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赏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诗所抒写的虽是“悲秋”之意绪,但正如《秋兴八首》的“秋兴”包蕴极为丰富深厚一样,这里所抒的“悲秋”意蕴亦绝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秋景的感受,而是包含了身世之悲、家国之忧的丰富内涵。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登高》赏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资料链接】【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登高》赏析

刘学锴

 

这是杜甫单篇七律中最著名的一首。同时所作的《九日五首》,今存四首,或以此首足之,虽未能定,但前四首(特别是第一首七律)与此首辞、意多同,则是显著的事实。在解说鉴赏这首诗时,不妨联系比较,相互印证。

诗系大历二年(767)客居夔州时重阳节登高而作。“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即全诗之主句,亦全诗主旨所在。而“悲秋”之意绪,即因登高时所闻见的秋景而触发,故开头即写登高所见秋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发端两句意象密集,十四个字写了六种具有夔峡地域特征的深秋景象。其中“风急”“天高”四字是贯串前两联的主要意象。时值寒秋,又立足于高台之上,故益感风之急疾猛烈,所谓“高台多悲风”。“急”字即含有“悲”意。由于“风急”,故扫荡浮云万里,益见秋空之高远明净,故曰“天高”。巴东三峡多猿,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的寒秋季节,猿声显得特别凄异,加上疾风的传送,哀啭的猿声仿佛被放大了许多倍,故曰“猿啸哀”。这一句写登高仰望平视所见所闻所触所感(“天高”写所见,“猿啸”写所闻,“风急”则既写听觉,又写触觉,“哀”写感觉)。下一句则全从视觉角度写俯视所见景象。由于天高气爽,云雾散尽,故江中的沙洲和岸边的沙地显得特别清朗明净、洁白无垢。由于“风急”,故鸟只能在低空盘旋来回。如果说上句所写景象,透露出一种骚屑峻疾、凛寒悲哀的意绪(滋兰斋注:“骚屑”既指风声,又意凄清愁苦),那么下句所写景象,则多少具有幽洁明净中略带凄清的色彩。两句所写均为秋景的特征,而格调则一疾一徐,显得张弛有致。

颔联写登高远视所见,一则写山,一则写水。时值深秋,三峡两岸的山峦上,层层叠叠的树林在经霜后,树叶凋黄,在疾风的吹拂下,纷纷陨落,耳畔似闻一片萧萧的落叶之声。这句所写景象,显然与《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渊源关系,但情调却有显著区别。《九歌·湘夫人》中的“秋风”,是“袅袅”的轻盈舒徐之风,故所掀起的洞庭之波亦是微波动荡,而“木叶”之“下”也自然是一片两片地往下掉落。整个意境是阔大明净中具轻盈柔美之致,适宜于表现湘夫人的柔美情思。而《登高》中的秋风则是急疾猛烈的风,在它的强劲吹送下,千山万壑,丛林高树,木叶尽脱。着“无边”二字,既充分展示出境界之阔远,更渲染出在广远的空间中疾风席卷落叶的气势;而“萧萧”这一象声的叠字加在“下”字之上,更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听到风卷无边落叶的声音,从而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意蕴渲染到极致。整个情调是阔大悲壮,具有强烈的动荡感,适宜于表达诗人“万里悲秋”的意绪。下一句写长江之水东流,着“不尽”“滚滚”四字,不仅展现出万里长江自西向东绵延伸展的广远空间,而且渲染出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而上句无边落叶萧萧而下的景象,又使人自然联想起在广阔宇宙中生命凋衰的阔大悲凉;万里长江滚滚东流的景象,也同样极易唤起在悠悠不尽的历史长河中时间与生命的消逝的联想,从而为诗的后幅抒写“悲秋”之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这一联与上一联之意象密集正好相反,只写了“落木”与“长江”两个意象,以此为中心,分别用“无边”与“不尽”,“萧萧”与“滚滚”,“下”与“来”加以尽情渲染,创造出极为阔远悲壮的境界,笔意显得非常疏宕。与上联正形成一密一疏的鲜明对照。

颈联转而抒写登高之情,“万里”“百年”即从上联“无边”“不尽”的广远之境中自然引出,故丝毫不显突兀。从叙事的角度看,这一联只不过说了客中登高而悲秋这样一件事(“多病”也可包于“悲秋”之意中)。但由于用“万里”“百年”“常”“独”等词语分别加以形容渲染,加上意象之间的互相映衬渗透,遂使读者感到其中包含的感情意绪极其复沓多重,极具抑扬顿挫的情致。前代评家对这一联十四个字中所包含的多重意蕴已有细致入微的分析,不必重复。妙在虽意蕴多重,却具鲜明的整体感,似乎诗人于此并未作着意的经营琢炼,只是随口说出。而上句概括了诗人安史之乱以来悲剧性的处境与心境,下句则紧贴诗题《登高》,突出强调了“悲秋”意蕴中所包含的生命衰飒的悲慨,从而自然转到尾联。这种化繁复于单纯明快的艺术功力,也许更值得称赞。

尾联直承“多病”“悲秋”,说自己由于历尽艰难困苦,尝尽愁苦恼恨,白发日繁;又因身体衰病,新近不得不戒了酒,连借酒浇愁的机会也没有了。或据《九日五首》之一的头两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认为杜甫因病停杯之说为曲说。单看“独酌”之语,似乎有理,但诗人此下紧接着说“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再开”(竹叶、菊花,指竹叶酒、菊花酒),则因病戒饮之说仍可成立,否则“既无分”“不再开”就无法解释。作为全篇感情的结穴,这个结尾确实有点“黯然而收”。就杜甫的实际处境而言,这样的结尾自是无可厚非,但就诗的艺术意境而言,尾联(特别是末句)只是顺延敷衍颈联的意蕴,而乏新意,也是事实,尽管并不至于影响诗的整体。

诗所抒写的虽是“悲秋”之意绪,但正如《秋兴八首》的“秋兴”包蕴极为丰富深厚一样,这里所抒的“悲秋”意蕴亦绝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秋景的感受,而是包含了身世之悲、家国之忧的丰富内涵。因此,所谓“艰难苦恨”也不仅仅是属于诗人一身之境遇,这正是整首诗虽抒悲秋之意,而境界却极高远阔大、雄浑悲壮的内在原因。

(选自《唐诗选注评鉴》,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