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元学习任务【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等作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文学短评的写作,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关于单元学习任务【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关于单元学习任务

 

一、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比如,了解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有助于理解《登高》中忧国伤时、悲秋苦病的深沉情思;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词作中蕴含的壮志难酬的忧愤及旷达洒脱的豪情。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查找相关资料,探讨诗作的内涵,思考对你有怎样的启示,与同学交流。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重要观念、重要方法。知人论世的诗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最早由孟子提出,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方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我们赏析古典诗歌,知人论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欣赏方法。这种诗歌解读、欣赏方法,贵在联系诗人、联系全篇,建立丰富的读解背景系统,然后以此观照读解某个作品,读出诗人原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要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善于调动对诗人生平已有的认知来帮助理解具体诗作。

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都是诞生在社会大动荡的历史时期,但具有不同的诗风。《短歌行》的写作背景有多种说法。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当在建安十三年(208)末。这仅是小说家言。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为代表的作家群,其作品具有“建安风骨”,刚健有力。曹操的《短歌行》深沉地抒发了心忧天下、渴望一统的豪情壮志,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风格。陶渊明处在老庄哲学思潮抬升的乱世,常常陷于入与出、忧与游的精神纠葛之中。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是《归园田居》组诗的主要内容,也是诗人精神胜利的情绪体现。

李白、杜甫是唐诗星空的双子星座。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天宝四载(745),李白将由东鲁(今山东一带)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李白的诗歌代表了走向盛唐的诗人的青春的歌唱,《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既有苦闷、怅惘,又有傲岸、自信。《登高》是杜甫晚年旅居夔州时重九登高后所写,抒发了一种思念家乡、心忧国家兼伤感身世的悲郁情思。杜甫处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上,他的《登高》等忧生忧世的诗歌,无疑展现了这种时代变迁的轨迹,这些作品也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学习《琵琶行》,需要联系这一特殊背景,才能较好地理解诗人在这篇作品中的特殊情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俱为豪迈的怀古之作。前者是词人在被贬黄州、精神苦闷之时,通过咏怀古迹,实现精神的突围。后者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年过六旬。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怀古忆昔,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抒发家国身世之愁的词作。这首词,应该放置在国破、夫死、家亡的背景下来解读,由此领会女词人漂泊无寄、欲吐还咽的愁绪。

知人论世”是解读、欣赏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并非唯一的方法。作家和时代往往并非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时代和作家的心灵有时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关系。因此,除了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还可借助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各种解读视角走进作品的世界。

 

二、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建议组织一次班级诗歌朗诵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

1.每位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在小组内朗诵。朗诵前,要反复揣摩其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设计朗诵脚本;也可以从网络上搜集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学习借鉴。

2.每个小组推举代表参加班级朗诵会。可以为诗词配上合适的乐曲和图片,增强朗诵效果。

 

举办班级诗歌朗诵会,较为关键的是诗歌诵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诗歌诵读方案的设计,可从声与情、内与外、诗与乐、诗与画等角度进行。

声与情,是说设计诵读方案时要注意声音的长短、断续、轻重、疾徐、抑扬,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譬如《短歌行》前半部分,情感基调沉郁苍凉,可通过标注重音[.]、停顿[/]、语速[快 慢]、语调[升调 降调 平调 曲折调√]、语气节奏[(  )]进行朗读设计: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慢(慷慨激昂  气满声高)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慢(沉郁悲壮  气沉声低)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慢(凝重苍凉  气缓声沉)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慢(苍劲悲凉  气沉声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慢(惆怅轻柔  气徐声柔)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慢(深沉悠长  气徐声柔)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慢(深情舒缓  气舒声平)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快(轻快高昂  气满声高)

 

内与外,是说设计时要注意内在的声音与外部的表情、动作(手势与体态)的协调、配合。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认为,信息传递=7%语调+38%声音+55%表情。人们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沟通外,还需要非语言符号——表情、姿势、语调等一些情绪的东西,让信息百分百有效传递。如果朗读时能恰到好处地配以必要的肢体语言,则可强化朗读时的气氛,使声情增添动人的力量,有助于朗读者和听众更好地因声入境。当然,表情、动作(手势与体态)总体上要放松而不紧张,动情而不过分夸张,自然而不矫揉造作。

诗与乐,是说设计时可考虑寻找恰切的音乐,达成诗歌和音乐的和谐交融。如,朗诵《短歌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此曲容易把人带到遥远的三国时期。朗诵《归园田居》(其一),配上箜篌曲《蕉窗夜雨》,效果不错。朗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配古曲《梅花三弄》或是《广陵散》。朗诵《登高》诗,可以配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哀婉悲凉的旋律正与诗中苍凉沉都的情境相合。朗读《声声慢》,可以配林海的《琵琶语》,细碎如雨的琵琶弹拨,加上烟雨蒙蒙的弦乐背景,能衬托出愁绪的密与浓。

诗与画,是说如果设计朗诵背景画面时,可适当链接诗人的肖像画(如赵孟频画的苏轼像,蒋兆和画的曹操像、杜甫像)、作品诗意画(如石涛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傅抱石的《赤壁图》、王叔晖的《琵琶行》诗意画)、名家手迹(如李白手书《题上阳台》、苏轼手书《赤壁赋》、张瑞图手书《梦游天姥吟留别》、文征明手书《琵琶行》)、作品书影(如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书影、宋刊本《李太白文集》书影、清康熙四十二年刻本《杜诗详注》书影)等,使得朗诵背景文雅古朴。

另外,如有条件,可以建立年级或班级的网上“经典咏流传”诵读吧,将学生们的朗诵音频视频上传分享,在线交流。

 

三、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田园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等作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文学短评的写作,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

写文学短评,要注意“评”(评论)和“感”(读后感)的区别。尽管文学短评和文学作品读后感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前者重“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后者重“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白居易《琵琶行》为例写《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和写《有感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自是不同,而写《评“琵琶女”的自诉身世》和写《有感于“琵琶女”的自诉身世》也大有区别。

写文学短评,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评论作家作品,可以评析思想内容的某个方面,可以评析艺术技巧上的某一特点,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析。从学生的实际考虑,最好不要写全面性的评论,而倡导写“以小见大”的文学短评,即精心选择论述范围较小的一个方面,集中笔墨,深入挖掘。如评论本单元的诗词,围绕“酒”这一意象,紧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举酒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血色罗裙翻酒污”“往往取酒还独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等名句,评析其渲染气氛、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结构作品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收到切口小、开掘深的效果。

写文学短评,还要做到“叙”和“议”的有机结合。文学短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议为主。“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议”包括分析和评价。“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有些同学在文学短评写作时,往往重叙轻议,甚至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这就颠倒了“叙”“议”的关系。

写文学短评,对风格特点、文学体裁等知识要有所了解。一般来说,诗歌的意象意境、章法结构、妙字佳句等,往往是鉴赏与评论的重点,譬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村居图”,《登高》的起承转合,《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景情相生,《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九组叠词。另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文学鉴赏与评论的概念、术语,如真情与兴会、警策与夸饰、善美与高格、巧拙与刚柔,再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涵泳讽诵、沿波讨源,以使文章显得“内行”,也增加一些理论色彩。当然,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本色地、个性化地叙述、评议,也别有情致。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