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屠呦呦【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资料链接】

如今,屠呦呦依然执着于中医药事业。这位受人尊敬的女性身上,充分体现了医学工作者服务大众、济世救人的崇高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求真务实、艰苦探索、专注事业、勇于创新的职业风范。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为什么是屠呦呦【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资料链接】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资料链接

为什么是屠呦呦

 

 

从1955年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60年里,屠呦呦很少离开自己的办公场地。她始终专注于那种神奇的“中国小草”,与之相关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都出自这里。

在发现青蒿素后,屠呦呦并未就此止步,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让她开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在1973年,屠呦呦成功合成双氢青蒿素,以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她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合物,后来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经过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共同努力,到1983年8月,完成了青蒿素栓的制剂研究。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药证书。这是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新药审批办法》后,卫生部批准的第一个新药证书。

从1973年9月青蒿素胶囊3例首次临床初试全部有效,到1986年青蒿素类制剂首次被批准正式上市,用了13个年头!

执着于中草药研究的屠呦呦,于2009年编写出版《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并成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她总对来采访的人说,有这本书就够了。作为科学家,她只愿意用这本260页厚的学术著作来与世界对话,对于更多其他的,她似乎无话可说。

从屠呦呦发表的论著来看,她长期专注于中药青蒿本身,进行中药青蒿的有效成分研究,她对中药青蒿幼株、正品等的研究都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屠呦呦自己虽然没有显赫的头衔,但这丝毫不妨碍她全身心地投入医学领域,并最终斩获诺奖。

屠呦呦说:“因为做了一辈子,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

中医药所独有的原创优势,也是屠呦呦获得诺奖的重要助力。

其实,中医药从来就是中国最有原创优势的科技领域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病著名,其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不但书中的方药沿用至今,其灵活多变的辨证施治方法也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石。日本汉方医的经方派至今还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

中国医学家至迟在16世纪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人痘接种是牛痘接种术发明以前最有效的预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国曾广泛应用,后来还西进欧美,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并促进了现代免疫预防医学的诞生公元前369年至明末的1644年,仅正史记载的疾病大流行就有95次。而《清史稿》中更多达100多次。尽管有如此高频率的瘟疫流行,中国当时的人口却是高速增长。清朝中期突破1亿末期达到3亿;而同期的欧洲人口总数才1.5亿,而且是低速增长。此中原因可能很多,但中医的贡献功不可没……

在屠呦呦看来,发现青蒿素的奥秘,对于自己的意义在于:“把老祖宗的精华通过现代科学给发掘出来,这是我最感欣慰的。”

这背后蕴含的,正是中国中医药界耳熟能详的那句话——中西医结合。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足以成为最佳案例。

这位成长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女科学家十分清楚,那段举国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岁月对于中国传统医药学发展的意义。

如今,中国传统中医药也在国际社会得到更多赞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就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创造和积累,是一个大宝库,需要被传承。中医药的存续守护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健康,可以说中医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世界上超一流的医学。神医扁鹊、华佗,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时代中医的辉煌。如今屠呦呦获奖,再次肯定了中医药的潜力。将中医药传承下去,势在必行。

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深有感触,他认为,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能产生原创成果。在谈到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启示时,他说:“中医药学从来不是封闭的,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医药发展也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丰富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中医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领域,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原创思维可谓科技创新的不尽源泉,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中医原创思维和经验结合现代科技就会产生原创性的成果,青蒿素的研发成功就是遵循这条路径。我们提倡中医药现代化,不是说传统就不重要。探索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路径和方法,既要善于从古代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灵感,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科学技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理论、技术方法的渗透结合,可以丰富生命科学的内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更大贡献。”

对中医药的原创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认为:“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生命力。在传统医药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原创性科技资源,与现代科技结合,就有可能产生许多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并造福人类,如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汉防己碱抗病毒、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等。”

另外,特别值得留意的是,实现中国本土自然科学领域诺奖零突破的,是一位女性,这足以让人惊叹欣喜。

诺贝尔奖115年来,有592位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奖,女性获奖者有17位、18人次,只占区区3%。其中,化学奖获得者只有4位,两位还是居里夫人母女。物理学奖则只有两位女性得主,其中还是居里夫人贡献了一半,而且自1963年以来,女性再也没有获得过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稍好,迄今12位女性得主,但也只占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总数的5%。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屠呦呦获奖,不仅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也是中国女性的骄傲、全世界女性的骄傲。

屠呦呦的获奖,说明中国女性在智能方面同样出类拔萃。女性在顺利“走出厨房”后,能够赢得多么大的舞台,屠呦呦的成长之路,已给出了答案。在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潜力方面,那些认为女性在科研领域难有作为的刻板印象和陈腐观念,纯属无稽之谈和迂腐之论。

屠呦呦的经历也充分说明,新中国所施行的一系列男女平等政策,对女性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双重推动,屠呦呦的获奖,正是这些政策和措施所结出的硕果。随着国家愈加重视女性人才成长,更多支持女性人才成长的政策举措出台,社会各界合力营造有利于女性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更多的“屠呦呦”将在平等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在没有“天花板”的空间里脱颖而出。

如今,屠呦呦依然执着于中医药事业。这位受人尊敬的女性身上,充分体现了医学工作者服务大众、济世救人的崇高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求真务实、艰苦探索、专注事业、勇于创新的职业风范。

(选自《屠呦呦传》,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改)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