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执两用中 守中致和】
写作任务
一、微写作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公要任用贤才宁戚,有大臣希望齐桓公派人去打听其口碑。齐桓公说:“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东汉末年,曹操采取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被任用,他最终平定了北方。
魏征劝谏唐太宗要任用有贤德的人,说“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唐太宗认为他说得颇有道理。
宋代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认为任用人才,首先要考虑其品德。
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导写
从以上四则材料看,其话题聚焦在用人的标准上,不同的用人标准体现对德才关系的不同思考,启发我们要辩证思考德与才的关系。立意上,德胜才,还是才胜德。还是德才兼备,均可自圆其说。需要提醒的是,不论你认为哪个更重要,分析时都不能否认另一个存在的必要性,否则就会走向过于绝对。如果用“两者都重要”这个中庸的立意,立论时要避免平分秋色而造成自相矛盾。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有子·荣辱》)。
董仲舒则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春秋繁露·身之养奠重于义》)。
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导写
本则微写作的话题是“义利观”。荀子认为义大于利;董仲舒认为义养心,利养体,人修身重在养心、即要重义。根据材料的倾向和社会倡导的价值观,不适合写“利大于义”的立意。当然不排斥行文中肯定“利”的必要性。最好是结合着传统的义利观,分析当下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使得行文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原创新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见路不走”是长篇小说《天幕红尘》中的主题。“见路不走”从表面上似乎可以理解成“特立独行”特立独行的人由于观点总是与常人不同,说与常人不同的话,做与常人不同的事,往往会显得比较高明。但是,有人说,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种难以接受的现实:凡是我特立独行的时候都错了,凡是那些名人特立独行的时候都对了。
别人说的、公认的观点,就如同一条“路”,我们见到了这条“路”,到底应该走还是不走?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写
见路不走,是有路,先不急着走,而是分析自身客观条件,看适不适合走这条路。见路不走,是不唯经验教条,不跟着经验教条瞎跑,而是看因果、本质。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不以经验主义为导向,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道路。而与之相反的“见路才走”是处处找经验、找方法,而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实事求是。
“见路不走”是说不要遇到问题见道就钻走捷径,也不要死搬硬套走老路。一是因为事物发展的环竟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二是即使照搬照抄也不能长久,因为背后的本质没有转移到当前的事物发展当中。说到“本质”就是这个“见路不走”指向的地方了,如果原来的“路”是总结经验的教条主义,那条不走的路就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规律之路。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郑燮(郑板桥)有一首《题画竹》的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意思是:画了40年竹子,日夜作画、思考,终于悟出去掉繁杂提炼精髓才能画成功的道理,才能在十分的熟练中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新风貌。这首诗反映了对画竹的认知过程,最初画竹的技巧是生疏的,经过练习,技巧会变得熟练,然后再由熟到生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写
这道题写作的重心应放在对“熟”与“生”辩证关系的思考上。首先需要明确,何为“生”,我们需要完成概念的界定。“生”,说到底就是新奇感。这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陌生,是人为地拉开自己与熟悉对象之间的距离。其次,需要重点分析,为何在“熟”的基础上还需要“生”。
这里需要一个小的写作切入口,这样分析才有针对性。比如,很多作家都会有自己的创作舒适圈。这种舒适圈就是自己熟悉的艺术领域,若禁锢在其中就会故步自封,而“生”带来了艺术探索突破的可能。比如我们熟悉的校园环境、同学家人、工作生活,熟悉的同时也可能相伴的是单调枯燥。这时,我们强调“生”,其实就是强调带着新奇的态度去发现熟悉背后的不熟悉,给生活带来变化的可能,抑或仅仅在心理上因新奇感带来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生”的意义,可能会因具体对象不同而不同,但其大致有两大作用:一是强调为“熟悉”的事物带来发展突破的可能;二是强调其是一种积极的、审美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