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尔明论证模型【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选自《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上册 图尔明论证模型【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资料链接】【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图尔明论证模型

欧阳林

 

1.什么是图尔明论证模型

(1)图尔明论证模型的要素

英国哲学家图尔明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个好论证的模型。他指出,一个好的论证,应该由下面六个部分组成:

数据或根据,就是用来论证的事实证据、理由(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小前提)。

结论,是要被证明的陈述、主题、观点。

保证,用来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普遍性原则、规律等,是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桥梁。它常常是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或者是隐含假设。

支撑,用来支持上面的保证(大前提)的陈述、理由,它不是直接支持结论,而是支持保证,表明这些原则或关系是真的。

辩驳,是对已经知道的反例、例外的考虑、反驳和说明。

限定,对保证、结论的范围和强度进行限定的修饰词,常常是因为有了对反例的考虑,从而对结论进行限定。

图尔明论证模型可以用图1表示如下。

请下载原文档,浏览全部内容

(2)最基础的图尔明论证模型

运用图尔明论证模型的目的是说服中立的读者,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说理中所有的主张、理由、保证、理由的理由、对保证的支持等,都要考虑到对方可能发出的诘问和质疑,说理一方必须为此做好准备;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者(读者或教师),而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

图尔明论证模型是演绎推理法的提高和扩充,形成一个更高层次上的论证结构,使说理更全面、更准确。三段论或省略的三段论推理可以作为图尔明论证模型的初级层面。

下面的一个演绎推理模式可以转化为图尔明论证模型。

三段论模式:

大前提:有害人体健康的产品的广告都应禁止。

小前提:香烟有害人体健康。

结论:因此应该禁止香烟广告。

图尔明论证模型:

结论:应该禁止香烟广告。

根据:香烟有害人体健康。

保证:有害人体健康的产品的广告都应禁止。

图尔明论证模型如图2所示。

请下载原文档,浏览全部内容

(3)有支撑的图尔明论证模型

保证本身不一定完全可信。陈述保证是一回事,表明它是正确的、相关的、有分量的、靠得住的,则是另一回事。论证者需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继续问这样的问题:保证归根结底是可靠的吗?保证真的适用于现实的具体情形吗?如果能判定保证是可靠的,或者能够适用于这一情境,则不必进行新的论证。比如,上述关于禁止香烟广告的保证正常情况下可以说是可靠的,不必进行新论证,即提供支援。但是,下面这个案例就不同了。

多知让人平庸。著名围棋大师聂卫平曾在日本与沈君山神侃桥牌,一边的吴清源先生听到后,主动走过来很认真地说“搏二兔,不得一兔。”这句话让他一生受用。这种“可知者知之,不可知者则不知”的人生智慧让身为晚辈的我们也是极为受教。正如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将人的大脑比作一个空旷的阁楼间,有限的空间只能存放有限的知识,所以他精通19世纪欧洲所发生的每一件惊悚事件,却无意了解哥白尼的宇宙系统。虽然有些偏执,但他很好地解释了“知应有涯”的内涵。

运用图尔明论证模型分析,本案例要论证的结论是“知应有涯”,根据是人们不想平庸,这个意思文中没有明说,大概是不言自明,不需要说。保证是“多知让人平庸”。为什么多知让人平庸?下面有两个支撑,一是“搏二兔,不得一兔”,二是有限的空间只能存放有限的知识。如图3所示。

请下载原文档,浏览全部内容

在说理中,并不是凡有“保证”就必须提供支撑,只是在读者对“保证”有疑问时,才需要提供支持。如果觉得读者能够接受说理中的“保证”,那就不需要特别提供支持。

(4)有辩驳的图尔明论证模型

辩驳是对已经知道的反例、例外的考虑、反驳和说明。论者在说理时考虑到读者可能针对自己主张中的根据(理由)或保证提出反驳或不同看法,然后针对读者可能的反驳提供解释或说明。

针对上文“知应有涯”的论证,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辩驳。一是驳理由,有人会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成为聂卫平式的专业大师,有人只想做一个普通人,那么“知应有涯”的观点就不能成立了。针对这一点,结论应进行修正,加上限定式的范围,即要想成为专业精深的人,应明白“知应有涯”的道理,不可什么都泛泛涉猎。

二是驳保证,有人会说,现在不是强调要有通才吗?知道的太少,视野太狭隘,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针对这一点,也需要对结论进行修正,我们的社会需要专才,也需要通才,要看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选择的方向是需要专还是博,还是既要专又要博。因此,“知应有涯”与一个人的目标有关,在目标内的应努力去追求,目标外的则应有所舍弃。

以上的辩驳,并不一定在文章中全都出现,可以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关于第一点,不必辩驳,直接加入限定范围的词即可。至于第二点则可以提出反面意见,进行辩驳。什么该选择,什么该侧重,在于个人的感觉和认知,存乎于心,运用其妙,没有严格而统一的标准。如图4所示。

