绝对自由。

《逍遥游》由反导正,先总后分。

由反导正,是指由“有待”(反面)推导出“无待”之“逍遥游”(正面)。

先总后分,是指先总论,再分论。据此,本文的论证结构可分为总、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圣人无名”),总论:什么叫“逍遥游”?最终提出论点:“无待”为“逍遥”。这部分可分四层:

(1)从反面说起,现实自然中,无论大小皆“有待”,非“逍遥”。

(2)虽皆“有待”,但程度有别,“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3)现实社会中,无论修养高低皆“有待”,非“逍遥”。

(4)推导出正面论点:“无待”为“逍遥”,只有修养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待”而“逍遥”。并由“无己”“无功”“无名”,自然过渡到分论。

第二部分(“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结尾),分论:什么叫“无己”“无功”“无名”?或曰:怎样才能做到“逍遥游”。这部分可分三层:

(1)“尧让天下于许由”事,以许由为例,言“无名”“无功”(不越俎代庖)。

(2)“肩吾问于连叔”事,以藐姑射神人为例,言“无功”“无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为“无功”,“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为“无己”,修养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无己”,才会“不溺”“不热”。

(3)“惠子谓庄子”事,言无用为大用,对社会无用,就“不夭斤斧,物无害者”,对自己“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则是大用。

无己”“无功”“无名”,一切顺应自然,就不会有任何束缚;当然对社会也就“无用”,“无用”就不会受害,就不会有任何畏惧。内心无束缚,外物无加害,才可能“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只是侧重不同,三者常交融一体,不可截然分开。从理论上说,只有认识论上修养到“无己”,人生观才可能修养到“无功”"无名"。“无功”“无名”是无法分开的,“无功”自然“无名”,“无名”自然“无功”。

(选自《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