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编写意图【教师用书内容】

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教材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融会贯通,横向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学会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前三个任务的核心词是“倾听”,即理解和把握。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编写意图【教师用书内容】

编写意图

本单元属于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是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

教材在必修课程中分别设计了“学习之道”“中华文明之光”“责任与担当”三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从引导学生审视切身之事(学习)出发,理解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认识思辨性文本的特质,把握思辨阅读与表达的一般策略;进而深入中国文化的根脉,通过先秦诸子散文、史传散文的学习,深化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不同的说理技巧和表达风格,审视作品的现代意义;最后引导学生来到复杂的历史、政治现场,通过阅读较为复杂的政论性文章,领会古代士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把握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论的基础上对作品作出理性判断,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可以说,在任务群目标的落实上是逐层推进的,由单一问题到复杂社会问题,由一般策略的把握到思维习惯的养成。兹将各单元的学习重点与侧重点如下:

单元: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人文主题:学习之道

思辨阅读: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思辨表达:学会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选取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看法。

侧重点:议论性文本与叙事性文本兼有,侧重认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般策略,侧重针对性和说理的方法。

 

单元: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人文主题:中华文明之光

思辨阅读:整体把握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辩证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思辨表达:在充分思考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借鉴作品阐发个人观点的方式、方法,理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侧重点:议论性文本与叙事性文本兼有,内含古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辨性认识,侧重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及说理风格,审视其现代意义,学习在阅读史传时进行批判性思考。

 

单元: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人文主题:责任与担当

思辨阅读: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论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思辨表达:借鉴作品论证个人观点的方式、方法,以理性的方式认识问题,独立思考,学会论证自己的观点。

侧重点:多为议论性文本,侧重理解作品的现实针对性,评估作者观点、论证的合理性,培养批判性阅读的习惯。

 

本单元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责任与担当”为人文主题,设计了“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选取了两组四篇古代思辨性文本。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代优秀士人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以史为鉴,积极思考而发出的“理性的声音”。倾听这些理性的声音,可以激发心怀天下、勇担责任、坚守道义的精神,培养关注现实、深入思考的意识,也可以从中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

第一组课文围绕国家治理,选取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魏征和王安石均为封建时代名臣,一位以直言敢谏知名,一位以锐意革新著称,堪称古代士人的楷模,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胸怀家国天下、勇于担当责任的文化精神和优良品格。

封建社会的政治,君臣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因而在古代的政治观念中,最注重君道和臣道。《谏太宗十思疏》讲的是君道,《答司马谏议书》论的则是臣道。

前者是诤臣对贤君的劝谏。彼时唐统一天下,结束战乱已十余年,天下承平,百业兴旺,作为君王的唐太宗开始流露出骄奢忘本的苗头,魏征遂作此疏劝谏。文章由君道之根本讲起,指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为君主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厚积德行,克制欲望,从而善始克终。接着提出“知足”“知止”“谦冲”等“十思”作为君主“积其德义”的策略和方法,辅以选贤任能、择善而从,劝诫君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行无为之治。

后者是名臣之间的辩难交锋。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锐意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变法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引发众议,司马光先后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直言劝谏。王安石遂于收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复,针对司马光信中指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项指责逐一反驳,并引用盘庚不避众议决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同俗媚众、坚持推动变法的决心。

第二组课文围绕国家兴亡,选取了杜牧《阿房宫赋》和苏洵《六国论》两篇文章,一写秦之灭亡原因,一论六国迁灭缘由,均为借古鉴今、针破时弊的名篇。六国为秦所灭,秦又二世而亡,这一段历史历来为后人关注。许多人都撰文探讨其中原因,引以为王朝治理的殷鉴,也体现出古代士人关注现实政治、以史为鉴的文化传统。

《阿房宫赋》为赋体文,写于唐朝日渐衰弱之际,因统治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此文以讽喻。文章先铺陈秦宫室之宏大华美、统治者生活之骄奢淫逸,最后顺势发议论,指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主要是因其不施仁爱,穷奢极欲而导致覆亡。文末更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结,委婉地向当国者提出讽谏。

《六国论》为史论,写于北宋中期承平之时,因北宋王朝每年要向辽和西夏缴纳“岁币”,损伤国力的同时,也助长了敌方势力,苏洵遂针对国家现实作文以规谏。文章开篇提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不赂者以赂者丧”。接下来分别加以论证,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结论,引向现实政治,委婉劝喻。

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教材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融会贯通,横向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学会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前三个任务的核心词是“倾听”,即理解和把握。任务一,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品体现的古代文人的责任担当精神;任务二,既引导学生把握各篇作品的主要观点,理解其现实合理性;又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理性表达的方法、策略,领略思辨表达的魅力;任务三,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领会古代开明君主对国家治理问题的理性思考,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最后一个任务的核心词是“言说”,即理性表达,旨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社会现象,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进行思辨表达。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