请下载原文档,浏览全部内容

2.图尔明论证模型的运用

前面通过一些案例解说了图尔明论证模型的各种类型,实际也是在运用图尔明论证模型来分析论证结构。运用图尔明论证模型可以分析他人的论证是否完善、充分,也可以用来展开自己的论证结构。

(1)分析论证是否完善、充分

某中学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学校部分班级的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目的是激励学生提高成绩。有家长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学校这样做,容易伤害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校方称这是分层次作业,是为帮助学生缩小差距。一位家长说,她的孩子正在读八年级,她前些天刚刚得知学校按成绩发不同颜色作业本的事情,“本来我也不知道,可是我们家孩子和邻居家孩子在一起写作业的时候,我就发现我们家孩子的作业本和邻居家孩子的作业本不一样,我细问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是不说话……学校按照学习成绩给孩子分发三色作业本,这太伤孩子的自尊心了,孩子现在都到了懂事的年龄,这样会弄得孩子很受伤”。

这则材料中家长的观点是反对学校的做法,运用图尔明论证模型来分析家长的论证如下。家长的结论是:学校不应该根据学生成绩好坏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

事实根据是:学校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部分班级的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

这种做法容易伤害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

保证(即大前提)家长没有说出,如果结论成立,需要大前提成立,我们将其补充出来: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做法是错误行为。

学校的辩驳是:分层次作业是为帮助学生缩小差距,提高成绩。

家长的观点如果能成立,需要进一步的支撑条件,家长没有说出,我们将其补充出来:心理健康比提高成绩更重要。

如图5所示。

请下载原文档,浏览全部内容

运用图尔明论证模型可以分析他人的论证,并发现论证的不足,补出被省略的理由。有些理由或支撑条件因为人所共知,或被人们普遍认可,可以不必说出来,但有的不补充出来则无法完成论证。“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做法是错误行为”这个理由不说也许问题不大,但是当学校给出“分层次作业是为帮助学生缩小差距,提高成绩”的驳论时,则必须补出“心理健康比提高成绩更重要”这个支撑条件,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2)运用图尔明论证模型展开论证

运用图尔明论证模型可以有效地帮助写作者展开思维,建构论证的框架。

例如,对“我们应该树立志向”这个观点,我们来运用图尔明论证模型展开论证。首先建立一个最基本的论证模型:

结论:我们应该树立志向。

根据:我们想要获得成功。

保证:志向是获得成功的保证。

如图6所示。

请下载原文档,浏览全部内容

说理由结论(或主张、看法)、理由(或根据)、保证(或大前提)构成。保证是一种具有某种权威特性的中介保证,常常是被普遍认可的道理。但现实中并没有真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没有被所有人认可和接受的不容置疑的道理,所以论证者需要常常自问:这个保证可靠吗?

对于这个论证,我们要自问:为什么“志向是获得成功的保证”?它需要什么理由支撑?比如,有志向就有了前进的目标,有志向的人更有勇气克服困难;我们还可以再举出一些事例来证明,如勾践“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个观点有了支撑,再质疑:有了志向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吗?有没有反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讲到“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也就是说除了志向之外,还需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以及外物的辅助。

面对这个质疑,我们可以回答,虽然单靠志向不行,但志向是必要条件,而且有了志向可以促使自己不断提升能力,等等。

要注意的是,反驳不是对前面主张的盲目反对,而是站在对立面的立场上,对前面的“理由”和支持理由的“论据”提出异议或反例。

下面我们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图尔明论证模型,如图7所示。

请下载原文档,浏览全部内容

至此,我们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论证框架,可以形成一篇较为完整的文章了。当然,对于为什么“志向是获得成功的保证”,我们可以列出其他的理由,对理由的支撑也可以有其他的事例,辩驳也可以有其他的反例或情况,这就要看论证者有怎样的素材积累。

3.正反正论证结构

我们在实际写作或表达观点时,也许不太容易做到像图尔明论证模型那样标准,这时可以将其简化为正反正论证结构,如图8所示。

请下载原文档,浏览全部内容

驳论1指的是对正面论述的根据或保证的反驳,驳论2指的是对驳论1的反驳。

正反正论证不同于传统的正反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中,一般认为是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例如,八旗子弟前期能征善战、建功立业,而后期纵情享乐,结果丧权误国,前后对比,可用来证明“创业而不守业就会有亡国之灾”的道理。

正反正论证则是对前面观点和理由的反驳。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些反驳的技巧,使驳论的内容针锋相对,而不是各说各的,与前文毫不相关。策略如下:

明确正方的论证逻辑,提出新的前提,反驳大前提。

运用反例法,指出正方的逻辑漏洞。

针对反驳,进行反反驳,或者对正方观点进行修改或限定,使正方观点更为合理。

例如,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的普及、微信的风靡,人们阅读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的阅读越来越方便,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可以方便地查阅到各种阅读资料;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得到海量的信息和资料。另一方面,人们认为,新媒体下的阅读是一种碎片化阅读、一种浅阅读,会让人们丧失思考的能力。这种新媒体下的碎片化阅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下面这篇文章便成功运用了正反正论证结构来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我们是否应提倡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人们对它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指阅读内容的碎片化,读者阅读的是片段性的内容,即随时可中断的零碎化、片段化、非结构化的阅读内容;二指阅读时间的碎片化,读者利用工作或者其他活动的间隙和零碎时间,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微博、微信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

