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配套的,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一、编写原则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确定的编写原则如下:
1,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2,从广大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科书的内容,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给教师发挥独立钻研教材的主动性和教学的创造性留有一定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
3,从问题意识出发,既有整体的单元学习目标、设计思路、学习任务的阐释,也有对文本的具体分析、解读,同时尽可能关注到教学的重点、难点,并提示可供参考的教学建议和教学设计,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
4.注意吸收语言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编写体例
根据课程标准精神,教材采用的是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方案,所以,教师教学用书也参照这样的精神,以单元为整体,分栏目进行介绍和阐释,提供教学参考。
1.单元目标。依据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并参考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列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教师明确教学指向,并有计划地作出教学安排。
2.编写意图。具体阐述本单元的设计意图,包括人文主题及所属学习任务群,在全书的地位和作用,为何选取这些篇章,设计了怎样的核心任务、核心任务与课文的关系,等等,帮助教师了解单元设计的全貌。
3.教学指导。围绕单元教学重点,提供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思路,如怎样对待课文,怎样使用教学提示,怎样将任务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等等,力求为教师备课提供有效的支撑。
4.课文解说。每篇课文单独撰写,主要从写作背景、内容解析、结构分析、写作技巧等方面解读作品,并对重点段落、重要细节进行具体分析,对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困难给予必要的提示。这一部分特别关注学习提示中提到的要点,并适当结合教学需要进行分析,或指出教学的路径。
5.关于单元学习任务。对单元学习任务的整体设计思路和每一项任务的设计意图逐一进行说明,并结合相关课文提出实施建议。这一部分提示的内容较为丰富,从任务的设计,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性内容、能力性要求都尽可能细加解说,同时也提供必要的学习策略和可供参考的答案。
6.单元教学设计举例。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提供示例性的教学设计方案。根据教材的总体设计思路,教学设计或者以单元核心任务、学习任务为抓手,统整单元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深度阅读、深度写作,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或者从课文出发,在整体把握单元课文的基础上设计活动,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深度理解课文,提升素养。
7.资料链接。包括作者简介、背景资料、课文欣赏、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资料。鉴于有些学校和教师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不足,这一部分内容较为丰富,教学时可有选择地使用,不要求全部讲给学生。
三、关于教学方式
使用这套教材要注意转变教学观念。和以往教材相比,这套教材从编写理念、结构体例,到课文选取与编排、内容设计,都有明显的变化与改进,会给教与学带来很大的挑战。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积极而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种变化,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加深理解,不断适应提高,有几个关键词是要提示老师们注意的:
一是任务。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任务群”是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经验的提炼,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新事物。事实上,实际教学中广大教师都在不同程度地尝试“主题教学”“专题教学”“综合性学习”“扩展阅读”“比较阅读”“群文阅读”等,这些做法和“学习任务群”有共通之处。其实“学习任务群”就是一种单元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是要教听说读写,只不过变换了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以“任务”为引领。所以,设计教学方案之前,要先明确单元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看看围绕任务提供了哪些资源,提示了哪些要求,然后以“任务”来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单元学习任务”不是课后练习,而是设计这个单元教学的依据,也是用以整合单元课文阅读与写作的抓手。当然,也要注意到,很多课文都是经典,让学生接触经典,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不应该把课文纯粹作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材料或者讨论问题的“支架”。在实行“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设计“任务驱动”时,既要设定“活动”,又要警惕一边倒,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留给学生更多感受和理解的空间,避免完全被“任务”捆绑。
二是语言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和任务密切相关的,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完成实际生活背景下的特定任务,从而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教材编者的追求,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任务”都是以“活动”为主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做事”,做我们经常说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些以“活动”为主的任务,是设计教学方案的主要依据,但也可以根据学情,自行设计一些更加贴近学情的“活动”,去完成单元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不要把“活动”简单理解为课外“活动”,更不要安排那些和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
三是情境。学习“活动”要尽可能有“情境”,不只是为了激发兴趣,更是为了给“活动”的展开提供背景、条件与氛围。有时候“情境”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这种情境或者语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必须是真实的,是能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贴近,并能促进深度学习的,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和“学习提示”,均已设定有活动的情境,教学中可以参考采用,但更多的情境还是需要根据课文内容、“任务”要求和学情来自主设计。
四是整合。整合更多与任务相关,高中语文提倡“学习任务群”教学,希望以“学习任务”来整合单元教学,突出统整性,突破单篇阅读的藩篱,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每个单元各组课文之间的联系,注意各组中每篇课文之间的联系,注意如何通过整合后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综合语文实践活动,来完成该单元的核心任务,达成总体的核心素养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强调整合,但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关键能力的养成还是必须关注的,否则整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是学科核心素养。从总体上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的最高追求,任务的设计、活动的安排、资源的设置、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最终目标都是核心素养的养成。但是,教学中也必须注意,语文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并列的,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其他素养都是在语言实践运用中不断达成的,教学中要注意牵好这个“牛鼻子”,抓住根本,使语文课真正上出“语文味”。
最后要提醒的是,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幅度较大,社会反响会比较热烈,推开使用新教材,步子应当稳一点,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具体的学情,根据自身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和提高。新教材的使用,关键是教师,教师必须思想和业务水平都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真正用好教材。教师尤其要重视二度开发教材、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材以及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资源,形成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