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赏析【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

《谏逐客书》运用了这样多的辞藻,文章显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通过这段话的对比,指出秦王看重美女、宝物而看轻客卿,于是作者反对秦王赶走客卿的感情,就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运用辞藻同表达感情很好地结合起来。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赏析【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资料链接】【教师用书内容】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

 

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资料链接

《谏逐客书》赏析

周振甫

 

1.奇偶

这里讲奇偶,即散行句和对偶句。在先秦的古文里,一篇之中,有对偶句也有散行句,在散行句中也有句散而意偶和句偶而意偶的。对偶显得整齐,散行显得活泼。整齐的对偶或显得呆板,要用散行句来使它生动;散行句不整齐,要用对偶句来显出庄重。试看李斯《谏逐客书》,他写这封奏疏时,既不要求对偶,也不要求散行,顺着内容的需要,构成奇偶错综的变化,可以从中推究,哪儿需要偶,哪儿需要奇,哪儿需要奇偶错综。

文章一开头就点明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接下来讲为什么是错的,要是讲道理,怕秦王看不下去,所以列举具体事例,说明用客卿的好处,来打动秦王。既要举出事例,那么举得太少就没有力量,就得多举几个。这样,讲穆公用客卿举了五个。光举一个穆公,力量也不够,这样就举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个国君用客卿。举四个国君尽够了,再多了要使人厌。这样举例,四个国君就构成两对了。讲穆公用客,从四个地方求贤,这又构成两对。这不是有意求对偶,要作出有力的论证,不能不这样。可见用对偶,是适应文章内容的需要,自然形成的。

构成对偶的句子,有时又有变化。如“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这两句是对偶。下两句倘用同样写法,“东迎蹇叔于宋,东求丕豹、公孙支于晋”,联用三个东字,太重复了,所以后两句不指明方向,在对偶中又有变化。这样对偶,不要求字数相同,像“由余”是二字,“百里奚”是三字;“蹇叔”是二字,“丕豹、公孙支”是两人五字。在对偶中又有参差,这种对偶比较自然。到后来,要求字数相同,就不够自然了。比方有人用班固同司马迁相对,改称“马迁”就是。这里“西取”四句两两相对,但“昔穆公求士”同“此五子者”以下几句不对,奇偶交错,也是自然形成的。“孝公用商鞅之法”是奇,但同“惠王用张仪之计”,是隔着几句相对。“移风易俗”,句奇而意偶,这句内“移风”同“易俗”相对。“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相对,“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相对。“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又是奇句。“西并巴蜀,北取上郡”相对,同“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句奇而意偶,即“西并”“北取”“南取”“东据”在用意上相偶。“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四句相偶。在可以构成对偶的地方相对,在不宜相对的地方不对。对偶的句子列举几个事例,显得有力;不对的句子,有助于说明事理。奇偶配合,说理同举例结合,文章就显得很有力量。

2.设彩

设彩即敷彩,南齐谢赫《古画品录》称“随类赋彩”,就是指根据不同类别的物象来运用色彩。“赋彩”亦作“敷彩”,即绘画中的着色。着色不光用彩色,像墨色由于分别各种浓淡晕染,也分成各种彩色。文章也这样,不光是用颜色的字是着色,就是不用颜色的字也可以着色,像画用墨色来分浓淡那样。

李斯《谏逐客书》中段,写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喜爱的服玩之物: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驶提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这段话里要是不用辞藻,文章就会显得贫乏而缺少动人的力量,作者反对秦王赶走客卿的感情,也不能在这段话里透露出来,这就说明设彩的重要。《谏逐客书》运用了这样多的辞藻,文章显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通过这段话的对比,指出秦王看重美女、宝物而看轻客卿,于是作者反对秦王赶走客卿的感情,就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运用辞藻同表达感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里运用的辞藻,虽说有点夸张,但还是结合秦王宫廷生活来写的,因为秦王平时用的宝物和爱好的美女就是这样丰富的。这里运用辞藻是自然的,并不做作,因而“设彩奇丽”。

在这段里也有颜色字,如“翠凤”的“翠”,“西蜀丹青”的“丹青”,只占极少数。主要的“设彩奇丽”不靠用颜色字。有的用著名的产地,如昆山玉、宛珠、阿缟,包括郑卫之女和赵女;有的靠名牌,如随和宝、太阿剑、纤离马、驶提马;有的是质量好,如翠凤旗、灵鼍鼓、犀象器。通过这些珍宝,给人以琳琅满目、富丽珍奇的感觉,构成“设彩奇丽”“葩艳陆离”。

(节选自《文章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