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教学指导
本单元五篇小说,皆为名篇佳作,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应该努力落实课标精神,紧紧围绕这一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展开。
单元导语指出:“社会现实复杂多样,人间世相千姿百态,我们需要以正确的立场、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分析鉴别。”教学中应结合小说的体裁特点,引导学生逐步落实。建议教师可以分三步走。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步,激疑、激趣,以核心问题、关键问题为引领,设计有机关联的成组学习活动,推动学生自主深入阅读作品,在真实情境中展开思考,激发学生在细读作品的过程中,既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又不断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针对有深度的、一时解决不了而存疑的问题,在单元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开展深度研讨,从而逐步构建适合学情的单元教学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既有的认知状况,合理设计,通过“探究”改变学生单纯“答问”的状况,通过设置真实有效而贴近学生的情境,将阅读探究变成学生内在的需要,渐渐地将细读深思变成学生的内在习惯与自觉要求。
试举一例:五篇小说中,不仅有主人公,在其周边还存在着一个“人际关系”网络。
(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并思考: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对其价值观、思想心理、言谈举止会产生哪些深入而内在的影响?
(2)将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思考,带入到《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中,分组探讨,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审视主人公的行为与命运。
(3)根据自己的相关思考与认知,绘制作品的“人际关系”图表,并撰写阅读札记。
(4)全班交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人际关系”图表,并以阅读札记为基础撰写小论文。(任务的设置要根据学生实际的程度与认知,既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也忌一味迁就、裹足不前。这里的例子,谨作“举隅”。)
第二步,教师将学生在前一步骤中富有价值的发现、思考、困惑等有效整合起来,与学生在课堂中共同品读小说,师生对话,充分研讨,既解决学生既有的问题和困惑,也不断激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考与发现。
第三步,将学生在前两步中的“既得”,通过有效的活动任务,投放到一个更开阔、更开放的空间中去,既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同时推动学生对作品的思考。例如,除去“人际关系”之外,还可以从哪些视角理解与思考作品?此外,还可以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如结构、情节、话语、人物、环境等去设计活动,推动学生对小说体裁的认识。
本单元的作品意蕴丰厚,教学内容也很丰富,根据学情和单元整体的教学安排,对其中部分篇目采取单篇教学的方式也是可以的。因此,在设计学习活动和设置学习情境时,要注意避免学生外在“动”太多,反而影响了深入研讨和全面理解的可能。要注意“动”是为了有效“推进”,不要为“动”而“动”。还要注意,写作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尝试创作,在实践中获得对小说叙事内在肌理的切身感受,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写”是为了更好地“读”。这一任务的实施,应注意围绕主要目的进行,避免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