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
主题导写
一、中和的意义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智慧,凝聚着崇高的价值追求,承载着美好的道德愿景,一直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执两用中”出自《中庸》:“(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意思是舜作为古代圣王,能够做到把握事物的两种极端,并对人民实行中庸之道。中庸强调在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必须注意天、地、人的有机统一,过度和不及都不能达到中和的境界。
“守中致和”出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致中和”的目的就是要构建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各遂其性的和谐世界。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是辩证地、全面地想问题,是坚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运动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学们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思维的方法。不会思考,不会分析论证,只看到表层的原因、单一的因果,思维二元化、极端化,非此即彼,导致认知片面、绝对、武断。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改造,学习分析和论证的思维方法,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实现全面、深刻的认知,达到中和的境界。
二、分析方法
1.概念辨析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是构成判断(命题)和论证(推理)的最基本要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理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清晰明确的概念,思维往往是模糊混乱的。争论以及矛盾的产生很多时候是一个概念问题。概念模糊,就为偷换概念、转移话题和诡辩术留下了空隙。
2.因果分析
因果分析法包括原因分析和结果分析。原因分析法是分析某一现象或行为产生的原因。原因可分为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表层原因与深层原因,等等。一个结果的形成常常会有多种原因。我们面对一种现象时,不能停留在现象本身,还应该探寻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到主要原因和深层原因。通过对原因的认知,更深入地认识现象的本质,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或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果分析法是推理或推测某一现象或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思维的方向是向后推理。结果分析法常常是用来论证应该怎么做,或者不应该怎么做。如果带来的是好的结果,产生好的影响,具有意义和价值,那么就是论证应该怎么做。如果带来的是不好的结果,是危害,是弊端,则论证的是不应该怎么做。
要写出好的结果分析,就需要透彻地认识到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上的因果关联,而不能只看到表面的关系,或者是只看到时间上的前后关系就认为是因果关系。这种推理一方面基于人们的经验,另方面基于人们对事理的逻辑推断。
3.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是通过对事物异同点的比较来区别事物,达到对各个事物深入地了解和认识。
从比较对象的角度来看,比较分析可以是对不同的事物加以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的不同部分之间比较。比较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中求异三种情况。
同中求异即现象相同或相似,本质不同。如固执与执着,都有坚持做某事的意思。但二者也有明显的不同,执着是坚持做正确的事,固执则是明知是错误的,仍然坚持己见,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肯变通。
异中求同,即现象不同,而本质相同。如战国时的苏秦采取合纵策略,从求同存异的角度切入,让各国认清了“合纵”与自己国家的利害息息相关,将原本分散的六国联合在一起,形成了对付强大秦国的联盟。
异中求异是比较的对象都属同类事物,但现象和本质都不同。比如,骄傲和谦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品质。谦虚是虚心,不夸大自己的能力或价值,能够主动向他人请教或征求意见:骄傲是对于个人能力、地位或成就的自我膨胀与炫耀,自以为是。这种比较也称为对比。还可进一步进行结果的对比,比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同一对象的不同部分之间的比较可以帮助人们认清事物内部之间的不同。比如,一个人的能力可分为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对这些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个人的特长,从而可以扬长避短,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做好人生规划。从比较范围的角度来看,比较可以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横向比较,是指对同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的比较,如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对一个事物的历史、现状乃至未来进行的比较。
4.辩证分析
辩证分析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某一问题,在分析中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二是用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三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既认识到事物的优点或益处,也认识到事物的不足或弊端。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启示我们事物是向前发展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告诉我们事物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梅须逊需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香而不白,雪白而无香,说明每种事物既有优点,也有不足;“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事物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三、推理(论证)方法
1.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与其属性之间必然的因果联系,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该属性的推理方法。科学归纳法没有仅停留在事实的简单重复上,它还对事物与其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行科学分析。因此,进行因果分析是科学归纳法的重要特征。
比如,有同学举出一些名人都珍惜时间的例子,得出结论“只有珍惜时间,才能有所作为”,没有分析论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探究珍惜时间和“有所作为”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要追问他们为什么要珍惜时间,这样做为什么能让他们有所作为。
对许多事情或现象我们只有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能发现本质性或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让观点更深刻。
2.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它与“归纳法”相对,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演绎推理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前提正确,那么通过缜密的演绎,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渔父》中渔父劝说屈原就用了演绎推理的方法:
【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演绎推理】
大前提:圣人不死板、机械地对待事物,而是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小前提:世人皆浊,众人皆醉。
结论:你应该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保全自己。
这其中隐含的意思是屈原应该像圣人一样,不必做一个清高的人而最终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
3.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比如,我们常常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来类比其他的道理。千里长堤,用千百人的力量去修筑,也得费上几年,而小小的蚁穴却能使长堤毁于一旦,其原因就在于倘若人们不注意,蚁穴就会从一个变成许多个,小洞也会变成大洞……久而久之,蚁穴成千上万,千里之堤也就难保了。
客观事物处于永恒变化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适应事物变化发展的现实。“执两用中、守中致和”,既是思维方法,也是君子德行修养、行为处事最合宜的尺度。