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带来了诸多弊端,我们不应该提倡碎片化阅读。理由如下:

其一,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说,碎片化阅读是种低效的、缺乏深度的阅读方式。

碎片信息具有重结论、轻原因,重噱头、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特点。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人的大脑本能接受相对简单的信息,而碎片化阅读带来的碎片化信息,简化了思考过程,阅读思维不连贯,前后连接起来费力气,可能会导致阅读效率下降,难以形成深度的、批判的知识体系。而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实际上只是在扩充事实,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其二,从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说,碎片化阅读会让人养成惰性思维,缺乏创造力。

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方式的简易化,容易令读者患上惰性思维症,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交流来获得知识,导致思考方式的简单化、表面化,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史学博士廖峰认为“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碎片化阅读弱化了读者对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依赖于接受知识,而非探究其来源。

其三,从社会氛围的角度来说,碎片化阅读挤压系统性阅读的空间,易形成浮躁的社会风气。

碎片化阅读让阅读变得轻松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碎片化阅读占据了我们的时间,耗费了我们的精力。阅读时间过多花在知道信息是什么上,减少了深入思考的时间,导致不利于深入理解,也导致我们对系统的文学的兴趣降低,使得经典文化作品越来越不受关注。长久的碎片化阅读,会让读者形成求快求新的心态,更多关注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当读者沉醉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之中时,就难以再进行深入系统的阅读。而如今碎片化阅读的普遍性,使得这种弊端放大,在社会形成了一股追逐速度的浮躁风气。

但是,碎片化的阅读并非一无是处。碎片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时代特征。

其一,碎片化阅读并不意味着低效。

碎片化阅读交互性强,拥有更新信息速度快和随时随地皆可阅读的特性,因而更方便,更易于人们查找资料,提高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它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还有低成本、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而且碎片化阅读使阅读简易化、轻松化。这些都是传统的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

其二,反对者认为碎片化阅读会影响思维能力的培养,未必如此。

古代的《论语》是碎片式语录,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碎片式的,现代的报纸、杂志也无一不是碎片化阅读,没有人说不好,为什么现在有了手机可以更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就不行了?

其三,有人因其对经典文学作品支离破碎的截取表示不满,其实不然,恰恰因碎片化阅读,经典得到广泛普及,影响力得以提升,因此碎片化阅读甚至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

传统文化经典因其内涵丰盈、博大精深,除了学者与专家能够潜心大量阅读原著之外,一般读者往往碍于学识、阅历、时间的限制等,只能对传统经典敬而远之,但内心又渴望了解宝贵文化遗产和各种典籍。于是,他们借助互联网、手机微信的朋友圈分享以及订阅感兴趣的微信公众号,阅读专业人士对各种经典进行的观点摘要和深入浅出的诠释,这种类似导读的形式满足了一些文化层次相对不高的人群对国学经典的仰慕与求知欲望,更让传统经典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接近读者,即传统经典以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碎片化阅读可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

其四,碎片化阅读有利于实现阅读全民化、普及化。与其可能的弊端相比,这个利更重要,我们更应注重平等。

在数字时代,一本电子书可以储存千万数据,随时随地可以查阅信息,阅读变得轻而易举,所有的知识与理论都可以共享,无论是教授、学生还是农民,都可以平等地分享人类社会的智慧,甚至足不出户就可知晓天下事。电子书是国民进入全民阅读的一个通道或一个载体。而且,碎片化阅读的开放性与可参与性,让使用者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不再局限于传统垄断媒体的束缚,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的相关信息,过滤自身不需要的烦冗内容,节约时间,并且通过参与讨论与传播观点,形成一个自媒体。因此,碎片化阅读让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时间、经济、脑力成本,以相对快捷的方式找到其所需信息,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克服了读者与创作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感。

确实,碎片化阅读会带来一些好处。但碎片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种方式,它带来的是好处还是弊端,关键在于阅读者如何对待它。要想带来更多的好处,让利大于弊,阅读者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奴隶,这正是碎片化阅读者应有的能力所在。但在目前情况下,能够具备这种理性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人还不多,尤其是未成年人作为碎片化阅读的主力军,更不具备这种能力。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柏拉图式的思想者,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太少。所以现在不宜提倡碎片化阅读。

目前,数字阅读还处在发展之中,需要有效地完善和引导,朝着更好的方向深化。同时,还需要适合数字化深度阅读时代的内容支撑,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而不是放任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泛滥成灾。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的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而不是碎片化内容的阅读。我们还是应该多用点儿时间进行深入阅读。

为了更好地理解正反正针锋相对交锋的特点,用表1表述会更加直观。

表1正反正论证结构

 请下载原文档,浏览全部内容 

(选自《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