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编写意图【教师用书内容】

鲁迅先生将小说归入“人情派”;王蒙认为小说聚焦于“情”的悲剧与“政”的衰颓,一切“命定”,无可挽回;蒋和森将小说主题凝练为“反封建主义”……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编写意图【教师用书内容】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语文网  语文资源库

 

编写意图

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

 

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设置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对于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有如下表述:“在阅读的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整本书阅读”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被纳入课程体系,走进高中语文教材,是一个对语文教学改革有深远意义的创新。必修下册安排《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主要有三个考虑。

第一,继续落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深化“读整本书”的观念。必修上册设计了学术著作《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必修下册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之形成了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的互补,共同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学术著作的任务。同时,这两部书一以现代方法审视传统乡土社会,一以宏大规模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都能促成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乡土中国》中,“知人善任的费先生,请来《红楼梦》中人,演出了‘差序格局’的典型场景”(张冠生),则无疑又提示我们这两部书之间存在的“互释”可能。

第二,促使学生进一步积累阅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方法和经验,提高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生对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阅读并不陌生,初中阶段就安排了“名著阅读”《水浒传》等,初步学习了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高中阶段继续阅读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则更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初中阶段“古典小说的阅读”,主要引导学生了解题材特点,赏析手法和语言,理解人物形象。高中阶段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则进一步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把握小说“整体的艺术架构”“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在阅读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初中阶段。

第三,强调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作品的文化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中阶段开展“名著阅读”,重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高中阶段安排文学作品《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则要求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作品中汲取营养,获得审美感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心理,并自主进行思考、探究。

总体上看,《红楼梦》有如下特点。

第一,该书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规模宏大而主线清晰,人物众多而性格鲜明,情节复杂而张弛有度、推进有序。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五回是总纲,第六回到第一百二十回是在前五回铺叙的背景上展开的。整本书由两条主线构成了网状结构:一条主线以贾府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一条主线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园中人物由聚而散的命运。

第二,该书是一座卓然矗立的小说艺术高峰,不以波澜壮阔的场面或曲折离奇的情节取胜,而是写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贵族世家内部的日常生活细节,而在这些“闺阁琐事”中,又以小见大,折射历史,反映社会,叙写人生,寄寓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透彻观察和深刻思索,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文化内蕴极其丰厚,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

第三,该书是一道精美绝伦的人物画廊。全书近千个人物,其中作者着力刻画、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人物有几十个。作者写的都是“真”的人物,即好人不一定完全是好,坏人不一定全都是坏。书中的人物性格复杂,即使命运相似、遭遇相类的人物,也有自己的个性,如同样经历父母早逝的痛苦、寄人篱下的黛玉和湘云,一个多愁善感,一个豪爽开朗。读《红楼梦》,我们会在人物复杂的性格中感受生活的真实。

第四,该书是“第一部把白话文用得最好的小说”(蒋和森),语言明畅而不流于浅露,简练而有表现力。整部书用语朴素平实,既有自然流泻之感,又时泛微波,读来饶有趣味。全书人物及场景描写十分细腻,但又不显得琐碎繁复。小说虽是白话,但也吸收了中国古典散文及诗歌的典雅蕴藉的特色,且这些典雅的语言与人物个性相融,与生活场景相协,使得文章读来雅俗共赏,浑然一体,毫不生涩。

在设计这个单元时,编者重点思考的是:高中阶段阅读整本的文学作品,应结合作品体式特征,形成自己整体把握作品的方法,理解作品的思想与内涵,提升文学品位与鉴赏能力,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价值,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得到精神成长。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中六个学习任务主要扣住了长篇章回体小说的体式特点,从人物、环境、语言、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设计。

第一个学习任务“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红楼梦》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如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主奴等关系,学生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可以由此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把握小说情节发展脉络,领悟小说丰厚的社会内涵。据此,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活动:一是略读前五回,绘制主要人物关系图,将人物关系及呈现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情节简要记录在图表上。二是选择一对或一组人物,谈谈对人物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如贾政和宝玉,既有人伦中的父子关系,又有思想上的封建卫道者与叛逆者的关系;或理清人物间关系的发展过程,如梳理宝黛间关系的发展阶段,理解宝黛爱情不同于流俗之处。

第二个学习任务“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引导学生细读描写人物的细节,探讨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领会小说敢于如实描写“真”的人物的艺术特点。这里的“真”,指所写是原型人物,即好人不完全是好,坏人不全都坏,是“正邪两赋而来”的,如贾宝玉率真体贴而又有“爱红”的毛病,林黛玉清逸脱俗而又爱使小性儿,宝钗端庄稳重而又受封建思想束缚,王熙凤精明能干而又心思深密。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细读某一个人物的相关段落,分小组讨论人物性格多样性和复杂性,采取灵活的实施方式,以贾宝玉为例,我们可以设计“为宝玉拟读书单”“为宝玉建朋友圈”等活动。

第三个学习任务“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领悟小说以小见大的艺术特点。小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日常生活画卷,其中有吟诗作赋,猜谜联额,听笛赏月,说书看戏,游园行令,品茶论画……数不胜数,可谓文化艺术的大观园。这些日常生活细节,展示了人物不同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工笔描绘了贵族世家富贵奢华的生活,并在这热闹繁华中,时时奏响衰败的悲音,使得全书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极为厚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细读书中描写日常生活的片段,以《〈红楼梦〉中的》为题写一篇读书札记,既可梳理相关内容,积累文化常识,也可谈谈自己所品出的文化内涵。

第四个学习任务“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引导学生通过赏析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红楼梦》里众儿女结社作诗,海棠社、菊花诗、螃蟹咏、桃花社、柳絮词……大观园宛然一座诗意的乐园,激发了众姐妹对美的礼赞,对青春的觉醒,对生命的梦想。这种吟诗作赋的生活,既是当时豪门贵戚、诗书世家生活的投影,也是小说人物个性的写照。最难得的,作者写谁的诗词,就能化作这个人的声调口气。书中所有的诗词,都是贴着人物的语气、性格和命运写的。我们可以选择林黛玉或薛宝钗的诗词,朗诵,品味,鉴赏,撰写短评,感受诗歌的审美价值,理解人物的情感心理与性格特点。

第五个学习任务“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引导学生体会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上的差异。《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究竟是谁,艺术成就如何,历来没有定论。但是,“没有这后四十回,我们就没有评价这本伟大小说的基础文本”(夏志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将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进行比较阅读,以辩证思考后四十回的积极意义;还可鼓励学生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写出故事梗概,以引导学生对后四十回进行思辨性阅读。

第六个学习任务“体会《红楼梦》的主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小说的思想意蕴。《红楼梦》是顽石的“传记”,叙述了红楼儿女的不幸人生和封建大家族的盛衰巨变,从而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学者对其主题的研究论述丰富:如鲁迅先生将小说归入“人情派”;王蒙认为小说聚焦于“情”的悲剧与“政”的衰颓,一切“命定”,无可挽回;蒋和森将小说主题凝练为“反封建主义”……实施这个学习任务,我们可以依据教材建议,引导学生查找、梳理并比较《红楼梦》主题研讨的成果,了解学者研究的现状,并自主思考,写一篇综述,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