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可以在研习本诗的基础上参读《旅夜书怀》《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充分感受诗人忧生忧世、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登高》课文解说【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登高》课文解说

 

此诗是唐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登高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杜甫把古代风俗中的登高祈寿与士大夫的登高言志综合在了一起,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推崇此诗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用“风急”二字领起,写夔州的特定环境。夔州在长江之滨,向以猿多著称,夔峡口更以风大闻名。诗人在多风的秋日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接着,诗人视线移动,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阔大背景上,看到了迎风飞翔、盘旋往复的鸟群。如果仅从这个角度看过去,首联真是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然而,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这一个“哀”字让诗句中的风、天、渚、沙、猿啸、鸟飞顿时有了浓重的伤感色彩。如果联系全诗来看,这个“哀”字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象(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霜鬓)。

颌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于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让人倾听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悲苦。“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寒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秋日的种种情景中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把前两联合起来看,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伴以滚滚而来的江水,整个境界卷入到急速的流动之中。透过这些沉郁悲凉的对句,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出神入化的刚健笔力。“无边落木”一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但杜甫继之以“滚滚长江”,使其境界旷远,意象宏阔。前人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诗的后四句抒情。

前两联虽然极力描写秋景,但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诗人目睹阔大苍凉的秋景,“萧萧”的落叶和“不尽”的逝水,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愁之绪顿时涌上心头。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在此有了最好的交融之境。另外,“独”字应有两层意思在,一是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二是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我们一般看到的思乡诗都有孤独的情感在,但像诗人这般因久客而孤独,再加上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便陡然见得深沉了。

尾联承接颈联,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悲秋苦恨之情。“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潦倒的生活之苦和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对杜甫来讲,这种“艰难苦恨”也就是人生的艰难。正是这种“苦恨”(人生艰难)使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无奈断酒后,悲愁越发难以排遣,而一人独自登高望远,无祈寿延年之意,只能惹恨添悲,怅惘苦恨。面对眼前所见所闻,无限悲凉之意自然袭上心头,慨叹之音自然脱口而出。

杜甫把这首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突破了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四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教授本诗时,一方面可以在研习本诗的基础上参读《旅夜书怀》《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充分感受诗人忧生忧世、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另一方面可诵读杜甫诗作,如《月夜》《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充分感受杜甫诗歌题材的丰富、情感的深广和风格的多样。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